APP下载

风险管理对心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2019-04-17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心内科科室风险管理

苏 靖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3)

心内科在医院中风险较高,为危重症话只能和救治的重要科室之一,但因心内科患者发病急,病情十分复杂多变,医护人员工作量大,若患者处置不当,则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影响和威胁[1]。为了提升心内科护理服务治质量,减少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本文选取2016年04月10日至2018年04月10日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中盲选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风险管理应用在心内科中取得的效果,分析风险管理应用对于心内科护理质量产生的影响,研究如下文详述: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

选取2016年04月10日至2018年04月10日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中盲选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时间先后进行分组。实验组男女之比为57:43,年龄31岁-78岁,平均年龄(57.35±4.52)岁。常规组男女之比为53:47,年龄34岁-79岁,平均年龄(58.96±4.91)岁。在研究结果上,常规组和实验组可进行有效的对比和分析,(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常规组进行常规管理,提升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定期急性护理风险教育,明确在分诊之中存有的相关风险,以促进护理人员风险识别能力的提升。

1.2.2 实验组

实验组应用风险管理,如下:

(1)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心内科需建立并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有助于降低科室中差错事件发生,进而保障科室的护理安全和质量。将心内科患者临床特征作为基础,建立并不不断的完善科室的安全管理制度、意外事件处理规范制度、突发事件抢救制度、风险预案的判定、考核评比制度、护理风险事件呈报制度等。

(2)加强护理风险的识别。经对科室中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将患者的临床特征作为风险评估的基础,结合患者个人因素、周边环境存有的危险因素、护理因素等多个因素相结合,这才能可有利于对科室的护理风险展开识别和评估。

(3)明确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以及相关培训工作。在心内科之中,需要不断的强化护理人员关于风险管理方面的学习,加强日常护理操作的练习,保障护理人员可熟练掌握相关的护理操作。

(4)科室中不断优化护理工作流程。在心内科中,需加强科室护理薄弱环节方面的管理,不断明确每个人的分工和岗位职责。

1.3 观察指标

本文主要对常规组和实验组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展开分析。

1.4 统计学研究

本次研究数据整理后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n%)进行表示,计量资料经(±s)进行表示,检验水准经P<0.05对结果的论述,并证实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分析(分)

2.2 两组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和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对比

常规组护理差错6例,发生率为6.0%;护理投诉13例,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3.0%,实验组护理差错1例,发生率为1.0%;护理投诉2例,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0%;实验组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

3 结 语

心内科出现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比较高,因为患者病情较重,病情变化较快,十分容易出现反复,因此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高[2]。在心内科之中应用常规管理无法保障科室的护理质量,但护理风险管理可预防心内科的风险事件,在心内科的护理中需要展开分阶段对科室的护理检查进行评定,经客观且全面评价对护理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可有效的降低护理不良事件,保障心内科的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3]。在本次研究之中,在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对比分析中,实验组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在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对比分析中,实验组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

概而言之,将风险管理应用在心内科护理之中,可有效的降低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提升心内科的护理服务品质,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心内科科室风险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依托胸痛中心建设开展心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与应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
对心内科新护士应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观察
爱紧张的猫大夫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