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茧房”

2019-04-16李欣桐

科技传播 2019年7期
关键词:信息茧房社交媒体微博

李欣桐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成为了当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基于社交媒体对用户定向性推送内容的现状,媒介使用的情况极易使我们被“过滤气泡”包围,从而形成了个人的“信息茧房”。进而,不断的加速信息窄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加剧这一情况。久而久之,此不断循环的过程阻碍了人们获取更广泛的信息和建立多元的认知方式。基于以上现象,文章以微博上的追星群体为例,浅析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茧房”。

关键词 信息茧房;大数据;社交媒体;微博

中圖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2-0142-03

微博这类社交媒体平台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虚拟公共领域,同样也逐渐成为“90后”“00后”的新闻信息接受场所,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开始关注在以微博为例的社交媒体的环境下,以及其是否妨碍了新一代国家栋梁的成长,以及其视野的开拓。

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整理和案例分析两种研究方式,将以微博为主要公共领域,以自我创造自我传播的追星群体为对象,通过对其发布内容、浏览内容等使用习惯的研究。进而,本文深入探索算法形成的“过滤气泡”对这一群体在被动和主动选择中所形成的“过滤气泡”的影响,以及在“过滤气泡”下导致产生“信息茧房”带来的影响。从而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在结论部分期待为新闻传播信息内容的全面性、打破“过滤气泡”、正视“信息茧房”、正视“信息壁垒”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和阐释。

伴随着互联网自身的发展,在不同的媒介环境下,不同的学者和研究者对于“信息茧房”都有不同角度的论述和分析。由互联网活动家帕里泽在其著作《过滤气泡:互联网没有告诉你的事》中提出“过滤气泡”这一概念[ 1 ]。基于大数据算法了解用户偏好,各类社交媒体过滤掉不符合用户喜好的异质信息,为用户打造个性化的信息世界,形成千人千面的浏览信。

这一现实状况带来了这样一种结果,即信息和观念树立起一个隔离墙,使用户身处在一个“网络泡泡”的环境中,阻碍多元化观点的进入以及不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帕里泽将此称为“过滤气泡”。

1 个人层面的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这一概念是在2006年被提出的概念,在互联网仍旧处于扩大普及的阶段,对于所有的互联网使用者来说,最常使用的仍旧是Web1.0时期的媒介形态——门户网站和论坛,社交媒体平台也尚未出现。因而,在媒介技术和媒介形态不断变化更新的今日,“信息茧房”这一现象呈现出的形态和影响确实值得以更新的视角和标准来审视。

1.1 信息茧房概念的提出

“信息茧房”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 2 ]中提出的。正如桑斯坦提出的观点一样,以新浪微博App(或新浪微博网页)为公共场域的社交媒体[ 3 ],特别是在现阶段其使用大数据和新兴的算法技术,利用大数据算法提供了“千人千面”的新闻推送。这样的情况将会在每位用户使用该软件(或浏览该网页)的过程中形成个人个性化的信息壁垒。

1.2 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茧房

新媒体中的“新”的具体形态体现在社交媒体平台的种种特征。再细化到具体的媒体平台,本文所选取的新浪微博就是很具有代表性的。新的算法技术和受众权力地位的提升,提高了受众的主动性,而这一切看似可喜的改变对于“信息茧房”并没解决,大体来说,反倒是加剧了,无论是对于个体来说还是对于群体来说。

本文对于“信息茧房”的分析从个人层面开始,进而聚焦到追星群体,发现将个人置于群体中似乎并不是“信息茧房”的解决办法。本文发现尽管新媒体带来了多元和民主,新的技术和新的媒介信息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但在群体中“信息茧房”仍旧顽固的存在着。

1.3 信息茧房的存在和影响

当“过滤气泡”包围在我们身边时我们在被动状态下形成了“信息茧房”。对于个人来说,其阻碍个体思维层面优化,极大程度上将促进个人主义、思维定势、以及信息壁垒等负面结果的形成。对于更广泛的社会来说,“信息茧房”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但其带来的一些附加价值也不容忽视,其中之一就是“信息茧房”可以推动相关的商业发展。

1.3.1 信息茧房阻碍个体思维层面优化

首先,“信息茧房”容易形成信息壁垒,有信息窄化现象的产生,其阻碍了思维全面化,如信息内容和获取渠道的片面。信息壁垒使我们在信息接收的时候树立起一道由算法技术逻辑所形成的信息围墙。

其次,“信息茧房”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4 ]。“信息茧房”容易使一种思想或信息在个人空间中不断重复发生,这促使使用者在熟悉甚至可以掌握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思维定势。

“粉丝圈”的形成从客观上阻碍了其他类型新闻及其他信息的接收,“粉丝圈”内的个人,从主观偏好出发避免接收其他信息从而导致思维定势的形成。并且基于此种思维定势以及对偶像的个人喜欢,这导致“粉丝圈”内大量人员无法正视、并客观地判断部分事情的正确性。

进而,“信息茧房”容易强化个人主义,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在新浪微博内形成的“信息茧房”下,以某一偶像为核心,出于对某一具体个人的喜爱,这易形成“全世界以其为中心”的思想,在社交媒体为载体的催生下,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如此一来,将个人利益作为第一位的人群将会影响社会凝聚力向心力,不利于和谐社会的产生,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

1.3.2 “信息茧房”有利于商业发展

“信息茧房”促进软件开发者增加用户粘性及付费产品的售卖。

以微博新浪微博粉丝群体为例,新浪微博通过上述方式将相关人群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定向推送,通过大数据算法的研究,在长时间不间断的“投其所好”式的推送,有利于增加以粉丝群体为基础的“粉丝圈”的向心力即用户粘性。与此同时,相关付费项目如歌手付费单曲发布,如范丞丞照片点击等付费项目相应展开,极大地推动了商业发展。

2 群体层面的信息茧房

2.1 群体的定义

本文研究群体以社会群体概念为基本。每一群体具体体现了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某些特定的相互关系。广义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新浪微博上的追星群体为例以某一明星偶像为联系建立的粉丝群体,群体内部也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

2.2 群体内部的信息茧房

以新浪微博上的追星群体为例,通过对某一明星的热爱使得粉丝这一社会群体诞生,在此基础上,这一群体形成了“粉丝圈”——由于对偶像的喜欢成为该群体的黏合剂。同时,在以新浪微博为社交媒体的平台上,该群体内部的成员建立起关系网,将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聚集到一起,形成群体内部的“信息茧房”。

2.3 群体信息茧房的表现形式和影响

以新浪微博这一社交媒体为例,群体在由新浪微博设定的界面诱导,在话题和微博群的共同作用下,由于具有相同的兴趣或者是爱好从而形成了以一种特征为基础的群体。这使得这一类群体之中信息茧房的现象尤为突出,其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粉丝圈”中。在“粉丝圈”内,“信息茧房”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2.3.1 群体信息茧房的表现形式

以新浪微博这一社交媒体为例,通过其搜索、发布、转发(二次发布)、评论、新浪微博群聊等行为,这为追星群体的形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通过互联网建立起了信息茧房,以上文中提及的“粉丝圈”及其衍生为表现形式。

2.3.2 群体信息茧房为群体发展提供条件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信息茧房”并不是只有弊端,在“粉丝圈”内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其中积极影响有加强内部团结、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有利于信息更新、促进群体型商业发展。

其一,群体信息茧房有利于加强内部团结。群体信息茧房的形成促进了以“粉丝圈”为群体的信息壁垒产生,在该信息壁垒的环境下,各群体内部人员由于受喜好以影响,内部分歧相对较少,同时减少了群体内部容易产生的内部矛盾产生的几率。

其二,群体信息茧房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有利于信息更新,形成内部的“信息王国”。由于“粉丝圈”内部人员因个人喜好相同在粉丝群体基础上社交也相应加强。群体内部人员会通过个人优势以及个人所拥有的资源进行信息的探索、更新和传播等活动,这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有利于信息极大的丰富化,形成群体内部某一类信息的“信息王国”。

其三,群体信息茧房促进群体型商业的发展。在信息茧房形成的基础之下,在信息壁垒的发酵下,信息获取现状促使了部分将“粉丝”身份当作职业的人群出现,形成了“职业粉丝”。在“信息王国”的温床下,“职业粉丝”应运而生。一些商业价值和利润空间也随之产生。

2.3.3 群体信息茧房阻碍群体发展的原因

首先,“信息茧房”容易产生群体内部的言论冲突。由于“粉丝圈”这一信息壁垒的产生,各家粉丝形成各自城堡阵营,当有利益冲突(这里指经济利益与名义利益相结合)时,则会如两国对垒一样,进行语言攻击。

其次,“信息茧房”容易产生在群体下形成闭塞循环显现出回音室效应。 “信息茧房”使得“粉丝圈”这一社群形成强烈的自我保护主义和自我保护行为,如同为该群体修筑了一个心理和情感上的保护罩。在如此的往复循环的过程中,对于个人和群体来说都会形成“回音室效应”。在回音室效应发挥作用的信息环境下,信息不断进行循环,且信息的内容以明星为中心。这样的过程不断加剧容易产生在该社会群体下形成的信息壁垒。

3 结论

本文对“信息茧房”现象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分析和论述,概括地说,在个人层面容易形成信息壁垒,有信息窄化现象产生,阻碍思维全面化的发展。

而在以粉丝群体为对象的社群中,信息茧房对于群体来说也有诸多不利影响,如“信息茧房”容易产生在群體下的言论冲突[ 5 ],容易产生回音室效应。但其也有一定积极作用,如有利于加强内部团结,有助于加速信息的传播以及信息更新,并且促进了形成内部的“信息王国”,进而推动群体型商业发展。

综合分析,本文发现在大数据的信息时代“黑匣子”算法的操作下,无论是个体层面还是群体层面,信息茧房不仅难以被打破,而且无法被打破。在被“过滤气泡”包围的当下,每一个信息获取者可以提高自身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通过对主观意识上树立起信息壁垒的人员进行信息分享,缓解以上问题。对于被动被信息壁垒包围的信息茧房采取一些强制性干预的手段,如将某类信息“置顶”等使得新型信息进入,从而缓解“信息茧房”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郭小安,甘馨月.“戳掉你的泡泡”——算法推荐时代“过滤气泡”的形成及消解[J].全球传媒学刊,2018(2):76-90.

[2]凯斯·R·桑坦斯.信息乌托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20.

[3]杨慧.微博的“信息茧房”效应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4.

[4]贾瑞.新媒体时代“信息茧房”现象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14-215.

[5]孙士生,孙青.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信息茧房”效应与对策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8(22):18-22.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社交媒体微博
何以解忧?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睡眠健康公众叙事研究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观察家)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