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科协系统科普期刊社服务能力提升探索

2019-04-16林雪涛

科技传播 2019年7期
关键词:品牌服务能力

林雪涛

摘 要 在全国各级各类期刊社中,科协系统科普期刊社因其独特的定位,显示出鲜明的特色,办出了一系列全国知名的科普杂志。无论是从过去的“三服务一加强”,还是从当前的“四服务”新职责定位来看,“服务”这一主题始终是科协组织宗旨和职责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科协系统科普期刊社在由科普出版扩展到教育服务,从纸媒领域延伸至网媒空间,为传统产品注入科技含量等方面进行了服务方式的多维转型。借力科协改革提供的发展支撑,创新发展并树立品牌,通过对外合作助推提质增能,是科协系统科普期刊社提升服务能力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 科协;科普期刊;服务;能力;品牌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2-0003-03

我国科协系统科普期刊社是指中国科协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主办)或省级科协所属科技社团(学会、协会、研究会、促进会等)主办的科普类期刊社。在全国各级各类期刊社中,科协系统科普期刊社因其独特的定位,显示出鲜明的特色,办出了一系列全国知名的科普杂志如《知识就是力量》《课堂内外》等,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科协系统科技期刊主要包括学术类、技术类、科普类、综合类、检索类五大类型。其中,从期刊种类和占比看,“科普期刊”是科技期刊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更是公众接触最多的一类科技期刊。不同于科协所属科技社团主办的学术类、技术类科技期刊,科普期刊多由科协主管(主办),并由其直属单位(报刊社)编辑出版(表1)。

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从过去的“三服务一加强”,还是从当前的“四服务”新职责定位来看,“服务”这一主题始终是科协组织宗旨和职责的重要内容。只有发挥科协组织的服务优势,科协系统报刊社才能形成自身的特色。由此可见,研究科协系统科普期刊社服务能力的提升,对于科协系统深化改革以及科普期刊树立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1 服务意识的确立依据

科协系统科普期刊社需要树立服务意识,首先是由于科协组织的广泛服务性决定的。

首先,科协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科协组织的服务性。我国各级科协的章程规定了科协的性质,它是“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1 ]。因此,科协系统科普期刊社需要树立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国家科学技术事业的意识。

同时,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了科协组织的服务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规定:“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業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科普法一是明确了科协组织开展科普工作的社会义务,二是明确了科协组织联系有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科普工作的重要职能。

此外,新时代科协组织的职责定位强化了科学组织的服务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讲话指出:“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四服务”是对过去“三服务”的拓展和深化。其增加的“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这一职责,使科协组织的职责定位更加与时俱进、全面准确。新的职责定位“要求科协组织与科技工作者共甘苦,把联系和服务科技工作者作为生命线”[ 2 ]。

同时,从媒介特性看,科普期刊主要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家长、教师、农民等重点人群,既拥有极其庞大的受众群,又涉及非常广阔的内容覆盖面,其服务属性体现得非常明显。

2 服务思维的转型升级

如今,移动互联网充分体现“大智移云”(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和云计算)特征,“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力量推动着社会生活的变革,既改变了大众接收和发布信息的行为,也为出版业的编辑方式与经营模式发展带来深刻变革。作为互联网思维核心的“用户思维”,不单单出现在互联网领域,更在众多传统领域中被运用,成为一些产业、行业及企业寻找转型升级之路的关键。

期刊的服务对象,在传统意义上被称为“读者”。期刊属于大众媒介中传统媒体的一种,传播理论通常把“受众”(Audience)作为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也就是说,受众的范围具体可以包括图书报刊媒介的读者、广播媒介的听众、电影电视媒介的观众以及互联网络媒介的网民。互联网的受众,过去叫做“网民”(Netizen),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媒介设备的推陈出新,在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媒体眼中,“网民”称谓逐步被“用户”(User)定位替代。受众在互联网领域的称谓改变,并非只是语言上的表述不同,而是由受众在参与互联网生活中的媒介行为表现决定的。

重庆课堂内外杂志社出版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课堂内外》杂志社”)作为全国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在互联网产品开发与信息传播、线上线下活动结合组织方面做了诸多探索,深受“用户思维”的启发。在发展过程中,《课堂内外》杂志社准确把握自身定位,以“服务三亿青少年”作为企业使命,致力于为青少年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以服务的姿态和方式,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本文以《课堂内外》杂志社为例,在论述服务意识的确立依据、服务思维的转型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我国科协系统科普期刊社服务方式的多维转型和做好服务的基本经验。

3 服务方式的多维转型

3.1 由科普出版扩展到教育服务

猜你喜欢

品牌服务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品牌包装设计中的色彩研究
从电影到品牌:看黄渤的“品牌化”之路
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