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语智慧,在师生对话中巧妙绽放

2019-04-12戚岩岩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师生对话阅读教学

戚岩岩

[摘 要]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巧妙借助师生对话,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教师要善于借助语境,引领学生在对话文本中直面语言;通过体悟品析,引领学生在对话作者中涵泳语言;巧借智慧留白,引领学生在对话伙伴中质疑语言;营造适宜情境,引领学生在对话自己中创生语言。

[关键词]阅读教学;言语智慧;师生对话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7-0051-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用理念以来,为言语的生成而教就成了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要善于借助言语实践活动、平等对话交流等方式,引领学生获得言语运用的基本规律,促进学生言语的生长。

一、巧借语境,在对话文本中直面语言

如《水》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圈画出最能体现作者内在情感的语句。

生:“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这是在告诉我们,村子里的水是多么的珍贵。

师:在作者生活的地方,大家都认为——

生:“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师:(引读)作者出生在——

生:(接读)“……一个缺水的地方……‘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

师:在我们常人看来,酒当然要比水珍贵得多,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水却比酒更显珍贵。作者将轻重完全对调过来表达,这个句子就散发出与众不同的表达魔力,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个句子。

课文中这一语段的意蕴,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对于“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个陌生化的表达,就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理解意思的层面上。教师紧扣这一独特的语言句式,还原了语言表达的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地域的阻隔,对话文本、直面语言,深入感知了“水比酒贵”的言语意蕴和作者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在不断揣摩与辨析的过程中,作者的内在意蕴也鲜明地浸润在学生的意识之中。

二、体悟品析,在对话作者中涵泳语言

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你从哪些关键性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与快乐?

师:这段话很奇特,作者一连用了10个“就”字,是不是略显啰唆呢?

生1:不啰唆,读起来好像还挺顺畅的。

生2:不啰唆!这些“就”字使园子里所有的精灵,包括萧红都看起来是那么的我行我素。

师:这篇课文的语言好像很普通,很质朴,但是读起来却有一股子洒脱感,字里行间蕴藏着两个字——

生:(齐答)自由。

师:不管有着怎样的烦恼,萧红只要一进入这个园子,就不停地玩啊,闹啊。园子中的一切仿佛也跟着她一起活了。“我”变成黄瓜啦——

生:(接)“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师:我现在变成倭瓜啦——

生:(接)“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师:你能想象一下,当时萧红写这段文字时是什么表情吗?

生3:萧红一定是不停地微笑,眼中好像再次看到了园子中的倭瓜、黄瓜了。

生4:一定是手舞足蹈的,情不自禁地想要告诉身边的人。

师:多么幸福、多么惬意的萧红啊!其实,读书就是想象作者的状态,与作者一起体验、一起创作。

教师引导学生聚焦语段中反复运用的“就”字,感受特殊性词语所形成的别样表达魅力,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艺术;随后,緊扣“愿意……就……”的句式,引领学生体悟独特句式对于展现自由的作用;最后,通过想象猜测作者创作时的状态,让学生体悟蕴藏在文本语言中的丰富情感。这种将学生的言语体验逐步转化为独特的言语心理的应激模式,只要触及相应的感应点,学生的思维就能快速再现相关的表达意向,匹配的语言形式就能应运而生,甚至在优化重组中能让表达内容更明晰。

三、智慧留白,在对话伙伴中质疑语言

如《清平乐 村居》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这首词并不深奥,你们基本能够理解大意。那么,你们觉得还有哪些词语是需要提出来讨论的?

生1:小儿子聪明可爱,为什么要说他是“无赖”呢?

师:很棒!把这个词语圈出来,语文学习就得有这种敏感性。我发现在读这个词的时候,同学们都读得笑眯眯的,为什么呢?

生2:我觉得“无赖”应该是“顽皮”的意思,他躺没个躺的样子,很淘气。

生3:老两口最喜欢这个小儿子,所以这里的“无赖”应该是个褒义词。

师:这是你们自己读懂的。谁能将小儿子卧剥莲蓬的童真、童趣通过朗读再现出来?

这一案例中关于“无赖”的讨论不是教师专门设计的,而是学生在“弹性空间”中自主选择的,课堂教学完全契合学生的认知需要,产生了丰富的创新性和生成性。面对学生认知的冲突与矛盾,教师引领他们与同伴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对话,并以一句“同学们都读得笑眯眯的”来发问,既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给学生明确了体悟的方向,让学生与同伴在合作、碰撞中大道无痕地解决了问题,更深化了学生对词中小儿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感知,以及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深刻把握。

四、营造情境,在对话自己中创生语言

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同学们一定对两个字的印象最为深刻——

生1:一个是“锁”,一个是“啄”。

师:这是课文中的插图,当你看到这幅图时,第一个跃入眼帘的是什么画面?

生2:我首先看到的是普罗米修斯被沉重的铁链锁着,丝毫不能动弹,完全失去了自由。

生3:我首先看到的是普罗米修斯的肝脏被鹫鹰啄食着,鲜血淋漓,一定非常痛苦。

师:这只是一幅静止的图片,但我们要学会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比如,这沉重的铁链是怎么锁的?一年四季中,普罗米修斯会经历怎样的折磨?这鹫鹰又是怎么啄食的?普罗米修斯又会有怎样的遭遇?……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大胆想象。

(学生描述)

师: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补充,这就是一种非常智慧的讲述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运用这种方法,以使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入。

探寻语言生成的秘妙,最终极的价值就是要指向于学生的实践运用。这一案例的教学中,在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教师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进行语言运用,而是紧扣课文内容创生出鲜活的认知情境,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想象画面,在想象中发现自己,从而与自己的内在世界形成深入的对话,激发出鲜活而强烈的表达动力,进而有意识地创生语言、运用语言。具体而言,教师就是扣住课文中“锁”和“啄”这两个动词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意识,再现了文本语言所表达的画面,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了语言内在的情境之中,将对神话故事的感知,对神话英雄的敬仰转化为自身的语言表达体系,形成了丰富的言语表达智慧。

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需要以生为本,巧妙地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通过语境的还原、深入地揣摩、巧妙地留白和情境创设等多种方式,引领学生直面感知语言、涵泳辨析语言、质疑体悟语言、创生运用语言,建构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伙伴、与自己深入对话的交际体系,使学生能在教师所营造的融通而敞亮的世界中感知形象、领悟动机、把握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从而促进学生言语表达智慧的不断发展。

(责编刘宇帆)

猜你喜欢

师生对话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探究
小学数学高效对话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初中语文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探究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