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杨家埠木版年画《刘海戏金蝉》刻版图像赏析

2019-04-03文/董

文物天地 2019年2期
关键词:金蟾杨家埠秀英

文/董 艺

一、明代杨家埠木版年画《刘海戏金蝉》刻版及由来

烟台市博物馆藏有一件明代杨家埠木版年画刻版(图一),刻版为线版,边缘略有残缺,但雕刻内容仍清晰可见,从左往右依次雕刻的是同一人物形象的不同动作表现及形态。此外,还刻画了金蟾、树枝、莲花、铜钱等元素,刻版上端雕刻的“戏”“金”“蝉(蟾)”的字迹尚可辨认。由此推断,刻版大致刻画的是“刘海戏金蝉(蟾)”的故事传说。

中国国家博物馆亦收藏有类似的一件明代杨家埠木版年画刻版,均为山东潍坊杨家埠“同顺德”画店第19代传人杨洛书大师收藏、使用并保存下来的藏品。2001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杨洛书“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7年6月文化部确定他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刘海戏金蝉》刻版,20世纪90年代由李卫国先生(原烟台市二轻局干部)从杨洛书大师手中购得,并于2016年无偿捐赠给了烟台市博物馆,这是一段由烟台民间人士自发完成的收藏传奇。

二、《刘海戏金蝉》刻版的图像考释

从这件年画刻版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看,传说故事的主人公“刘海”是身穿道士服、头戴软帽的道教人物形象,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根源。刘海,也叫刘海蟾,本来是不折不扣的道教神仙,按照宋代炼丹派道教传承谱系,他是钟离权的再传弟子、吕洞宾的亲传弟子。自五代活到北宋,可谓老寿星,后被道教全真派奉为北五祖之一,所传道派为海蟾派。文献记载中,刘海蟾之名最早出现在宋人何薳《春渚纪闻·卷三·翊圣敬刘海蟾》:“神乃降灵曰:汝识此人否,实新得道刘海蟾也”[1]。记载较为简略。之后,李石《续博物志·卷二》中有了更多的细节:“海蟾子姓刘名昭远,华山陈抟馆之道院,与种放往来。盖五代宋初人”[2]。据此,宋金之际刘海蟾已是颇有影响的道教人物。道教经过元代的发展,到明代已深入民间信仰,道教诸神信仰与人民的世俗生活联系紧密,甚至道教的宗教活动变成了世俗生活的组成部分。这件明代年画刻版图像中的“刘海”为道士形象不足为奇。

(一)脚踏铜钱的刘海形象

图一 明 杨家埠木版年画刻版 刘海戏金蝉(蟾)

年画刻版中央雕刻的刘海形象,一手高举莲花,一手握拳,袒胸露乳,单足踏在铜钱之上。此种形象的“刘海”生平事迹较系统的记载出自《正统道藏》洞真部谱箓类,元人秦志安《金莲正宗记》载:“海蟾刘真人,先生姓刘,讳操,字宗成,号海蟾公,燕山人也。年一十六岁,以明经擢甲科,累迁至上相。平昔好谈性命之说,然终不得其妙。一旦,有道人来谒,邀坐堂上,以宾礼待之。问其姓名,默而不答。但自称正阳子,愿乞鸡卵十枚,金钱一文,安金钱于按上,而高累十卵,危而不坠。海蟾叹曰:‘危哉。’先生曰:‘相公身命俱危,更甚于此。’海蟾顿悟。先生乃收卵而藏之,擘金钱而弃之,遂辞而去。海蟾于是催设夜宴,佯托沉醉,以杯盘宝器俱掷于地而碎之。夫人及儿女辈莫不怒责。比及朝退,犹未解颜,辄解印而辞官,佯狂歌舞。自述歌日:‘余缘太岁生燕地,忆昔三光分秀气。卯角圆明霜雪心,十六早登科甲第。纡朱怀紫金章贵,各各绮罗轻挂体。而今位极掌丝纶,倏忽从前春一寐。昨宵家宴至三更,兄女夫人并待婢。被予佯醉拨杯盘,击碎珊瑚珍玉器。儿女嫌,夫人恶,忘却从前衣食乐。来朝朝退怒犹存,些儿小过无推托。因此事,方省悟,前有轮回谁救度。退官纳印弃荣华,慷慨身心求出路。’遂易衣,而道处于卑贱,以辱其形。又述一联云:‘抛弃火宅三千口,屏去门兵百万家。’厥后,远泛秦川,陶真于太华之前,遁迹于终南之下,颐精炼气,以至成真”。[3]

根据秦志安的《金莲正宗记》记载,这里的刘海是一个毅然“退官纳银弃荣华,慷慨身心求出路”穷道士形象,貌似与“金钱”以及“金蟾”没什么联系。只是后来人们把刘海蟾这个名字一分为二:刘海、金蟾,把这两个名字敷衍为“刘海戏金蟾”,又将“刘海戏金蟾”称作为“刘海戏金钱”或“刘海洒钱”。

(二)手持“金钱串”的刘海形象

年画刻版的最右端刻画的刘海形象则是手持“金钱串”、身穿道士服、步履踉跄。此处根据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王赤东先生的整理研究,认为这里讲述的是这样的一个美丽传说:很早以前黄山脚下的汤口村,住着一位姓刘的老农民,夫妻俩只有一个儿子,因为黄山又称黄海,所以取名就叫刘海。南海龙王有个女儿叫巧姑,有一次趁龙王不在家的时候变成一只金色蟾蜍,跃出了桃花溪中的白龙潭。谁知遇险,幸亏勇敢而矫健的刘海把她救下。龙女巧姑从此念念不忘,并偷偷跑出龙宫,变作金蟾爬上荷叶,扔给了刘海一串金钱,刘海牵动着金钱的丝线,金蟾就变成了一位漂亮的姑娘,跟在他身后朝他微笑。从此,两人白头到老永不分离。

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全集》中,还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刘海出家修炼成仙后,下界要把未婚妻金蟾女带到天上共同修炼,但金蟾女贪图安逸生活不想去,刘海便把她点化成一只三足金蟾,并用一串铜钱戏引她一同上天,成了神仙。这个传说用来比喻妻子只贪图眼前的享受,不追求长远,进而劝其出家。[4]

图二 当代 杨家埠同顺德画店印制古版年画 刘海戏金蝉(蟾)

(三)手抱金蟾的刘海形象

年画刻版左端第二个人物形象刻画的是双腿弯曲坐地、双手抱金蟾的刘海形象,金蟾是天上的神仙下凡。这个形象的刘海与河南济源九里沟流传的《刘海戏金蟾》版本相符合。相传晋安帝时,济源王屋山天坛顶有条大蟒,历经千年修行接天地之灵气内功大增,在九里沟内有一蟾蜍约万年之上,蟒蛇一心要吞食蟾蜍以增加功力。这日,大蟒吸吮蟾蜍,蟾蜍从口里吐出三个烟圈直逼天坛,套在大蟒身上将大蟒紧紧箍死。蟾蜍杀了天敌修成正果,整日游荡九里沟中,要与人为善,多做善事早入天庭。有一日,见一个名叫刘海的樵夫,20多岁,无父无母、生性善良、与世无争,无房无地家贫如洗。街坊邻居八方张罗为其娶妻,但终因条件太差至今没有成家。蟾蜍决心帮刘海渡过难关,每日趁刘海上山打柴之机,来到刘家脱去躯壳变做一个美丽少女,为刘海洗衣做饭。在刘海回来之前将热腾腾的饭菜摆放在桌上,然后重新穿上躯壳隐于山中。

开始刘海没有太在意,以为是邻居所帮。可一连数日都是如此,他就想一探究竟。这日刘海吃罢饭菜,躲到柴堆之后隐藏起来,日将偏午,大门一响一只蟾蜍来到刘家,脱去躯壳变成一位美丽的少女。刘海见状悄悄走到姑娘身后,一把抓住蟾蜍躯壳投入火中。蟾蜍闻声急忙转身,刘海已站在面前。姑娘躲闪不及满面通红,见躯壳被毁双眼含泪说道:“我乃金蟾仙女,见你孤身一人老实规矩,又有异人之相才来帮你做饭,待你生活富裕、娶妻成家,我就要返回天庭。可你乘我不备,烧掉我的躯壳犯了天条,我就不能再帮你了,咱俩的缘分将尽”。说完转身就走,刘海急忙紧紧抱住仙女哭诉道:“我从小失去父母无依无靠,流落到此孤单一人,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每日里山上山下形单影孤,既然仙女来帮我就要帮到底,原谅我贸然行事不懂规矩”。金蟾仙女见状说道:“我没了躯壳无所遮拦,天神定来抓我回天庭受罪,待到明年二月初二天神到来,我将离你而去,到那时也会连累你的。”刘海说:“我因一时莽撞给你惹下滔天大祸,真是愧对恩人,只有日后多烧香敬神来赎罪免灾。”

图三 当代 杨家埠年画 刘海戏金(蟾)

于是,金蟾仙女留了下来与刘海度过了一段安定的生活,两人恩恩爱爱俨然一对小夫妻,但二月初二还是很快到来了。天神来时狂风大作、雷鸣电闪,刘海虽然尽力劝说天神,抱住金蟾死死不肯松手,哭得死去活来肝肠寸断。怎奈天神奉旨捉拿,最终金蟾被捉回天庭。金蟾走后刘海失魂落魄茶饭不思,终日面对青灯、念经坐禅、烧香敬神,到深山背后金蟾修行之地出家为道,为金蟾免遭磨难而潜心功课。刘海出家后不忘旧恩,取名法号“刘海蟾”以示对金蟾的思念。由于刘海蟾一心修道、悉心专研,终于功成果满成为道教一代宗师。[5]

(四)砍樵归来的刘海形象

年画刻版的最左端刻画的刘海形象虽残缺不全,但我们可以从现代杨家埠同顺德画店印制的古版年画(图二)中看到这一清晰的刘海形象,这里刻画的是一个砍樵归来的刘海形象,出自湖南常德版的《刘海砍樵》传说。传说在北宋时已经成型,如今已流传成为湖南花鼓戏中的名篇在民间广泛传唱。《刘海砍樵》就是出自这里刻画的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相传古时候,湖南常德城武陵区丝瓜井旁,住着刘海母子俩,刘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刘海非常勤劳孝顺,天天上山砍柴,奉养老母。在刘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带,住着一只多年修炼的狐狸精,她炼成宝珠一颗,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时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炼几百年,便可成仙上天。她非常敬佩刘海的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执意要嫁给刘海。但是憨厚朴实的刘海怕连累胡秀英受苦,几番推辞,后见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应与胡秀英成亲。回到家后,刘海告诉母亲,母亲也很喜欢,同意了他们的婚事,两人遂以“柳树为媒山作证”,结为夫妇。刘海去位于城中心的鸡鹅巷置办东西结婚,鸡鹅巷旁边有个小庙,庙里有十八个罗汉,其中十罗汉带着一群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炼。他炼得一串金钱,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宝珠,就能即刻成仙升天。十罗汉见胡秀英和刘海成婚,遂起了歹心,他带领弟子抢走了胡秀英的宝珠。胡秀英失去宝珠就会现出原形,无奈之下只好把实情告诉了刘海。刘海知道后,没有怪胡秀英,他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斗十罗汉,最终在斧头神和胡秀英众姐妹的帮助下,刘海打败了他们,拿到了宝珠。从此,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根据文献记载以及民间传说,可以总结这件明代杨家埠木版年画刻版图像刻画的“刘海”形象:刘海(刘操)本是生活于五代至北宋时期的著名道士,他年少登科,官居相位,后受正阳子点化,遁迹于终南山下,后得道飞升,被道教全真派奉为“五祖”之一,本是一个老者形象,之所以后来会和蟾蜍联系在一起,主要得益于他的道号——海蟾子。到了明代以后其,其形象从道仙刘海蟾演化成民间故事人物,且多被塑造成中年男子的形象,在民间传说以及地方戏曲中广为流传。这件珍贵的年画刻版中图像雕刻的主要是各种版本的“刘海”形象以及与“金蟾”的故事,是民间信仰习俗在艺术中的反映,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与民俗研究价值。

三、年画刻版中“刘海戏金蟾”图像的发展演变

清初以来,“刘海戏金蟾”题材的年画图像非常盛行,多为刘海用缚着一串金钱的绳索和金蟾玩耍的情景。随着年画世俗功能的发展演变,“刘海戏金蟾”还经常与麒麟送子、和合二仙、庄状元及第等形象组合,还有与蝙蝠、仙鹤、仙桃、牡丹、莲花、葫芦等的组合,体现的特定主题内涵与文化心理,承载着多重民俗寓意与文化功能。

图四 当代 杨家埠年画 招财童子至

图五 当代 杨家埠年画 利市仙官来

杨家埠木版年画中以“刘海戏金蟾”为题材的常见两种:一种是对画《刘海戏金蟾》,画中的刘海以一对胖小子的模样出现,其模样活泼可爱、憨态可掬、披红挂绿,各执一串金钱戏弄一只三足蟾蜍,画面题写“刘海戏金(蟾)的字样(图三)。另一种是成对张贴的“金童子”——招财童子和利市仙官,亦是两个童子各手持一串金钱,戏弄三足蟾蜍的图案,对画中分别题写“招财童子至、利市仙官来”的字样(图四、图五),此外,图像还融合了宝葫芦、莲花、道教拂尘等创作元素。

由此可见,以“刘海戏金蟾”为题材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图像中的“刘海”形象,已经没有一点道士的形象,活脱脱一副顽童模样,穿红戴绿,喜笑颜开,活泼可爱。刘海之所以会演变成顽童的形象,主要是民间喜欢将刘海戏蟾作为民间的送子神仙。因为蟾蜍属蛙类,具有极强的生殖能力,是多子的象征,中国早期的美术中常以蛙和蟾蜍的形象来隐喻生育和繁殖,早在远古时代就被人们当作生育神来崇拜,将蟾与月亮相比。甲骨文中的“孕”字,就是蟾蛙形象加上一个篆写“女”字,即“蟾”“女”为“孕”。半坡、庙底沟、马家窑时期彩陶上的图形,以及殷商青铜器上都有蛙纹和蟾蜍纹,它们作为图腾崇拜主要的样式之一,也是作为多子和生殖崇拜的常见符号。所以,蟾蜍的形象在中国早期社会就已经成为反映生殖繁衍观念的特定指代。刘海手里的“金钱”也不再是文献记载中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和传说中的戏引故事人物的“牵线”,而是演变成世俗中的“财源兴旺”的象征。刘海则演变成为民间财神的一员,只要刘海戏金蟾,金蟾就吐金钱,他走到哪里,就把钱撒在哪里,所以民间流传着“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之说。此外,在杨家埠年画刻版中刻画的手持“金钱串”的刘海形象,另一个传说是因为刘海的妻子曾是仙人化身为金蟾,机缘巧合而得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因此,“刘海戏金蟾”题材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图像,已经演变成为人财两旺、生活幸福美满的象征,这一图像已经作为一种群体意识所主导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民众多方面的精神需求,成为一种文化的综合与民俗观念的统成。

[1](宋)何薳:《春诸纪闻·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

[2](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二》,巴蜀书社,1991年。

[3](元)刘志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

[4]《潍坊杨家埠年画全集》编委会:《杨家埠木版年画全集》,西苑出版社,1996年。

[5] 参考《刘海戏金蟾》故 事:https://wenda.so.com/q/1373004744064444。

猜你喜欢

金蟾杨家埠秀英
2012-2022年杨家埠木版年画文献综述
金蟾送宝
2012-2022年杨家埠木版年画文献综述
金蟾
金蟾
浅析杨家埠年画的品牌设计及应用研究
同期听力(六)
金蟾
误解
把饺子当钻石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