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能力与体能的关系及其课例分析

2019-04-01樊江波

体育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体能教学设计

樊江波

摘  要:本文在梳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运动能力和体能的逻辑关系基础上,以2018年12月河北省体育优质课比赛个案“提升速度、灵敏素质的体能练习方法”教学设计为例进行分析,得出:在体能模块设计中,理解运动能力与体能的逻辑关系是落实各项目标的基础;围绕“专项动作进行”教学设计是保障;确立“运动能力与体能”的“本体”是关键。

关键词:体能;教学设计;动作技能;体与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2-0016-03

一、“运动能力”与“体能”的关系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体能模块确定为必修必学内容,其内容要求概括起来有11条,其重点强调体能发展的“原理”“程序”和“方法”。在课程内容的制定上,《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1];而“基本运动能力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所需要的能力”[1];同时,《解读(2017年版)》指出:“体能包括两类:一类是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如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等;另一类是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如反应时、灵敏性、速度、爆发力、平衡性、协调性等。”所以,《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内容标准上列出了11条,除去“其中1条主要涉及体能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以及制订计划和评价等方面,其余的10条主要涉及身体成分、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灵敏性、平衡能力、协调性、爆发力、速度、反应时等10种具体的体能学习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体能的基本原理和多种练习方法”[2]。

另外,《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内容方面体现出“结构化的特点”[1]。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体能模块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练体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体能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掌握多种体能的练习方法,学会制订体能锻炼计划并能评价自己的体能状况等”[2]。

依照上述背景,本文将“运动能力”与“体能”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逻辑关系理解为:“体能”是落实運动能力素养的保障条件之一,为了发展“体能”,需要学生掌握并运用提高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的“原理”与“方法”,掌握并运用原理与方法需要围绕“动作技能”进行“结构化”教学设计。

二、课例分析

在2018年12月河北省高中体育优质课比赛32篇教案中,只有一节,以“提升速度、灵敏素质的体能练习方法——以侧向滑步、前进跑、后退跑为例”为主题的体能教学设计课。说明从《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高中教师对体能模块教学理解还不透彻,难以把握。

本文基于对“运动能力”与“体能”在课程标准中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围绕该案例题目中提出的“速度”“灵敏”和“方法”三个关键词思考,认为本节课应该是一节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课。那么,实际实施情况是不是这样呢,下面分别从该课教案中的教学指导思想、教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结合现场听课的直接感受进行逐一分析。

1.教学指导思想分析

本节课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明确提出是“根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体能模块为必修必选项目”[3]为依据;而且是“以提升速度、灵敏素质的体能练习手段为载体,根据学生实际的动作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通过侧向滑步、前进跑、后退跑等有效练习方法,在循序渐进的学练过程中,熟练掌握以侧向滑步、前进跑、后退跑来提升速度、灵敏素质有效的练习方法,并能够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自主创编提升速度、灵敏素质的方法”[3]。

单就教学指导思想来看,本节课似乎严格按照《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进行了思考;在具体实施设计上,手段和目标关系表述得较为清晰,很明确地表明了这是一节围绕“速度”和“灵敏”进行的“体能模块”课。

如前文所述是一节围绕动作技能展开的体能课,那么,围绕“侧向滑步”“前进跑”和“后腿跑”三个练习进行教学设计,是否能体现出是一节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模块教学课呢?还需要结合这节课的教材分析进行思考。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分析中提出:“科学的体能练习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发展。本次课所选用的教材内容为提升速度、灵敏素质的体能练习方法(以侧向滑步、前进跑、后退跑为例)”[3]。

教材分析应涉及:位置、易犯错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手段、安全事项等方面。但就“本节课所选用的教材内容为提升速度、灵敏素质的体能练习方法(以侧向滑步、前进跑、后退跑为例)”的表述来理解,意思是说:“体能练习方法”是这节课的“教材内容”。那么,以侧向滑步、前进跑、后退跑为例的“体能练习方法”是“教材内容”,还是“课程内容”呢,这里就出现了概念混淆的情况。季浏认为:“课程内容就是……项目,至于……项目中究竟教什么……权利放给学校和老师”[2]。课中的“体能练习方法”正是这种“教师要教的内容”,而“侧向滑步、前进跑、后退跑”是这节课的课程内容。

那么,这节课选择“侧向滑步、前进跑、后退跑”作为课程内容,是否能体现出“与动作技能”有关的要求呢?这节课又是如何实现“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体能全面协调发展”[3]呢?我们在教学指导思想和教材分析上都不能找到一个确切答案。

一题未解又来一题。这节课中教师选择的三个所谓的“课程内容”又是怎么来的呢?这需要分析单元模块设计思路。

3.“体能单元模块设计思路”分析

这节课教案后面所附的体能单元教学计划,设计思路这样描述:“本次课设计意图:以全国体质测试五项内容(立定跳远、50米、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引体向上、800/1000米)为标准项;然后结合每个测试项目的特点,总结出各项对应的身体素质如50米跑重点发展速度、灵敏素质等”[3]。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测试项目中所包含的体能内容”[3],并“通过简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发出更多的针对性练习方法”[3],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知识迁移到专项技能上,以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3]。

看到这里似乎明白了,上课教师教材选择思路是“以全国体质测试五项内容”为标准项,以每个测试项目特点为依据,综合分析出“侧向滑步”“前进跑”“后退跑”三个课程内容,作为本节课的教材。搞清了三个课程内容的来龙去脉,我们就可以结合教学过程分析它是否能满足“与动作技能有关”这一要求。

4.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的主要教学步骤(部分内容做了删减或简化,不影响原始教案设计意图)是[3]:

(1)教师结合板书集合讲解并示范侧向滑步、前进跑、后退跑的动作要点,讲清分组练习的场地及方法。

(2)强化侧向滑步、前进跑、后退跑的技术动作。

练习1:侧向滑步折返跑两个标志点相距女4米、男5米,两人一组交替进行;要求一人做一人认真观看,及时纠错交流。

练习2:侧向滑步折返跑,两个标志点距离同上,两人一组相对站立同时出发;要求两人平行前进,相互鼓励,强带弱。

练习3:前进跑绕标志物接后退跑,两个标志点相距女5米、男6米,两人一组交替进行。要求:后退跑回来后与同伴击掌,准备的同学要提前做好准备姿势,一人做一人认真观看,及时纠错交流。

(3)在测试中运用好侧向滑步、前进跑、后退跑技术。

从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是按照讲解、练习、测试三个步骤展开教学的。最能体现体能教学特点的是三个练习环节。在这三个练习环节,教师不管是在教案的编写上,还是现场上课的语言上,都是围绕“强化侧向滑步、前进跑、后退跑的技术动作”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唯独看不到、听不到对“原理”的分析与引导。这点在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的“明白纸”上的口诀中也能得到印证:“体能练习核心收紧,脚步灵活重心平稳,身体前行准备为先,把控节奏协调用力。”[3]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出现了“练习方法”与“技术动作”概念混淆的现象。但是,同样在“明白纸”最醒目的位置上明确写着:“速度、灵敏素质是指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3]这又证明教师对“速度”与“灵敏”的概念是清楚的,至于“原理”的问题,好像“忘掉了”!以上这些时而概念混淆,时而概念清楚的现象,说明教师对体能模块中围绕“动作技能”进行“结构化”教学设计的理解是有难度的。

从以上及结合现场听课记录分析我们看得出:①本节课教师试图努力围绕体能模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②“侧向滑步、前进跑、后退跑”是综合分析体质测试项目的结果,目的是提升学生速度和灵敏素质;③从教材选择到教学步骤,那种“为了教而教”——围绕全国体质测试项目展开教学设计的现象在这节课中又有出现;④在体能发展的“原理”和“方法”目标上,从目标表述、教学步骤设计以及教学语言引导都有待加强;⑤概念逻辑关系不清晰;⑥如果不看教学设计,单纯从课堂表现来说,这是一节“体能练习”或“体能训练”课,而不是一节围绕“动作技能”进行“结构化”教学设计的“体能模块教学”课。

5.讨论

《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1]。同时,《课标解读(2017年版)》进一步提出:“体能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既不是‘体能练习,也不是‘体能锻炼,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所进行的增进或维护自身体能的教育过程”[4]。同时还强调:“体能练习要与专项运动相结合,结合专项动作设计体能练习动作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专项运动能力的提高,进而使体能与技能学习相辅相成”[4]。

那么,为什么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课标解读(2017年版)》都已有明确指向与要求的情况下,教师在实践和教学设计中还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呢?综合这节体能课在指导思想、教材、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目标的分析,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①《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运动能力与体能关系表述上思路清晰。②教师对《课程标准(2017年版)》运动能力目标要求和对体能模块“内容标准”的理解上还需要提升。③《课程标准(2017年版)》体能模块在“内容标准”的表述上是否存在“年龄阶段”混淆的现象,从而误导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因为大家都知道无论是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还是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在个体生长发育的构成中都存在一个明确的最佳发展区。④要落实体能发展的“原理”与“方法”目标,必须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只有建立与强化逻辑、抽象思维,在身体练习中获得对“原理与方法”的认知才能成为可能。⑤课程标准作为国家纲领性文件,指导性是其特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想要落实好课程标准,教师认真学习与研究是大前提,但更需要建立一个“中转站”“桥梁”,以便更有效地转达课程标准的理念,使其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⑥在体能模块设计中,理解运动能力与体能的逻辑关系是基础;围绕“专项动作”进行教学设计是保障,确立运动能力与体能的学习“本体”是关键。

三、反思

1.体能模块专项动作教学设计思考

《課程标准(2017年版)》既然要求“每堂体育课都应该重视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三个方面并将三个方面有机结合的教学,而不是将三个方面割裂开来分散在每一堂课中进行教学”[5],而且还要求必须将“体能练习要与专项运动相结合,结合专项动作设计体能练习动作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专项运动能力的提高,进而使体能与技能学习相辅相成”[4],所以,高中体育体能与健康模块教学设计就应该融合在“必修选学(运动技能系列)”中,以便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也掌握“体能”的“原理”和“方法”。

本节课选择“侧向滑步”“前进跑”“后退跑”三个教材内容,作为本节课的教材,是否违背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问这节课有没有符合要求的教材,答案是一定的,只是这个教材被用在测试环节。是否可以在这三个教材内容基础上设计出围绕“动作技能”进行“结构化”的教学设计?答案还是一定的。例如选择排球运动项目中的移动技术动作(同样包含侧向滑步、前进跑和后退跑)作为教材内容,并结合项目“垫来自不同方向的球”这个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是否会比较“合理合规”呢?

2.运动能力和体能教学设计“体与用”的思考

“原理”和“方法”是体能模块内容标准的主要学习内容,而身体练习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我们如何理解“身体练习”、如何理解“身体”是运动学习的“本体”、如何理解“身体”运动表现是“用”,即梳理清楚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体用”关系,对落实课程目标非常关键。

从本节课技能目标的设置上看出,教师对学生进行“速度”和“灵敏”素质的本体认识不足。例如本节课围绕的“速度和灵敏”编写的技能目标是:“90%的学生掌握侧向滑步、前进跑、后退跑的练习方法,并能在练习及测试时控制身体姿态,通过利用侧向滑步等简单方法的介绍学会设计其他有关灵敏素质的方法。”该目标在“方法”上很明确,但在“原理”上只是强调练习及测试时“控制身体姿态”,而忽略了“控制身体姿态”的“本”是什么。

以灵敏素质为例。“灵敏性”是身体在多变的环境中迅速改变身体位置时表现出来的能力。对其“原理”的讲解,就是对身体运动规律的诠释,也是对灵敏性素质“本体”的确定。对这节课“灵敏性”素质“本”的理解,可以结合练习方法3——“前进跑绕标志物接后退跑”为例进行分析:身体在标志物处由“前进跑”快速转化为“后退跑”时,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即学生的身体如何“围绕身体垂直轴”快速转动以达到改变身体位置的能力;“围绕身体垂直轴”快速转动,是这节课的“本”,即本节课重点之一。那么,如何“改变身体位置”的“方法”,即“达到目的而采用的手段或行为方式”是这节课的难点,也是这节课的“用”。这个“用”的讲解,即“方法”的讲解是建立在學生抽象思维能力基础上,教师应结合对“身体结构”的认识进行“灵敏性”原理和方法的说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季浏.构建教、学、评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关于《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内容的解读(二)[J].中国学校体育,2018(6).

[3]河北教育厅体卫处. 2018河北省体育优质课比赛教案(高中组)[C].河北省教育厅,2018.

[4]季浏,钟秉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季浏.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解读[J].中国学校体育,2018(3).

猜你喜欢

体能教学设计
珍珠球队体能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通过体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研究
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对警察体能教学训练课的评价
浅谈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