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陶瓷中猪的形象塑造

2019-04-03龙霄飞

文物天地 2019年2期
关键词:猪头古人陶瓷

文/龙霄飞

中国古人在陶瓷烧造中塑造了不少猪的形象,这些猪的形态各异,或写实,或夸张,或模拟,既有日常生活状态的真实体现,也有精神世界的寄托。无论哪种类型的猪,都反映出猪在古人生活中相伴相随的影子,尤其是与古人的饮食生活息息相关。

猪作为较早被人类畜养的家畜之一,成为古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古来文人吟咏中常常被提及的题材。最为大家所熟悉的莫过于宋代诗人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句了。再有如唐李颀的“由是蹉跎一老夫,养鸡牧豕东城隅”,李白的“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白居易也写有“今食且如此,何必烹猪羊”的句子。大文豪苏轼曾写下“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辛弃疾更有“儿女灯前和泪拜,鸡豚社里归时节”的佳句。这些诗词表现出了猪与古人的相伴,古人生活中猪的身影随处可见,在饮食中猪的不可或缺,足见猪对于古人生活的用处。

猪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古人在陶瓷中塑造猪的形象时都来自于生活,来源于现实。从目前现存陶瓷中猪的各类形象来看,其塑造主要有以下一些特色。

从塑造手法来看,主要是立体雕塑和平面描绘两大类。常见的陶瓷猪以立体造型为多,而平面描绘的陶瓷猪形象则见于陶瓷器物表面的刻划和彩绘。立体雕塑的猪在表现形态上较为多样,常见的为全形的猪(图一、图二),这一类表现猪的整体形象和面貌,或卧,或立,或与猪圈相伴,更有一种与厕所一起的上厕下圈(图三、图四)的样式是汉代表现猪的形态多见的样式之一。另一种则是表现猪的局部形象,主要是猪首,在庖厨俑的表现中常常可以见到被宰杀后的猪头形象;或者以猪首做成具有某种用途的器物,如猪首壶、罐、瓶等。

从表现题材来看,自然生态的猪最为多见,从最初人类开始畜养的野猪到驯养成熟的家猪以及猪在人们生活中的状态都有塑造和表现。其次是拟人化的猪的形象,这主要有表现十二生肖观念的猪首人身样式以及西游记神话题材中猪八戒的形象。

图一 唐

图二 北朝 陶卧猪

图三 新石器时代 红陶猪头

图四 河姆渡文化

图五 新石器时代

图六 汉 绿釉陶猪

图七 东汉 灰陶猪

图八 东汉 红陶猪

图九 新石器时代(后李文化) 陶猪

从制作年代来看,陶瓷中猪的塑造分布阶段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几个时段。新时期时代虽然仅有陶器的制作,但猪的形象则常常可以看到;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得到了繁荣,猪的形象在这个时期尤其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墓葬明器中猪的形象繁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魏晋时期;唐、宋时期,十二生肖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较为盛行,在陶瓷俑中能看到成组的十二生肖俑的形象,这自然也包括猪的形象;而在其他时期,陶瓷猪的塑造则较为零星而不成规模,尤其是明清时期,猪的表现更是单一和少见,或许和人们对于猪的认知态度不断变化相关吧。

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出现了陶猪的形象。北京市平谷韩庄乡上宅遗址出土的这件距今约7000年的红陶猪头(图三)长8厘米,猪的头形瘦长,双耳较小而向后背拢,嘴较长,双眼前视,嘴部拱起,两侧刻出獠牙。这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猪头形象与现在家猪的模样还有很大的差距,仍然是在驯化中的野猪样貌:头很瘦,嘴尖细,长长的两只獠牙伸出嘴角,锋利坚锐。虽然只有猪头,看不到身体与四肢,想来也是瘦削劲健的体态吧!这件陶猪头反映出了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和陶塑技艺,造型十分准确,但又仅仅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猪头的轮廓,并无更多繁复和细腻的细部装饰,眼睛和獠牙最为传神,但仅仅就是数笔犀利、劲健的线条就准确地描绘出了正在驯化中的野猪的凶猛与霸悍。与这件陶猪头同时期的陶塑作品也有出土,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猪(图四),这是一只刻画在陶钵表面的全形猪的形态,以古朴的手法再现了当时驯养的犹带野性的家猪的形象,刻划简练,线条流畅,身体线条和图案的描绘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再如,大汶口文化遗址曾出土一件猪形陶鬶,虽然是一件鬶,但主体仍然塑造的是一只完整卧猪的形象,逼真而生动,是一件艺术性与实用性很好结合的作品。

内蒙古科左中旗舍伯吐的哈民忙哈遗址出土一件陶塑猪形容器(图五),造型别致,特色鲜明。全器为猪形,通体浑圆,猪头伸出,猪嘴微合,双眼睁开直视前方,眼后为双耳,前蹄短粗微微翘起;猪身似一圆球,顶部有孔,身体中空;整体形态活泼可爱,憨态可掬,加之烧结后陶土呈现出的褐色使得猪的形态在活泼中又不失沉稳,是一件十分有趣而独具匠心的艺术品。

汉代猪的形象开始丰富起来,造型也较为多样,这一时期仍然以陶猪为常见,并多施以低温釉,以绿釉为多。绿釉陶猪(图六)形态凶猛,嘴尖牙利,双耳直立向前,双眼圆睁,背部有坚硬的鬃毛,尾巴盘在臀部,四肢粗短而有力,身形瘦劲,塑造出极富野性而蓄势待发的状态。而灰陶猪(图七)则完全是另外一种面貌了,可以看出已经是十分温顺的家猪的样子了:身形肥硕,双耳向左右两侧下垂,双眼微睁,一副懒散舒适的样态。红陶猪(图八)的样子则介于前面两者之间,虽然身形肥硕,但仍能表现出瘦削矫健的感觉,尤其是猪嘴尖而上翘,双目有神,背部隆起,整体线条流畅,起伏有致,体现出了造型的美感。在较为写实的猪之外,我们还能看到较为可爱而呆萌造型的。山东章丘出土的这只陶猪(图九)制作手法简单,整体突出猪的身子,占到了全猪体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四肢、双耳和尾巴的塑造十分简单,仅是用泥块稍加修整就概念化地表示出来了,只有嘴巴和眼睛的表现较为具象,尤其是眼睛的表现更为夸张而突出。整件陶猪造型简洁,没有复杂的结构和装饰,但是简单流畅的线条和形体却塑造出了一只憨萌可爱的小猪,仿佛可以听到它哼哼着向你走来,或许它早已是我们古人喜爱的小宠物了呢!

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猪的形态更多地体现出了与人类家居的亲密关系,表现在陶塑上就是将猪放在住家旁边的猪圈中,或者与厕所一体塑造(图十、图十一)。这类塑造作品除了较为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面貌外(图十二),更多的是运用象征的手法,猪作为其中的一个元素常常表现较为夸张,猪作为主体来呈现,往往体积较大,与猪圈或者厕所的体积往往不成比例(图十三);而把人如厕与猪一体表现,则体现了古人的生活状态,既是古人生活较为原始简朴的描摹,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极佳表现。这种状态在东汉晚期瓷器诞生后也延续下来,三国时期的青瓷猪圈(图十四)就表现得十分生动,圈中不仅仅是一只猪了,更增加了猪仔的样子,母猪、小猪其乐融融。而这种子母猪的形象在北朝则较为多见,而且是表现母猪哺乳小猪的形象(图十五),反映出生活中猪的日常状态之一,是非常写实的表现手法。

图十 东汉 红陶厕所猪圈

图十一 东汉 绿釉陶猪圈与厕

图十二 东汉 陶猪圈

图十三 东汉 绿釉陶猪圈

图十四 三国 青釉猪舍

图十五 北朝 灰陶子母猪

图十六 汉 庖厨俑

图十七 东汉 猪纹画像砖

图十八 辽 白釉猪头形埙

猪与人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它作为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这也反映了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程度,以猪肉为食的图像在古代陶塑的庖厨俑中常常可以见到。庖厨俑在汉代墓葬中广泛存在,表示墓主人生前所曾享用的厨俑烹调的情景。这尊出土于成都的汉代庖厨俑(图十六)采用高度写实的手法塑造,满面笑容,身前的案上摆放着已经拆解的狗肉、猪肉,尤其猪头刻画细致,表现到位,反映了猪作为汉代人家食物待烹调前的状态。

砖雕是古代常见的既具实用价值又有装饰用途的一类建筑构件,其中在具有装饰作用的砖雕中可以见到猪的影子。汉代画像砖虽然属于陶器,但其与立体的陶塑或器物相比更为平面,而与平面的纸帛来说又可以加以立体的表现。画像砖上猪的形象则是很好地体现出砖这种造型的特色,在平面上以立体的手法来塑造。猪的整体形象刻画与砖面齐平,而将猪形四周的砖面剔除,同时保留砖四周的边沿(图十七);猪的形象依然是矫健瘦削的样子,嘴尖牙利,四肢有力,眼睛凸起有神,尾巴高高翘起,形象生动而夸张,线条简洁而有力。

瓷器中对猪的表现相对陶器而言较为简单,辽代白瓷中有猪头形埙(图十八),虽然制作较为粗糙,但造型写实,塑造生动,尤其是猪鼻捏塑而成,刻画准确,而两只眼睛直接以两孔代替,既是猪的眼睛,又是埙的吹孔,可以说是极具匠心和巧思。

唐、宋时期,猪作为明确意义的生肖俑的形象明确了,造像种类和数量也多了起来,最为典型的就是十二生肖组俑,猪俑当然位列其一。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方式之一,又称十二属相,表示一个人出生的年份,并将其与代表该年份的动物即属相联系起来,表示一个人的性格、行为等方面的内容。猪是中国传统十二生肖之一,排在最后一位,并与十二地支的“亥”相对应,称“亥猪”,代表亥时,即21-23时。

十二生肖中猪的形象主要是猪首人身、人首人身手捧猪俑、人首人身头顶猪俑等几种形象。唐代猪首人身的猪俑,身穿宽袖大衣,直立,双手拱于胸前。这个时期十二生肖俑中的猪俑制作也精粗不同,制作精致的猪俑面容消瘦,眉眼嘴耳刻画较为细腻清晰,尤其是所着服饰彩绘十分华丽(图十九),上衣领边和袖口有精美的花边,下裳装饰有朵花;整体色彩艳丽,以陶的灰色为底色,衣服以枣红、紫红、黄、绿、褐等色描绘,上衣下裳的枣红与紫红尤其鲜艳,给整件猪俑以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制作较为粗率的猪俑(图二十),虽然同样是身穿宽袖大衣,双手拱于胸前,但对于细节的刻画则十分简单,甚至可以说仅仅粗具轮廓而已;猪的面容特征只是突出了鼻子,面部的表现僵硬而呆板,衣纹线条粗犷朴拙。生肖猪俑对于头部的塑造,前面两件是较为拟人化的造型,同样也有十分写实的猪首形象(图二十一)。

图十九 唐 三彩猪首俑

图二十 唐 三彩猪首十二辰俑

图二十一 唐 陶猪生肖俑

图二十二 宋 三彩抱猪十二辰俑

而宋代的生肖猪俑则较为中规中矩,这件人首人身捧猪俑(图二十二)就是代表,以黄、绿两彩描绘衣着和手捧的猪俑,人的面部和手足则不施彩绘;人的面部呆板没有表情,手捧的小猪则憨朴可爱,人与猪的静与动恰成鲜明对照,也许正反映了制作者所想反映的重点所在吧。

同样是十二生肖俑,元代的做法与唐、宋时期大相径庭。唐、宋时的十二生肖俑虽然是作为一组同时使用,但各俑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元代的十二生肖俑则是强调了成组的概念,每一个俑不是单独出现而是集合在一起出现在某件器物上。这两件元代青白釉堆塑罐(图二十三、图二十四)上的十二生肖俑就是这样,猪俑是作为其中的一个局部出现的;十二生肖俑均匀分布在罐体的腹壁上,形象也是猪首人身,身穿宽袖大衣,直立,双手拱于胸前。由于是体现十二生肖俑的整体意义,对于单独生肖俑个体的刻画就较为简略,在外形上极为近似,就连面部的特征也十分趋同,仅想从外形上分辨是猪是猴就很难了。清代的十二生肖描绘则十分写实,完全是“动物乐园”的状态,青花十二生肖图水丞(图二十五)上的生肖完全是写实的动物形象,猪也不例外,肥头大耳,憨态可掬。

在古代陶瓷对猪的塑造中,猪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形象——猪八戒,它作为“猪”的一个独特形象在民间广泛流传。虽然猪八戒是神话故事中的形象,但却深深地扎根到了民间,这一形象随着《西游记》故事的广泛传播而逐渐呈现在了古代各类器物的装饰上,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古代瓷器上也不鲜见。从元代开始,猪八戒的形象随着唐僧取经的故事就出现在瓷器的装饰题材中,磁州窑唐僧取经图枕(图二十六)在白色的枕面上以褐色描绘出唐僧师徒四人阔步前行的状态,猪八戒肩扛钉耙紧随在孙悟空之后,大步向前。此时的猪八戒形象瘦削,体型矫健,从头部两只大耳和鼻子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猪的样子,整体塑造还是蛮可爱的,这与明清时期《西游记》中描绘的“肥头大耳”的造型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看出这个时候老百姓对于“老猪”形象的认识并没有打上世俗的标记。

图二十三 元 青白釉堆塑罐

图二十四 元 青白釉堆塑罐

图二十五 清 青花十二生肖图水丞

图二十六 元 磁州窑唐僧取经图枕

图二十七 清康熙 青花西游记故事图炉

明清时期,随着西游记故事的流行,猪八戒的形象也常常可以在描绘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故事的瓷器上看到。清康熙时期的青花西游记人物故事图炉(图二十七)在外壁描绘了《西游记》故事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节。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各自拿着兵器,各摆姿势,表情严肃,与对面白骨精的三个美女化身相对,唐僧则背对他们默念佛咒;空白处以山石、树木、花草来点缀。此炉上猪八戒的形象已经是非常人形化的样子了,手中拿着钉耙,头戴小帽,头部也仅仅是从耳朵和鼻子可以看出猪的特征,其他部位已经完全人形化,而且还描绘得很眉清目秀的样子,招人喜爱。

猪与古今人类的生活息息相伴,成为人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除去饮食的需求外,猪还以各种面貌出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古陶瓷中猪的形象的多样塑造反映了古人从生活到艺术的跟进,更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与鲜丽的色彩。

猜你喜欢

猪头古人陶瓷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猪头的爱情
落魄镖师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