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楚鼎铭文“石沱”

2019-04-02王晓美

北方文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橐驼使用情况骆驼

王晓美

摘要:春秋時期南方地區的青銅鼎有自名為“石沱”者,其文字又有“沰”“”“”等不同寫法,但从辭例来看,当为鼎之自名。其名称“”与文献中的“橐驼”一词关系密切。“橐驼”即今之“骆驼”,因驼峰之形似橐囊且可负重而得名。“橐驼”一词在先秦文献中已有记载,而“骆驼”一词唐代才开始出现,但最终“骆驼”一词因其兼有表音、表意的优势取代了“橐驼”一词。

关键词:楚鼎铭文;石沱;;橐驼;骆驼;使用情况

一、释“石沱”

1993-1995年湖北麻城市宋埠镇李家湾春秋墓(M70.3)出土一件春秋晚期青楚鼎,上有5字銘文“楚之石沱”。(1)

鼎铭“石沱”二字原篆作“”,黄凤春、田桂萍等释为“石沱”,认为是典型的楚文字。(2)從拓片來看,将銘文末兩字隸為“石沱”應是可信的。“石”字雖筆畫不完整,但仍可辯识。铭文末字左旁所从之“”形為“水”亦可確定,右旁所从“”形之字雖有残氻,但其上部与“它”字的“”形亦甚合。

鼎铭中的“石沱”究竟是什么,学界已有讨论,我们对此进行了简单梳理。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认为“石沱”为鼎之别名,其名又见于褱鼎、昶伯鼎及湖北襄阳山湾所出的“邓尹疾鼎”等器铭中,又作“沰”或“”。(3)《新金文编》云其为鼎之别名。(4)

罗振玉认为“石沱”即褱鼎铭文之“石它”,当为鼎之称矣。他还指出,昶白鼎铭有“□”一词,“”上一字不可辨,而“”字明白无疑。他认为“它”“沱”“”为同一字。(5)

襄樊市博物馆藏有一件有铭铜鼎,盖铭为“邓尹侯之洉”,器铭为“邓尹侯之”。张世超指出盖铭中的“”当隶定为“”,其上一字应释为“沰”,为从水从石声之字。器铭末二字当释为“鼎”。“沰”“”同词异字。他认为“”是一种特殊形制的鼎,是鼎中的一类(6)张军也指出“石沱”即“沱”,連用表示鼎之別名。(7)

赵平安认为金文中的“”及其异构“石沱”“石”,都是鼎的自名。并结合湖北江陵望山简 2 号墓 33、34号简文推知“盘”即“盘铊”,“”即是“铊”也就是匜。而“石”“”是“庶”的借字,而“庶”又是“煮”的初文,故“石沱”“石”“”当是“庶铊”,也就是“煮匜”。(8)

黃錦前总结前人观点,指出作為鼎名,“石沱”可能是春秋中晚期南土地區的一種習俗,北方地區並不常用,是南方方言詞,是楚國一帶對鼎的一種地方性稱呼。“石沱”有“石”“沰”“”“”“橐沱”“宕鉈”等不同寫法。鼎名首字分別有“石”、“沰”“”“宕”等不同寫法,應該是一個从“石”得聲的字。鼎名第二字分別有“沱”“”“”“”“鉈”等不同寫法,要表達的應是一個从“它”得聲的字。(9)

综上所著,从金文辭例来看,“石沱”又作“”或“沰”等名,一般放铭文末作鼎之别名。“”一名,始见于春秋时期鼎铭中。張世超先生曾提出鼎名“”源於“橐駝”,又因駱駝背有肉峰如橐袋,也名“石它”或“橐”,後來將後一字改从“馬”,便成了“橐駝”,即形似駱駝。從器形看,此器顯然是鼎,且为蹄足、鼔腹圆底之鼎,其腹部特征确似“橐驼”。这种鼎出土过很多,有的自名为“鼎”,“鼎”当是其大类名称,而“”则是表示其形体独有特征的专名。

二、传世文献中的“橐驼”

先秦典籍中,“橐駝”一詞又作“橐他”“橐它”“馲駝”“橐”“駝佗”“駱駝”等,由此可知“橐駝”即今之駱駝。(10)據《山海經》《史記》《淮南子》等古文記載,我國西北匈奴、西域一帶多產駱駝。且駱駝至少在戰國就已傳入中原,“橐駝”一詞也隨之出現在漢語中。

而“駱駝”(又作“駱”)和“馲駝”(又稱馲“橐”)等詞的出現則比“橐駝”稍晚,至西漢才有。“駱駝”的最早用例是陸賈《新論·道基》:“夫馿騾、駱、犀象……據地而居。”“馲駝”最早的用例是《鹽鐵論·力耕》:“騾馿馲、銜尾入塞”。

西漢以後,“駱駝”“駱”“馲駝”“橐”等詞與“橐它”“橐他”“橐佗”等詞並行使用。如《史記·匈奴傳》:“故使郎中系雩淺奉書,請獻橐他一匹……。”《漢書·西域傳》:“有馿馬,多橐它”顏師古曰:“它,古他字也。”《楚辭》:“……腰?奔亡勝駕橐。”……

唐以后“駱駝”一詞使用頻率就逐步上升,甚至超過了“橐駝”一詞的使用頻率,而“橐駝”一詞使用頻率急劇下降。此後“橐駝”一詞雖被沿用,但使用頻率低。現代漢語中,“駱駝”一詞已完全取代“橐駝”一詞。

“駱駝”之所以能夠完全取代“橐駝”一詞,是因为二者之間關係密切。這種聯繫主要表現在語音方面。從古音來說,“橐”“駱”皆為鐸部來母字,二者可相通假。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橐”有兩讀,其中一與“駱”同音。陸德明《經典釋文》:“橐,音托又音洛。”“駱,音洛。”。我們認為“駱駝”之所以可以替代“橐駝”,可能正是由於“橐”字讀音與“駱”相同。而後來為了表意,將“橐”字換成了既表音又表意的形聲字“駱”。

而關於為何以“橐駝”、“駱駝”等詞表示這一動物,前人已有研究,大致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命名之由不僅因此種動物有橐囊形駝峰,更有可負重馱物的功能。“橐”字,《說文》:“囊也。”,“駝”同“馱”,義為“負重、負荷”,又同“佗”。《方言》:“凡以馿馬馲駝載物者謂之負佗(馱)。”《正字通》:“凡以畜負物曰駝。”“駱駝”之所以稱“橐駝”,可能因其有橐囊形駝峰,且可負重。另一種观点則认为其駝峰與“橐”(即囊)形似而得名。而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則引韋昭之語:“(橐駝)背肉似駝,故云橐也。”有學者考證,橐之形制有無底和有底兩種,而駱駝有二峰,中間凹之狀,正似有底囊。清黃以周《釋橐囊》曰:“臥其橐如駝峰,故謂之橐駝。”

我們認為“駱駝”被命名為“橐駝”,其原因有二,一是语音相同,二是形象上形似橐囊且可負重。“橐駝”一詞,除表駱駝這種動物自稱外,還引申為有“岣嶁、駝背之人”,其引申原因与其相似。

三、结语

綜上所述,楚鼎(《铭圖》01470)铭文“石沱”及其异构“石”“沰”“”“”“橐沱”“宕鉈”等皆为鼎名自称。“”之名源于传世文献“橐駝”一词。“橐駝”即今之“駱駝”,以“橐駝”命名該動物主要與“橐”和“駝”的字義有關,“橐駝”既指駱駝駝峰似橐囊之形,又指出其可負重駝物。“橐駝”一詞先秦時就已活躍在漢語中,而“駱駝”一詞西漢以後才有。二者並用過一段时间,到了唐代,“骆驼”的使用頻率逐步上升,甚至完全取代了“橐驼”一词。“駱駝”之所以能完全取代“橐駝”,则是因为“橐”字讀音與“駱”相同,後人為了方便標音表意,才將“橐”字換成了既表音又表意的形聲“駱”。

注释: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麻城市李家灣春秋楚墓》,《考古》,2000 年第 5 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麻城市李家灣春秋楚墓》,《考古》,2000 年第 5 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麻城市李家灣春秋楚墓》,《考古》,2000 年第 5 期。

容庚、馬國權:《新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1985 年版,第 495 頁。

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卷三,《金文文獻集成》第 24 冊,北京:線裝書局 2005 年版,第 14 頁。

张世超:《“”、“橐驼”考》,《江汉考古》,1992 年第 2 期。

張軍:《金文字詞典常用詞釋義辯正》,西南大學 2012 年碩士學位論文,第20 頁。

趙平安:《金文釋讀與文明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年版,第118—120 頁。

黃錦前:《東周金文“石沱”正解》,《江漢考古》,2016 年第 1 期。

賈俊:《駱駝稱名小考》,《杭州大學學報》,1993 年第 3 期。

参考文献:

[1]容庚,馬國權.新金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張世超.“”“橐駝”考[J].江漢考古,1992 (2).

[3]賈俊.駱駝稱名小考[J].杭州大學學報,1993 (3).

[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麻城市李家灣春秋楚墓[J].考古,2000 (5).

[5]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卷三)[C].金文文獻集成(第24册).北京:線裝書局,2005.

[6]張軍.金文字詞典常用詞釋義辯正[D].西南大學 2012 年碩士學位論文,第20頁.

[7]趙平安.金文釋讀與文明探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8]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黃錦前.東周金文“石沱”正解[J].江漢考古,2016 (1).

猜你喜欢

橐驼使用情况骆驼
歪脖子树苗
论证分正反 类比缺其正
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