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后真相时代的舆情反转

2019-04-16刁姿枫

科技传播 2019年7期
关键词:机理对策

刁姿枫

摘 要 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后真相时代”,“万州公交车坠江案件”在网络上不断发酵,直至出现舆情反转,皆受到公众的热议,探究“万州公交车坠江案件”舆情反转的过程、成因、解决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梳理了该案舆情反转两个阶段的基本特点,从社会、媒体和用户3方面分析了发生舆情反转的主要原因,并探讨了规避舆情反转、构建良性舆情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 后真相;舆情反转;万州公交车坠江案;机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2-0040-04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用户对热点事件的高度关注与参与,当某一新闻事件在网络平台上引发热议,人们的情绪情感表达往往胜过对于客观事实是否真实的关注。引领舆情方向的不再是事实或真相,而是情绪或情感,这些对于公众舆情的牵引力超过了事实本身,这便是“后真相时代”。近日,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一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起初官方媒体的不实报道加之自媒体的恶意“带节奏”,使舆情集中谴责“逆行”的小轿车女司机,对女司机及其家属造成伤害。但随着案情不断进展,证实女司机为正常驾驶,舆情亦随之发生反转,又引发一场社会信任危机。本文以此案件为例,探究后真相时代下舆情反转形成的深层原因和避免此类事件过多发生的解决对策。

1 舆情反转案例解读及现象分析

1.1 万州公交车坠江案件概述

2018年10月28日上午,当地官方新闻媒体“平安万州”报道重庆市万州区一大巴车坠江事件,报道表明大巴车是在万州长江二桥与一辆红色小轿车发生碰撞后坠入江中,红色小轿车的女司机已被警方控制,事故原因正在调查当中。

2018年10月28日上午,事件公布后,以《人民日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环球网为代表的官方新闻媒体和以梨视频、微博大V为代表的各类营销号和自媒体相继发布相关新闻报道和评论,将事故原因明确归咎于红色小轿车逆行,且轿车女司机在驾驶时穿高跟鞋,造成悲剧。

2018年10月28日至29日,经过几小时的新闻报道传播和发酵,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平台引起网民广泛关注并展开激烈讨论,此时网络舆情呈“一边倒”方向,轿车女司机甚至整个女司机群体成为全网诟病的对象。

2018年10月29日,官方发布动画还原事故过程视频,初步确认系公交车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击对向正常行驶的轿车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

2018年10月29日,女司机丈夫熊某接受采访,要求造谣媒体道歉。

2018年10月30日,轿车女司机已解除控制,平安回家。事故原因仍在调查当中。

2018年11月2日,公安机关提取到车辆内部监控视频,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原因公布。乘客刘某在乘坐公交车过程中,与正在驾车行驶中的公交车驾驶员冉某发生争吵和互殴行为,造成车辆失控,致使车辆与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撞击后坠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新闻发生反转。

1.2 事件的舆情反转阶段分析,后真相特点鲜明

纵观这起舆情反转事件,共有两个高峰,该事件的起因是当地官方媒体“平安万州”在微博上最初发布报道,称公交车在与红色小轿车撞击后坠江,并未说明事故具体原因。但《人民日报》《新京报》等权威官方媒体报道时却将事故原因归结为小轿车逆行,公交车为及时避让而坠江,报道中着重强调红色小轿车的司机为一名女司机,并且在驾驶时身着高跟鞋。

经由各官方媒体报道“实锤”,引起社會公众尤其是最先接收到新闻报道的网络用户极大的关注,将针对女司机的讨论推向高潮。“万州女司机”相关词条被顶上微博热搜榜榜首,各种微博大“V”和网络营销号纷纷蹭热度、带节奏指责女司机的做法,使此事件在微博上关注热度持续高涨,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热议,此为舆情的第一个高峰。

在传统媒体官方错误报道的误导下和部分无良自媒体的情绪煽动和偏激地引导下,网络用户受到群体性感染和情绪、情感的支配,在案件的最终原因没有被证实的前提下,未加以理性判断便人云亦云对该女司机进行谴责与谩骂,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的程度,给女司机及其属带来极大困扰。不仅如此,全网用户展开了一场针对全体女性司机甚至整个女性群体的谴责,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幸运的是,不到一天的时间官方便发布最近消息进行辟谣,证明轿车女司机是正常行驶,此时新闻发生反转,进行不实报道的传统媒体和以营销为目的的自媒体“打脸”,网络用户纷纷发声指责媒体报道中的纰漏,向女司机道歉并声援女司机及其家属向媒体和网络上传谣的“吃瓜群众”讨说法。舆情发生反转,用户将矛头指向《人民日报》《新京报》等官方媒体和部分自媒体,该事件的热度持续增长,此为舆情的第二个高峰。但对于公交车司机为何突然变道,是否为躲避小轿车依旧是用户在网络上讨论的话题。随着案件后续调查和跟进报道,导致公交车坠江的原因被确认之后,舆情持续高潮,在经过多天的议论之后,舆情逐渐恢复正常。

2 后真相时代舆情反转的形成机理分析

在社交媒体平台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信息生产模式渐渐发生改变,网络用户在网站针对某一热点事件展开热议,网民的舆论场被迅速搅动,形成或肯定或否定的舆情浪潮。在后真相时代下,这些容易引发热议的真假难辨、争议性大的新闻话题在网络平台上流传,待到用户纷纷“站队”支持或谴责之时,往往出现事实性或结论性的新闻要素的补充或是反转,“舆情反转”亦随之而来。在此笔者认为,在后真相时代下引起舆情反转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媒体以及用户3个层面进行分析。

2.1 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社会公共道德缺失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社会,大众传媒在推动消费主义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市场化运作的媒介环境下,受众被定义为消费者,大众媒体传播的内容被定义为商品。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以满足受众的口味和需求为标准,媒体在网络上的用户热度也成为判断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标准,并直接决定着媒体的广告数量。不仅仅限于传统大众媒体,基于消费主义背景下社交媒体平台上崛起的與论领袖也成为商业化传媒的代表,例如,微博“大V”和商业运营的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通过“蹭热度”来“吸粉”是这些社会化平台自媒体扩大影响力、提升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在热点事件爆发后,他们会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来吸引粉丝的关注,而这时的意见表达也往往充斥着偏激、片面的话语,甚至在网络上“带节奏”引导舆情。

在这样经济发展过速而文化和道德水平后滞追赶的时代中,旧的道德文化标准被打破,新的道德秩序还未完全建立起来,网民用户处于相对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却有着较高的网络言论自由。在网络的虚拟场中,传统的人际关系“熟人圈子”被打破,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随着思想价值、文化水平、道德标准差异的碰撞、争辩,容易在网络上产生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判他人或某事件的现象。在“万州公交坠江案”中,社会公众舆情总体带有偏激性和“狂欢性”,在案件原因不明时便盲目对轿车女司机进行舆论暴力,并在微博引发“口水战”;在新闻进展过程中又对《人民日报》《新京报》等传统媒体的有误报道加以过激谴责;在案件结果查明时更引发了一场对“殴打司机的妇女”甚至整个中老年妇女群体的骂战。

2.2 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在网络传播时代,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出于对时效性、吸引力的过度追求,更乐于报道存在敏感话题的社会新闻,建构具有冲突点的报道框架,增加易引发社会争议的新闻标签,从而获得广泛关注。

首先,以微博“大V”、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营销类自媒体,由于吸引眼球以增涨粉丝数量的目的,加之暂时没有类似于传媒媒体的严格的新闻报道流程和制度,容易采取盲目跟风的报道方式或使用更具情感价值倾向的言语刺激用户的情绪和情感。这些自媒体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通过对事件的筛选和强调,建构出一定的新闻报道框架,以“标签化”的字眼和社会敏感话题为报道重点,间接左右用户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和判断①。而这些精心设计过的“框架化”的新闻冲突点容易激起公众情绪并引起轰动效应,进而广泛引起舆情。在“万州公交坠江”案中,梨视频等自媒体为“蹭热点、赚流量”公然报道“万州区政府回应原因:系小车逆行”;微博上诸多粉丝数量破万的自媒体纷纷带头谴责“女司机”群体,以此敏感标签吸引用户热度从而提升知名度。

其次,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模式发生改变,信息传播方式迎合新媒体的特性。在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压力下,在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作为唯一传者的先天性优势被弱化,而通过抢发新闻的方式和吸引用户眼球的手段来维持自身的影响力。在此案中,新闻记者为追求时效,未经深度调查和采访,而是仅仅通过汇集网络中流传的碎片化信息,加以个人的猜测和想象,认为轿车女司机逆行,便迅速在网络端发布新闻报道。由于《人民日报》《新京报》等传统媒体以其权威性和官方性赢得大多数用户的信任,使用户在短时间内对此案展开激烈讨论。而媒体带有倾向性的报道,使舆情偏向一边,皆声讨谴责女司机。当“女司机逆行”这一报道被推翻,舆情反转随即发生。

2.3 用户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讲到: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②。

在新媒体时代,新兴网络媒体成为了公众舆论散播、互动以及讨论的便捷渠道和技术平台。舆情的反转与大规模的爆发,表面上看是随着事件中的信息不断丰富和反转而带来的,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实质是某种社会情绪的爆发。当用户的情绪判断超越基于事实的理性判断,并受到共同心理指向上升为社会情绪时,有关该事件的舆论关注度便会迅速提升,盲目跟风、以讹传讹,形成一股偏离事实轨道的舆情合力,极容易出现后续舆情的反转。

当《人民日报》《新京报》等官方媒体和各类自媒体纷纷将“万州公交坠江案”的原因归咎于女司机逆行,数条生命的丧失和“女司机”这一广受争议的话题迅速触及了用户的敏感神经,引发群体情绪,进行“群体狂欢”,使舆情带有明显的偏激性。而用户们极强的表达欲以及自身对新闻事件的片面理解使得他们的意见表达直接基于自己的感觉或立场,在网络上无底线地抨击轿车女司机,给当事人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然而这时很少有人先保持中立态度,等待事件的真相。

3 后真相时代舆情反转的解决对策

基于上文的研究和分析可知,“万州公交车坠江案”是后真相时代下舆情反转的典型案例。除了案件本身的严重性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由案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媒体的错误报道和引向、网民用户对女司机的輿论暴力及后续的舆情反转同样值得我们关注。为了避免在今后的新闻报道中出现舆情反转情况,对无辜群众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就要规范相关人员和组织的社会行为,对网络舆情加以一定程度上的规范和引导,下文就根据该新闻事件的启示提出几点解决对策。

3.1 从政府层面而言

3.1.1 主动引导舆论,提供权威信源

在网络传播时代,社会化媒体不断发展,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政府官方发布的消息依旧是最重要并权威的信息来源。在某个热点事件发生时,媒体和社会公众都期待政府给出最权威、公正的回复。而发生舆情反转的事件,往往是新闻报道前期政府没有在第一时间发表意见,或者意见说法较为含糊、不够明确,从而使事件在网上没有统一的定论,导致各类舆情表达众说纷纭。因此,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动权,体现在事件发生时主动配合媒体报道,明确说明事件情况,耐心解答公众的质疑,主动引导公众舆情。政府还应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做到信息透明化,并在案件进展过程中持续发布最新的调查结果,使媒体和公众充分了解案件的真实进展情况,切不可不采取封锁信息的方式或者秉持“不发表意见”的态度。

3.1.2 完善责任监督体制机制

政府对媒体的规范和监管能够促进媒体的合理运营,保证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首先,政府应建立一套媒介规范机制,尤其针对网络自媒体,一经查到有过激言论误导用户、借助敏感话题煽动用户情绪的自媒体账号进行批评整改;有刻意造谣、发布虚假新闻的自媒体账号进行账号封锁。其次,政府应建立与网络用户的互动机制,及时关注用户的舆情动向,听取用户的民意表达,针对用户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和官方说明。

3.2 从媒体层面而言

3.2.1 传统官方媒体: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针对社会热点话题,官方媒体持有权威性的“麦克风”,其报道处理不当则会引发舆情热议,甚至引起舆情暴力,对当事人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因此,传统媒体应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不迎合新媒体所追逐的时间和经济效益,做引领方向的权威信源。首先,媒体应掌握话语主动权,发挥专业团队和成熟运行体系和管理模式的优势,向用户传递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布最权威的官方新闻报道,提升自身权威性和控制力。其次,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应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传播信息,在报道新闻之前进行实地调查,不听信网络上流传的小道消息,不加以自己的主观臆断,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最后,当出现虚假报道或偏激言论时,传统媒体应及时澄清,承担起揭露事实、报道真相的责任,及时规范和引导舆情。

3.2.2 自媒体: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自媒体在网络上拥有众多“粉丝”,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意见领袖”的作用,其态度亦可左右用户的价值判断。这就要求自媒体提高媒介素养,在表达意见之时进行多方思考。首先,自媒体应尽量避免新闻报道和热点评论的“标签化”,不用社会敏感或容易引发社会冲突的新闻字眼哗众取宠、吸引眼球。其次,自媒体在发布信息时态度倾向应客观公正,不为了“带节奏”而刻意煽动用户情绪,在传播过程中遵守职业道德的底线。最后,自媒体要避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传播虚假信息,造谣、诽谤他人,也要尽量避免“标题党”现象引发用户对新闻的误读。

3.3 从用户层面而言

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中,用户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新闻的报道、传播与评论之中,因此,增强用户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提高网民素养,是维护社会舆情环境的关键。

首先,用户需要提高筛选和识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在面对网络中纷繁复杂的碎片化信息时要保持理性,在官方未调查出明确结果前不盲目“站队”和下结论,更不能做谣言和传播者和舆情暴力的施加者。

其次,在面对舆情集中针对某一个人或群体时,尽量保持自己的言论不过激,文明发表评论,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对某一现象的批评不上升到人身攻击。最后,在新闻事件的某些元素发生改变时,积极推动、配合事件真相的还原,及时向他人传播真实的新闻信息或后续调查的最终结果。

4 结论

后真相时代,媒体环境日趋复杂,舆情反转事件频频发生。研究與情反转背后的形成机理、解决新时期出现的與情反转问题,对于有序正确地引导與情,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以“万州公交车坠江案”中针对案件原因的舆情反转为对象进行探讨,对后真相时代的舆情反转现象的具体案件分析、形成机理、以及解决对策进行整合和探究。在后真相时代,影响舆情的因素多种多样,与社会趋势、媒体、政府以及用户个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舆情可以作为反映社会公众意见的民意,同时也可以作为舆论暴力、混淆视听的凶器;舆情反转是事件真相得以查明的体现,同时也使真理和谣言颠倒、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因此,只有从社会各方面加强思想和行为的改进,才能有效解决舆情反转的问题,促进传媒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

注释

①倪万.信息不对称理论下舆情反转乱象及媒体责任[J].青年记者,2017(2):45-46。

②[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第17页。

参考文献

[1]袁军.媒介素养救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侯琬瑩.新媒体时代受众视域中“后真相”时代成因浅析[J].新媒体研究,2017(20):75.

[3]刘学军.后真相时代社交媒体对美式民主的考验与挑战[J].新闻战线,2017(2):110.

[4]刘少君.虚假新闻在“后真相”情境下的传播及规避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14):49-50.

[5]王国华,闵晨,钟声扬,等.议程设置理论视域下热点事件网民舆论“反转”现象研究——基于“成都被打女司机变道遭殴打”事件的内容分析[J].情报杂志,2015(10):39-40.

[6]易艳刚.“后真相时代”新闻价值的标准之变——以“罗尔事件”为例[J].青年记者,2017(2):17-18.

[7]林凌,朱芳婷.新闻反转背后的逻辑[J].新闻战线,2017(7):109-111.

[8]黎勇.透过发生机制看新闻“反转”[J].中国记者,2016(6):56-58.

[9]张成琳.舆情反转新闻中的媒介责任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5):84-85.

[10]许可.网络舆情反转的成因和应对策略[D].太原:山西大学,2016(6):31-32.

[11]席海莎.浅祈后真相时代下的與情反转[J].新闻知识,2017(9):22-25.

猜你喜欢

机理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对策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雾霾机理之问
球形ADN的吸湿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