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能力与体能的关系及其教学建议

2019-04-01杨伯明

体育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运动能力体能模块

摘  要:本文分析了运动能力、体能等定义、定位及其与相近概念的关系,指出体能是“运动能力”素养发展的基础,是“技战术能力”“心理能力”“运动智能”发展的基础与保障;体能的发展应贯穿于模块教学的始终,与技能教学无痕结合,与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发展结合,要指向“方法”教学。

关键词:体能;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方法教学;模块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2-0013-03

一、运动能力的定义与定位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指出: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其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运动能力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是指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专项运动能力则是参与具体某项运动所需的能力,是专项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表现出专项体能状况、专项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

当然,从活动能力、运动能力、竞技能力三者概念上下位关系来看,笔者认为:基本身体活动能力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包含与运动相关的基本能力;对运动能力的分类,分为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更为妥当,前者满足身体活动的基础条件,后者则指向于具体运动项目的能力条件;专项运动能力包含“竞技能力”,所以,运动能力至少还应包含运动智能方面的要素(作为“运动能力”下位概念的“竞技能力”的概念已包含心理能力、技能、体能、运动智能、战术能力5要素)以及相应的综合表现。相关关系如图1。

二、体能的定义与定位

体能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与健康有关的基础体能要素(如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和与动作技能相关的专项体能要素(如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平衡等)。

《课程标准》确立了“体能”作为必修必学一个模块课程内容,包括体能发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测量与评价体能水平的方法、体能锻炼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方法、有效控制体重与改善体形的方法等内容。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5级水平划分,其中,对“运动能力”中“体能状况”水平划分为“了解和认识体能对于个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实施”“表现出对体能重要性的正确认知,并积极参与练习,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良好”“运用科学锻炼原理设计和实施个人体能发展计划,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优秀”“根据个人特点设计和实施个性化的体能发展计划,体重适宜、体格强健、体态优美、体力充沛”等几个阶段,可以看到,在核心素养观照下的体能更多注重于基础体能的发展。

同时,在体能模块“教学提示”中也提出:要将发展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和与动作技能相关的体能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体能全面协调发展,为学生增进健康和掌握运动技能奠定良好基础。也即,与动作技能相关的体能(专项体能),要结合具体的运动项目,在技能教学中结合体能发展的练习。

从“运动能力”和“体能”的概念和关系来看,“运动能力”素养是体育与健康学科三大核心素养的重点和基础,也是“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素养发展的依托载体,而“体能”又是“运动能力”素养发展的基础,无论是“技战术能力”“心理能力”,还是“运动智能”的发展,都要以体能为基础与保障,如,任何的技能展现背后都包含一定的体能要求。

三、运动能力、体能及其相近概念的关系

结合“运动能力”“体能”概念来看,基础体能对应发展基本身体活动能力,专项体能对应发展专项运动能力。运动能力、体能、身体素质等之间存在着一些区别与关联。

1.基本身体活动能力与身体素质、基础体能的关系

曹强认为,基本身体活动能力与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相结合构成了人的运动能力,基本身体活动能力是运动能力的基础。结合前述《课程标准》中对“基本运动能力”的定义,这里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指向于运动时)可以理解为是《课程标准》中所指的基本运动能力。

基本身体活动能力是指维持人体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活动技能,包括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支撑、负重、搬运、涉水等,而根据体育活动中常见的基本活动技能主要有走、跑、跳、投、攀爬、懸垂、支撑、腾跃等要素。既是“基本”,指向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生存必需”,指向于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基本层次的需要是更高层次需要满足的前提,也就是说,基本身体活动能力是满足体育运动其他更高需要(如运动技能习得、战术意识培养、锻炼习惯养成、体育道德与品格形成等)的前提需要。

基本身体活动能力与身体素质不是同一概念,笔者认为:基本身体活动能力是外在表现形式,指向于“会什么”(如会爬、会跳、能搬动等);身体素质是基本身体活动能力表现背后蕴含的能力要素程度,指向于“有多少”(如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的大小、多少等);从两者关系来看,身体素质是基本身体活动能力的基础,是量变(素质程度“多少”的积累)达到质变(基本运动能力的“会”与“不会”)的过程,而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又反映了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依赖。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程度,又可以以基础体能要素(如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指标的形式综合呈现。

2.专项运动能力与专项体能的关系

专项运动能力包含专项体能、技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等,表现为专项体能状况、专项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其中,专项体能是专项运动能力的重要表现方面和显性指标之一,是专项运动能力发展的基础。

四、基于体能视角的运动能力培养的教学建议

1.体能的发展应贯穿于模块教学的始终

体能虽为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必修必学模块,但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不会将其单独按照一个模块的教学顺序集中开展教学,而是将体能教学内容渗透和贯穿于其他模块教学的过程中,如,基础体能中涉及的“体能发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测量与评价体能水平的方法”“体能锻炼计划制订的程序与方法”“有效控制体重与改善体形的方法”等,可以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教学,也可以结合“健康教育”模块开展教学;专项体能的发展也必须结合运动技能模块系列,在相应的运动项目教学过程中结合与渗透,牢牢把握“技术方法”与“体能方法”两条教学内容结构主线,如,作为体能主导类的双杠项目对发展学生的体能有很大帮助,尤其是核心力量和上肢力量、平衡能力、协调性等,在进行技能教学的同时,还必须根据高中生的认识和能力发展水平,注重双杠学练所需专项体能知识、原理及锻炼方法的传授,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掌握发展体能的方法、消除运动疲劳的方法等。同时,这也是避免出现学生的技能展现水平因专项体能的能力未及而达不到的状况。

体能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在运动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应注重体能的发展,要不断巩固、强化体能对项目学习的作用。

2.体能发展要与技能教学无痕结合

“不存在没有体能要求的技能练习,也不存在没有技术要素的体能方法”,说明体能和技能不能做到完全严格意义上的区分,体能发展要结合具体的运动项目,做到无痕结合。

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研领域提出了“技术(或练习或运用)方法是教学内容”的思路,其中,练习方法的教学可以理解为复习课,是基于技术方法学练的基础上,通过“技术”与体能练习方法的结合,达到技术与体能的协同发展,或是“技术方法”在更加复杂的任务和环境条件下的学习,以达到技术动作(或身体练习)的巩固和贴近运动实际的目的。在具体的“练习方法”教学中,就会呈现出两种教学内容选择,一是技术动作方法练习+单纯体能发展方法(如,若教材基本部分内容是需要上肢参与的,体能发展内容就选择下肢力量练习等),二是更加复杂任务与条件下的技术动作方法再练习,而后者更能够体现体能与技能发展的无痕结合,也即发展体能的练习要带有项目技能属性与特征,才能体现体能发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体能发展可与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发展结合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体能发展要素,梳理、整合体能的发展点、趣味点,体能发展可与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发展相结合。如,“跑的基本活动方法与游戏”单元中将“多种形式的启动方法”作为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发展的点(小单元),发展学生的快速启动能力和体能。考虑到启动方法虽均为快速摆脱静止状态,其本质是提高神经系统快速支配肌肉的能力,但快速启动能力在短跑和球类中的表现不尽相同:短跑主要指向于向某一方向(向前起跑)快速启动,球类则会有多种方向(变向、突破)和多种姿势下的快速启动要求。因此,在“多种形式的启动方法”基本身体活动能力教学中,在“听、看、触”等信号的提示下,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身体姿势(正面或背向或侧向、站立或半蹲或全蹲或跪立或坐位或躺位或俯撑等)、多种状态(如,负重)下的快速启动练习,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快速启动能力,提高(速度、力量)体能,也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不僅关注快速启动能力的发展对于跑类项目起跑技术教学的本体作用,同时更关注该能力在后续其他项目实践以及生活中的应用。再如,“投掷方法和游戏”单元教学中,也可以体现出基本活动能力和体能发展方法的多样性,如体验不同类型投掷物的握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单手、双手的“抛、接、掷”,将投掷物向上、前、后、左、右投掷时身体的不同感受,感受投掷物、投掷目标、角度与远度等的变化,多种移动方式(如转圈、跳起、上步)、多种身体姿态(如负重、跪撑、俯卧、仰卧等)下的投掷等,提高身体及其对投掷物的控制能力,有效发展(力量、协调性等)体能。

4.发展体能要注重“方法”

体能是有具体指向的重要(模块)教材内容,发展体能的方法很重要。首先,在教学中要注重技战术学习、运用与体能练习相结合,优化体能练习方法,尤其要注意体能练习一定要体现项目特征。如,球类项目的专项体能尽可能是结合球的练习,器械类项目要尽可能利用器械,才能在动作轨迹、肌肉用力方式、本体感知觉相近的情况下发展专项所需体能;其次,不能将体能的发展等同于发展身体素质,或是某一技能发展所需的功能训练、补偿性体能训练等,而应该是围绕着项目技能的要素,在力求于“会”这一目标达成的基础上,结合运动实践中技能表现的多种形态、“能力”多种指向发展的可能性开展设计,如,在改变身体姿势,改变强度(负荷、时间、次数、密度等),改变动作的方向、幅度、节奏、路线,改变支撑面,改变配合人数,改变规则等条件下保持技术动作的过程中发展专项体能,实际上可以看到,将体能发展作为教学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因为在每种不同条件下的体能发展都可以有相应的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方面的具体要求,这就使得体能教学变得更加丰满,充满多种能力获得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余立峰.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3]杨伯明.基于方法是教学内容认识下的教学策略选择[J].中国学校体育,2018(6):31-33.

[4]郭巍,李丽,国屾.对结构化教学的理解与应用[J].中国学校体育,2018(7):54-55.

[5]杨伯明.规范、组合、衔接、创新[J].中国学校体育,2016(6):42-44

[6]曹强.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概念的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8(12):29-30.

猜你喜欢

运动能力体能模块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通过体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措施
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对警察体能教学训练课的评价
浅谈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老年人膝关节本体感觉研究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