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深度一体化背景下环杭州湾大湾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2019-04-08吴璟桉万勇吴永康

上海经济 2019年2期
关键词:杭州湾湾区大湾

吴璟桉 万勇 吴永康

(1.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上海 200020;2.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上海200020;3.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44)

一、引言

当今全球经济分工体系越来越依靠城市群网络化协同。城市群承载了众多人口和产业,集聚了巨大经济能量和社会资源(如长三角城市群就创造了我国23%的GDP),是国家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主要载体。在这个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城市群的竞争力,我国于2016年5月出台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都充分肯定了长三角城市群在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扩大经济开放方面的重要作用。

世界上城市群尤以几大湾区经济为代表,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湾区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这些湾区利用天然的地理环境,积极发挥纽带作用,通过交通网络把湾区周边城市联系起来,并在城市间建立了合理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湾区城市群。在国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前期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一些沿海省份也在积极谋划“大湾区”建设,湾区经济有望成为引领沿海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引擎。

环杭州湾大湾区是长江三角洲区域重要的经济板块,交通区位优越,战略地位突出,北有我国经济中心上海,西有互联网创新创业之都杭州,南有重要制造基地、开放城市宁波,本身具有发展世界级湾区经济的优良基础和条件,打造环杭州湾大湾区对提高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浙江于2018年7月发布了《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因此,本文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对环杭州湾大湾区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湾区经济研究较早,也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国内由于大湾区概念近几年逐步兴起,相关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加,但总体上研究成果仍比较少。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湾区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对世界著名湾区经济发展的本源探讨

Walker R(2001)调查了旧金山湾区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描述了旧金山湾区的产业分工体系,提出了制造业向湾区腹地转移的发展趋势。NP Makarem(2001)通过分析1980-2010年旧金山湾区和南加州收入差距背后的原因,认为制度结构(制度背景和历史)是导致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Alex Schafran(2013)梳理了旧金山湾区经济发展现状,认为旧金山湾区面临人口、政策、资本等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鲁志国(2015)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湾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并对全球主要湾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认为深港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有较大差距,国内湾区发展要注重发挥区域特色和强化经济体制机制创新。C For-man 等(2016)阐述了美国发明专利在湾区高度集聚的趋势,并对趋势原因进行了分析。申甬、周会祥(2017)研究了湾区经济发展的历程,阐述了如今全球湾区经济发展的态势和湾区经济对现代化的推进作用,并相应提出了我国湾区发展的“5+X”空间布局。马忠新、神勇(2018)独辟蹊径,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制度—文化供给对湾区经济发展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并认为我国发展大湾区,要加快湾区制度—文化供给,培育更高成熟度的湾区移民文化,提升湾区“软实力”。张昱(2018)等构建了湾区经济表征的评价体系,并对五个世界典型湾区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和识别,认为湾区经济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引领性作用,我国粤港澳湾区和杭州湾地区已经形成了世界级湾区的发展雏形。

(二)对世界著名湾区经济发展经验的研究借鉴

刘艳霞(2014)首先分析了湾区经济的概念内涵,然后梳理了国内外主要湾区发展的路径、策略和成功经验。林贡钦、徐广林(2017)研究了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并提出我国发展粤港澳湾区要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实现湾区规划、交通、法律、人文、生态等一体化保障体系。李幼林(2017)梳理了国内外湾区经济的代表区域,并归纳了湾区经济的要素特征,认为上海应该打造湾区经济,适时启动杭州湾区南北一体化建设,推动黄浦江沿线“迷你版”湾区转型升级。何诚颖、张立超(2017)对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粤港澳湾区进行了横向对比,并总结了湾区经济发展所需的条件:相应规模的超级体量、强大的产业集群、强有力的经济核心区和广阔的经济腹地等。王旭阳、黄征学(2017)在总结世界三大湾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湾区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编制大湾区规划、打造湾区创新高地、推进立体交通网络、推动港城和产城融合发展等六项政策建议。申甬(2017)分析了世界上主要湾区经济的形成条件和机理,并依据这些规律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应该从拥海开放、抱湾集聚、合群叠加和连河通陆四个维度进行。段艳红(2018)等梳理了世界三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和重要特征,并指出科技创新是湾区发展的核心属性。鲁玫村(2018)分析了世界三大湾区的产业结构分布和演化路径,总结了三大湾区产业发展的共性经验,并从科技金融、总部经济、港口经济和产业协同四个方面针对深圳如何吸收这些经验提出了建议。钟嘉毅(2018)基于SLEPT宏观分析模型,对世界三大湾区发展情况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粤港澳湾区的发展要依托穗深港,其他城市避免过度竞争、产业同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深化粤港澳合作等相关建议。

(三)对环杭州湾大湾区的研究

对环杭州湾大湾区的研究比较少,主要有马宏欣、徐士元(2018)总结了世界四大湾区功能定位的经验,并对浙江大湾区功能定位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浙江大湾区应该打造数字经济高地、科技创新高地、金融核心中枢、海洋经济高地和全面开放平台,并提出了建立湾区轨道交通网、创新产业发展等系列保障措施。李学艳(2018)梳理了国内外典型湾区发展经验,分析了杭州湾大湾区的发展基础和特征,并研究探讨了杭州湾大湾区发展应以港航物流和智能制造为重点,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创新发展为动力,着力构筑国际一流的创新高地、以交通基础设施为支撑,着力构筑国际一流的交通集疏运网络体系、以“同城效应”为目标,着力构筑国际一流的城市群、以开放共享为保障,着力构筑国际一流的大湾区发展体制机制等未来发展路径。朱烨丹(2018)在对世界主要湾区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东京湾区的城市构造和产业发展概况,认为湾区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制定全面详尽的发展规划。杭州湾区经济发展可以借鉴东京湾区的宝贵经验,如发展港口城市群、发挥核心城市功能、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形成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构建创新创业体系等。

三、长三角空间格局中环杭州湾地区的地位

(一)经济地位

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已有三大国家战略加身,在我国全新改革开放的格局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如图1,抽象来看,沿海发展带形似一张气势磅礴的弓,以长江为主的黄金水道则像一支蓄势待发的箭,“一弓一箭”构成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开放发展格局,对外可通过海洋与世界相连、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内可通过长江经济带辐射内陆经济。

图1 长三角“弓箭”形态发展开放格局

环杭州湾大湾区及其南部延伸段属于“弓”的南翼部分,是长三角地区发展开放格局“一弓一箭”的重要支撑点。为进一步了解环杭州湾大湾区在长三角地区开放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对长三角“弓”形发展开放格局的“南北翼”区域社会经济数据进行对比,如表1:

表1 2018年长三角地区“南北翼”地区社会经济数据对比

从表1可见,无论是面积、人口,还是GDP总量,环杭州湾大湾区及其南部延伸段都是长三角地区体量最大的区域。如果环杭州湾大湾区能够在湾区内部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必将大大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增强长三角环杭州湾大湾区城市群的竞争力,推动环杭州湾大湾区发展成为世界级湾区。可以说,环杭州湾大湾区的建设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催化剂。

(二)地理地位

环杭州湾大湾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段,面向东海,是我国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与“一带一路”等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点。水陆交通完善,湾区港口十分发达,集中了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北仑港等多个世界级港口,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港口群之一,也是国际少有的江海联运的枢纽点。北岸为长江三角洲南缘,南岸为宁绍平原,拥有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广阔的腹地,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支撑能力突出。通过以上地理条件可以看出,环杭州湾大湾区区位条件非常优越,具有发展湾区经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可以作为我国对外扩大开放、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内辐射带动内陆经济发展的理想集散地。

四、世界主要湾区经济的经验启示

国际上,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享誉全球,被称为世界三大湾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鉴于不同湾区的产业特征,纽约湾区被成为“金融湾区”,湾区核心纽约华尔街是世界金融心脏和中枢,数千家金融及外贸机构均设于此,金融产业非常发达;旧金山湾区被称为“科技湾区”,拥有加州伯克利、斯坦福等20余所知名高校,硅谷内科技企业无数,Google、Apple Inc.、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全球总部也位于此,科技发展迅猛;东京湾区被称为“产业湾区”,有京叶、京滨两大工业带,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发达,三菱、丰田、索尼等知名制造业企业总部也设于此。除了三大湾区,世界上还有一些沿海、沿湾地区经济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如韩国东南沿海工业区、新加坡港口经济、荷兰鹿特丹港航运中心、瑞典马尔默西港新城、我国粤港澳湾区等。通过对世界主要湾区的深入研究,本文认为世界主要湾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启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湾区发展需要遵循三大规律

1.临港经济和港口发展互动的规律

从国际经验看,20世纪50年代中期,基于大宗货物远洋运输的海运革命,不仅极大地降低了长距离运输的成本,而且推动了工业布局的根本性转变,在一些条件优良的深水港湾地区,临港工业迅速崛起。临港工业依托港口资源,将港口码头纳入工业生产线的组成部分,缩短生产运转时间,把生产流程耗时降低到最低限度,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如:日本在东京湾以南的沿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布局炼油、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产业,聚集了日本2/3的经济总量、3/4的工业产值。韩国在其海岸线上,建立了以石化、造船、汽车为主的蔚山工业区,以金属冶炼为主的浦项工业区,以钢铁、化工、纤维、鞋类为主的釜山工业区等。

从发展规律看,根据现有理论,临港产业主要有交通指向、原料指向、出口指向和集聚指向四种类型。一是交通指向。主要是指市场和原材料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型产业。临港地区处于原材料和市场之间的港口交通节点上,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原材料和到达目标市场,实现生产成本降低和对市场快速反应。二是原料指向。主要是指原材料在外、市场在腹地的内需型产业。靠近港口建厂既有利于从外部获得原材料,又有利于将产品销往腹地市场。三是市场指向。主要是市场在外、原材料在腹地的出口型产业。靠近港口既有利于出口销售,又有利于从腹地获得原材料。四是集聚指向。前三种指向的产业发展,会带动产业链上其他产业的发展。这些前向或后向拉动的产业,即使没有产品或原材料从港口进出口的需求,也会因为产业链配套的需要,集聚到临港地区发展。

2.产业集聚和区域优势互为表里的规律

产业集聚离不开土地、劳动力、基础设施等要素,同时也会创造新的高级要素,包括产业组织、分工体系、知识溢出等。

从国际经验看,区域先天优势对于产业集聚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区域发展带来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又会制约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发展;而增强产业集聚度、关联度,可以促进形成产业集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硅谷的高技术产业、华尔街的金融业都是这样的案例。在这些案例中,产业集聚带来了区域的发展繁荣,在引起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同时,也带来分工细化、规模经济、商业机会、知识溢出和人才集聚等高级要素,使得产出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得以提高,帮助企业降低了总体成本,增加了收益。

从发展规律看,目前的研究认为产业集聚主要依靠“自然聚集力”(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地理区位、廉价劳动力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外溢聚集力”(包括知识溢出、人才集聚、信息扩散、规模经济、产业链延伸等)和 “人文凝聚力”(如以血缘、亲缘、地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三大动力。一方面,“自然聚集力”和“人文凝聚力”是形成产业集聚的初始条件。比如,以不到1%人口创造美国GDP5%的硅谷,其起步和发展就是得益于当地斯坦福、加大伯克利分校等大学的科技、信息、人才等先天条件。另一方面,“外溢聚集力”是产业和区域良性互动发展的源泉。充分释放知识溢出、人才集聚、信息扩散、规模经济、产业链延伸等“外溢集聚力”,就能实现产业集群成本降低、商业机会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的集聚效应,形成产业集聚不断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

3.产业功能和社会功能互为支撑的规律

从国际经验看,产业配套呈现“居住与生产一体发展,工作与生活就近布置”的趋势。如,东京湾区日本丰田制造基地和总部与城市融为一体,丰田市一半市民都是丰田汽车的雇员和家属。新加坡工业园区提供广泛的社会服务,包括住房、交通、教育、安全、公共事业、法律支持和商务咨询等,甚至开发娱乐园区和高尔夫球场,以创造更好的投资和居住环境,吸引更多投资商。

从发展规律看,人不仅要在产业发展中获得收入,更要获得舒适便捷的生活、愉悦丰富的社会交往以及实现人生的价值。忽视了人的社会需求,就会使得产业发展陷入缺少人力资源支撑的困境。社会事业对产业和人口具有先导效应和锚固作用,商贸、住宿、文化、医疗、人力资源等软环境建设,有助于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实现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服务工业化的良性发展。因此,现代园区不仅关注产业,更关注人的全方位发展,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强调从满足人的全方位需求出发,统筹城市空间布局,形成交通便捷、生活配套、服务齐全,集居住、商业、医疗、教育和文化休闲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多层次综合设施服务体系。

(二)湾区经济具有五大产业特征

世界上主要大湾区大多不同程度地呈现大制造、大贸易、大物流、大资金、大休闲的五大产业特征。

1.大制造。工业是城市崛起的根基,发达城市或经济区域往往都拥有强大的工业制造体系。

如东京湾区在百年工业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东西两侧两大工业地带,西侧是京滨工业地带,东侧是京叶工业地带,并拥有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横须贺港和木更津港等六大港口,年吞吐量超过5亿吨,并构成了鲜明的功能分工体系。东京湾区作为“产业湾区”,其产业丰富且强大,有石化、钢铁、汽车、造船、有色冶金、机械、现代物流、电子等产业,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地带。

2.大贸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分工日益明确,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的离岸贸易快速增长,国际上一些城市也依托湾区临港优势加大离岸贸易发展力度。

如新加坡在1989年和1990年,依托港口区位优势分别实施“特许石油贸易商”(AOT)和“特许国际贸易商”(AIT)计划,实施10%的优惠税率。2001年新加坡又将俩计划合并成为“全球交易商计划”(GTP)。新加坡利用马六甲海峡国际石油海洋运输的枢纽地位,抓住全球产业分工转移和调整的机遇,迅速发展成为亚洲最重要的“石油贸易中心”,与之相伴随的是形成了三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油品交易市场,即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和纸货市场。通过新加坡交易的原油现货金额约占全球的15%-20%。有50多家全球大型石油公司和数百家中小型石油贸易公司在此进行全天候的集散交易。同时,以订单流、资金流与物流分离为特征的离岸贸易也快速发展。

3.大物流。物流是湾区经济向外辐射的基础,湾区港口一般具有物流基地、物流枢纽、物流结点的功能,往往也拥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集群。世界湾区或港口发展大物流产业是不可阻挡的新趋势,各国普遍重视在临港湾区经济中发展物流产业。

如荷兰鹿特丹港以贸易、物流、信息往来为核心,不断发展成为航运物流中心。鹿特丹港通过600多条航线与全球1000多个港口产生联系,通过高效及专业的港口运作,其港口影响范围可直接覆盖具有3.5亿人的欧洲经济腹部。经由鹿特丹港,货物商家可将其中8成的货物销往欧盟其他地区。据世界经济论坛数据显示,2012年到2016年,荷兰鹿特丹港在世界最优港口基础设施排名中,连续五年位居第一。密集的公路、铁路、海洋、内河和管道网络,为鹿特丹欧洲航运中心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基础条件,也促使其成为全球贸易中最为高效快捷的航运物流服务中心。

4.大资金。资金是发展的血液,大规模的贸易资金、产业资金流动对整个湾区会形成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从而也吸引金融产业在湾区加快聚集,助推产业快速发展。

如纽约湾区汇聚了全球金融资本,成为全球三大湾区中唯一的金融湾区,虽只占有美国6%的人口,但GDP总量相当于中国“北上广深”四城的总和。纽约湾区具备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包括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服务涵盖投、融资交易中的各个环节,有商业银行、证券、资产管理、保险等金融机构,也有审计、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辅助机构。其完善的金融产业链,为各类企业解决了资金需求,同时,源源不断的企业进入,也保证了金融湾区运行的繁荣高效。

5.大休闲。湾区拥有天然良好的滨海生态环境,可以发展旅游经济、生态经济、体育经济、国际教育、文化博览等休闲服务业态。

如瑞典马尔默西港新城在1995年,借着与其他欧洲城市竞争2001年“欧洲城市住宅博览会”举办所在地的机会,提出打造生态友好型住宅的口号,重点是改造临湾的废弃老码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马尔默在2009年荣获联合国最佳人居城市奖,也被评为瑞典当年的最佳增长城市。面向未来,马尔默市又提出了分别在2020年和2030年达到100%零碳排放和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新目标。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大环境背景下,建设宜居的滨海休闲城区将会是湾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湾区经济具有三大共性功能

从国内外知名湾区发展历程来看,湾区经济一般具有高度开放、创新引领、宜居宜业三大共性功能。湾区经济兴盛得益于率先接轨海外经济,吸纳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湾区城市在对外开放中,通过汇集最新的信息技术和人才、知识资源,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往往催生出大批创新成果,发展以创新为引领的区域经济。生态宜居是湾区魅力所在,湾区经济崛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宜居宜业的环境优势。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是世界级湾区吸引人才的关键。

五、环杭州湾大湾区经济发展定位和城市功能分工研究

(一)大湾区总体定位

世界主要湾区各有特色。如果环杭州湾区短期内无法取代纽约湾区在全球的“金融湾区”地位,成为世界金融、证券、期货、保险及外贸机构聚集地;也难以媲美旧金山湾区在全球的“科技湾区”地位,成为世界知名高校、高科技企业巨头聚集地;并亟待找到区别于东京湾区“产业湾区”的发展特征和定位。我们认为,基于环杭州湾大湾区拥有庞大的制造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以及当前浙江以数字经济为重点的发展战略,未来“智造湾区”很可能将成为环杭州湾大湾区区别于全球其他湾区最为重要的特征。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1.高科技产业是全球未来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环杭州湾大湾区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趋势

发展新兴产业是培育发展经济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从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欧盟的 《IMS2020》、德国的《工业 4.0》,再到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部署工业智能化,转变发展模式,谋划持久增长的长远竞争力。当前,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应用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中,机器人、3D打印、纳米材料与超材料等技术也不断取得新突破,这都推动了传统工业体系加速分化变革,也引发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和国际贸易格局加快重构,促进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十年前,全球市值前10名的企业主要还集中在能源、金融、电信等传统产业或垄断行业,现在高科技与互联网企业则占据70%席位(见下表)。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传统工作职位会消失。如当前IBM沃森机器人提供基本法律服务的精确率比正常人要高20%,机器人已能战胜世界上最好的棋手,随着智能驾驶技术不断成熟司机也将失业,未来人工智能将取代更多行业的工作岗位。

表2 全球市值前10名企业变化

2.创新发展成为环杭州湾大湾区乃至长三角的主导方向

从长三角地区看,2018年6月,长三角地区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9个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上海、嘉兴、杭州、湖州为环杭州湾城市),共同发布了《G60科创走廊松江宣言》,提出将在深化产业集群布局、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协同创新、推动品牌园区深度合作和产融结合、推广科创走廊“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等方面发力,建成长三角地区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协同融合发展平台。G60科创走廊的建立,必将进一步增强环杭州湾大湾区创新发展的科创力量和属性。

图2 G60科创走廊

从上海看,2015年5月,为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新要求,上海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提出“上海要建成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以及国际科学、技术和产业策源地之一”。《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也提出上海要打造“创新之城”。

从浙江看,《浙江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建设行动计划》提出:“世界级大湾区是依托众多海港和城市群所形成的经济人口密集、现代化水平高的沿湾区域,是全球高端要素竞争和催生新工业革命的主战场,是全球经济增长和技术产业创新的主引擎。杭州湾大湾区建设的总目标是“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并提出以下具体发展目标:“一是到2022年,初步建成全球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开放高地、体制创新高地。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7%以上。二是到2035年,以环杭州湾经济区为核心的大湾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总体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创新能级跻身世界级创新湾区行列。”

3.环杭州湾大湾区制造业集群庞大,制造能力较为突出

环杭州湾大湾区及其向南延伸区域,包括上海、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台州、舟山九城,拥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在芯片制造、汽车工业、高端装备、工业机器人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上,环杭州湾也是优势尽显。区域内世界级港口——宁波港,是全国大宗商品储运基地,油品中转量占长江带的90%、全国的40%、液体化工品交易量全国第一。

(二)大湾区城市关系

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上海、杭州、宁波是处于环杭州湾的三个重点规划城市,这是因为三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在环杭州湾大湾区中非常突出,而且三个城市在地理上环湾布局、互呈犄角,有很好的区域联系和对城市外围的辐射作用,所以把握环杭州湾大湾区城市关系,关键要把握好沪杭甬三个核心城市间关系,以及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首先,要突出沪杭甬核心城市圈之间“主动脉”的战略地位,发挥与全球经济能量互动交换的功能。沪、杭、甬是环杭州湾大湾区中发展能级最高、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各自具有自己的发展优势,也都有与全球进行经济能量交换的能力。上海优势在于综合性资源配置能力,杭州优势在于新兴领域发展,宁波优势在于扎实的制造业根基。如果在交通基础设施上实现沪杭甬直连直通(1小时经济圈),三者之间可以实现更加紧密的协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如宁波制造业可以对接上海商务服务、会展文化互动、金融合作交流等功能,也可加强与上海、杭州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对接转化落地。如果沪、杭、甬三城能够对内紧密协同发展、优化大湾区产业结构体系,对外共同承接世界经济能量,深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就能够大大加强整个环杭州湾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

表3 环杭州湾大湾区三大核心城市协作体系

其次,本文认为也要加强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与周边的“毛细血管”联系,增强经济辐射能力。“毛细血管”主要负责将养料输送到各地。上海在实现产业迭代升级和 “四个中心”战略目标的过程中,随着产业迁移对长三角腹地经济区域的辐射效应越来越强烈。对上海来说,要联合周边地区,整合协调资源加快产业转移力度,争取尽快让不适应高商务成本的产业尽早迁出,将土地腾出来入驻更高附加值、能够承担上海商务成本、需要上海高端要素配套的产业。推动与周边县市的市政一体化进程,如医疗账户、公积金账户和交通卡异地通用等。对杭州来说,要推动杭州都市圈建设,发挥互联网领域创业创新优势,培育发展信息经济等新业态新引擎,联合嘉兴、湖州、绍兴加快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湖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动杭州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协作发展。对宁波来说,同样以都市圈规划建设为重要抓手,发挥地方航运、物流优势,加快推进义甬舟大通道规划,高起点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和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联合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三市打造宁波港口经济圈,高效整合三地海港资源和平台,打造全球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枢纽港、国际航运服务基地和国际贸易物流中心。

(三)大湾区城市功能分工

湾区经济一般具有高度开放、创新引领、宜居宜业的三大功能共性。环杭州湾大湾区也要明确打造开放湾区、创新湾区和生态湾区。

开放湾区。充分发挥环杭州湾大湾区连接海内外的区位优势,依托地理区域优势建设形成内联外畅的交通体系,增强环杭州湾大湾区对外联系、对内辐射的平台作用,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力争将大湾区的地理优势和开放优势发挥到极致。

创新湾区。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之城”,杭州也一直走在互联网经济创新的前沿,宁波是首个 “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因此环杭州湾大湾区具有打造创新湾区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同时,环杭州湾大湾区要把智能制造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构建新兴产业引领、智能制造业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全球智能制造新高地。

生态湾区。环杭州湾大湾区要适度限制湾区生产岸线扩张,加大生态和生活岸线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注重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坚持绿色低碳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将大湾区打造成为高品质产品率先应用体验示范区,城市智慧生活理念的引领区,真正将环杭州湾大湾区打造为宜居宜业的生态湾区。

在开放湾区、创新湾区和生态湾区的建设中,依据三大核心城市上海、杭州和宁波产业特征的不同,本文认为三城在湾区三大功能打造的过程中侧重点又不一样,如表4:

表4 环杭州湾大湾区三大核心城市功能分工体系

六、环杭州湾大湾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一)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1.找准五“大”产业发力点。环杭州湾大湾区产业发展要围绕“大制造、大物流、大贸易、大资金、大休闲”五大湾区经济产业特征进行规划。大制造方面,向数字制造、高端制造、绿色制造进一步升级发展。大物流方面,向枢纽物流、智能物流、高效物流方向进一步升级发展。大贸易方面,向新型贸易、电商贸易、服务贸易进一步升级发展。大资金方面,向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及贸易金融、航运金融、海洋金融进一步升级发展。大休闲方面,向康养休闲、文化创意、邮轮经济进一步升级发展。2、找准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力点。突破区域行政壁垒,加强战略协同、产业链协同、创新协同、主体协同,以合作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聚焦若干个发展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丰富的重点产业领域(如聚焦汽车、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提升发展,大力培育民用航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积极发展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占据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资产、产出等总量规模指标在全球行业排名前列,品牌、技术、利润等绩效指标同样排名前列的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表5 环杭州湾大湾区人工智能、化工、汽车制造基地布局现状

(二)交通建设的突破口

1.链接全球,建设环杭州湾大湾区“超级枢纽”全球开放门户。整合区域航空、铁路、港口资源,提高国际链接功能,打造全球开放门户和实体联运中心,重点推动上海集疏运体系建设和航运(航空)高端服务业发展,加快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扩建工程,以宁波西站为中心规划建设浙东航空综合交通枢纽,拓展国际航线、发展货运航空。建设沿湾铁路,邬隘海铁联运枢纽。

2.链接沪杭甬,建设环杭州湾核心城市的直连直通经济圈。尽快打造沪杭甬核心城市1小时经济圈,加强三大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合作水平。在杭嘉沪G60高速公路、沪杭城际铁路等交通干线基础上,重点加快沪嘉甬高铁、沈海高速(上海方向)建设,启动沪甬交通廊道(沪甬城际、G15杭州湾二桥)前期工作,预留东海大通道。加快杭甬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杭甬高速公路复线建设和智能化改造。

3.链接核心城市周边腹地,以杭州、宁波为重要节点,打造链接内陆的公路、铁路、水路“一轴多联”综合交通网络,大力拓展腹地范围。重点推进甬金、甬舟铁路建设,以宁波舟山港为主体,加速与温州港、嘉兴港、台州港以及义乌陆港的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与航运开发相配套的规模化集约化港区,提高链接杭州湾腹地的航运能力。

(三)发展环境的突破口

1.强化规划统筹,加强规划融合衔接。要加强湾区规划引导,推动多规合一,注重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实现环杭州湾大湾区全域空间规划整合和承接。加强湾区内各区县(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城镇体系、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防洪排涝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实现规划层层传导,建立多层次协调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确保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2.透明公共信息,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挥互联网信息平台优势,加强公共信息服务,以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为抓手,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打造区域如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科创技术交易平台、智能交通信息网络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公共信息服务功能,实现区域内资源利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高效化。畅通公众监督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新闻媒体等方式扩大规划实施参与广度,加强规划实施全过程的社会监督,实现全民共同参与建设大湾区的盛况。

3.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清理和简化制约湾区企业发展的前置审批等行政许可事项,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支持企业创新创业。探索推进湾区在行业准入、商事登记、业务许可、内容审核、行业监管等重要环节形成改革试点,加快市场准入制度创新步伐,加快产业引进和企业入驻。优化重点项目审批和管理服务机制,建立精细化的项目管理绿色通道,加快项目落地。加强与国家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沟通协调,支持通关便利化所需的审批权限向大湾区下放。促进湾区要素流动自由化、物流运输体系化、贸易投资便利化、区域运作体系高效化,保障湾区经济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杭州湾湾区大湾
基于临界点的杭州湾水体富营养化多年变化研究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杭州湾跨海大桥信号中继站设置方案研究
走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