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先优化体能教学视域下的运动能力培养

2019-04-01余立峰

体育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运动能力体能

余立峰

摘  要:长期以来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能与技能始终是一对统一的矛盾体。体能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这一观点虽然得到公认,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更多地专注于技術教学,并将之作为学生运动技能形成的首要任务,导致教学效果低下现象普遍存在。学科核心素养之运动能力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体能在运动能力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由此也决定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应予以优先发展,并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以提高运动能力培养效果。

关键词:优先优化;体能;运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2-0010-03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总结《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验)》】实施10多年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内涵要求,凝练了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这三个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和细化到学科中的基本要求,明确了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后应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运动能力的凝练标志着运动技能教学从项目思维转向了能力思维,运动技能教学不再仅仅局限在单个技术动作的精细化教学方面,而应更多关注多因素教学的综合效应。

一、运动能力与体能的含义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所需要的能力。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由此可见,运动能力反映的是学生在运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而体能不仅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最为基础的核心部分。这从运动能力的三个具体表现形式可见一斑,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没有体能基础很难学好技术及运用技术,同样体能跟不上,展示与比赛也就勉为其难了。

《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分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所需要的体能。体能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体能的内容不仅仅是关系到运动技能学习,还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足见其基础性的特征。

《体适能基础理论》指出:“体适能是指个人除足以胜任日常工作外,还能有余力享受休闲,及能够应付压力与突如其来的变化的身体适应能力。”“体适能是从英文Physical Fitness翻译而来,也有译成体能(或体质)。”从健康生活的视角也可见体能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从以上概念不难发现,体能是运动能力组成部分,体能状况是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无论是运动技能学习与展示,还是健康生活的需要都离不开体能,因此,体能具有基础性特征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必须得到优先发展。

二、体能优先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决定体能优先。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30多年来呈现下降趋势一直得不到有效改善,原因固然有很多,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校外辅导名目繁多、睡眠时间长时间得不到保障、生活条件改善后营养过剩等,但这些客观原因是随着时代变迁必然产生的事实,因此理论上学生的体能状况必须比原先更加好才能适应,而现实是锻炼时间严重缺乏造成体能不增反降。所以只有将体能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大力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才有可能适应和满足当前学生学业状态。

其次,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决定体能优先。运动技能形成经历泛化、分化、巩固三个过程,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但又没有绝对的界限,影响三个过程时间长短的原因除了教师的教学以及环境条件等外因外,学生学习动机、体能水平以及原有习惯动作等内因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反应、协调性、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直接决定着动作掌握进程,尤其体能不匹配时往往看着明白,心里也很想做出来,但就是力不从心。因此,只有体能发展放在优先位置,才能有效缩短运动技能形成三个过程的时间。

从以上分析可见,优先发展体能是运动能力培养的基础,需要在运动能力这个核心素养形成中给予强化,这也是与《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的“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等文件精神,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每节课最好安排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精神相符合。但是,在实践操作中需要将体能发展置于运动能力形成的综合表现中,不能将体能发展孤立于技战术运用能力和心理能力之外,每节体育课安排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除去课的后半部分单独安排“课课练”形式之外,应该有更多的实施策略来实现运动能力培养过程中同时体能优先发展的目标。

三、体能优先发展策略

1.开放式运动技能之体能教学优化策略

开放式运动技能项目的特征之一是单个技术动作在实战中并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着运动环境的改变出现一定的变化。以往技术动作教学更讲究的是动作规格的培养,动作精细化与标准化的追求,因此采用的教学策略往往是从分解到完整的教学流程,强调单个技术动作熟练性,即使有对抗性练习设计,也只是采用标志桶等物品作为对抗防守,或者采用同伴消极防守。该教学形式对于提高技术动作的运用能力效果基本没有,另一方面技术动作练习者所消耗的体能也有增大的空间,如果有消极防守,防守人员的体能要求也不高。这种教学对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运动能力显然是有缺陷的,技术动作的学习不仅不利于技战术运用能力和心理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强化体能。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唯有强化技术动作学习的对抗性,并用真实的对抗取代消极防守,才有可能使运动能力的三个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特别是体能。如浙江省瓯海中学沈良晓老师的《篮球:单人快攻练习方法》一课。技能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追防下,多数学生能完成行进间上篮并得分……”

学练方法具体为:

单一身体练习:快速运球行进间上篮。

(1)不限运球次数全场快速运球行进间上篮。

(2)运球5~6次全场快速运球行进间上篮。

(3)运球4~5次全场快速运球行进间上篮。

组合练习:抢篮板+快速运球行进间上篮(注:2人一组,1人投篮,另1人做该组合练习)。

(1)抢篮板+快速运球行进间上篮,投篮人追防。

(2)传球+抢篮板+快速运球行进间上篮,接球投篮人追防。

比赛:2人一组抢篮板攻防(教师罚球,抢到篮板后全场1vs1快攻比赛)。

本课遵循浙江省提倡的“教材三个一”课的结构设计策略,单人快攻采用了真实的对抗,改变以往教学中侧重快攻技术的传授,即在快速中行进间上篮技术的改进作为教学的唯一重难点,而对于该技术在实战环境中应该注意什么并不重视,本课设计通过采用真实对抗在强化技术学习同时,着力培养运用能力,更为突出的是无球队员进入了练习的组合,一方面迫使有球练习者提高运球速度,达成快攻技术改进的目标,另一方面也较好地体现了技术学习对学生体能的有效促进。因此,该案例充分体现了体能优先的同时有利于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的形成,进而为运动能力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2.封闭式运动技能之体能教学优化策略

封闭式运动技能特征是动作规格的规范性与熟练性,越规范熟练越能取得好成绩。实践中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往往单纯采用分解或完整技术的重复练習方式,虽然最终大多能够达成目标,但练习过程的单调枯燥现象会比较明显,更为严重的是体能相对弱的学生学习过程会很漫长导致最终学不会(学习的课时量得不到保障与满足)。即使学会的学生,当环境增加难度时,比如比赛,技术动作又会出现失误增加,这个固然与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但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体能跟不上比赛的要求。因此,需要改变教学策略,使得体能在教学中得到优先发展,实践证明把技术学习置于组合练习中重复学练更有利于达成这个目标。如前滚翻的学习,可以通过设计“慢跑+前滚翻、慢跑+前滚翻+前滚翻、跨跳障碍物+前滚翻、抛接物品+前滚翻、连续前滚翻”等组合练习,在这些组合练习学练过程中,在前滚翻的技术规格改进提高同时,“动作与动作连接、空间判断”等体能均得到了发展,而这些体能是进一步改进前滚翻技术的必备前提,也是学习前空翻等更复杂技术的基础。组合练习的学练,也是体现体能优先的运动能力形成的好载体。当前滚翻学习过程设计将体能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并通过组合练习实现,此时技术运用的环节也就自然解决,帮助学生尽快建立前滚翻与其他动作连接的意识和能力,并在成功到失误再到成功的过程中提升心理感受能力,从而为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即运动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模块(单元)构建中体能教学优化策略

模块(单元)构建通常的思路是单纯的技术学习过程的集成,模块(单元)目标指向所学技术的掌握及运用水平,但课时目标的分解基本指向技术细节的改进与掌握,很少或根本不会出现与该技术学会有关的体能改善的分解目标。表现在实际课时教学中,课时的教学内容通常都仅有所学技术动作出现,而不会出现不包含所学技术动作的单纯的相关体能学练。这种教什么就直接(必定)呈现什么的现象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默认状态,决定了模块(单元)计划中不会出现与技术直接相关体能的练习方法为课时教学内容。这种现状一方面不符合体能在运动能力培养中基础性的特征,不能达到优先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也是教学不完整的表现之一。当技术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不好时,教师通常会跟学生分析原因,原因中也会涉及体能方面内容,如果接下来没有相应的改善体能练习方法的学练,只是告诉学生“为什么”,而没有让学生知道并体验掌握“怎么做”,对于问题的解决势必缺少了基础的东西,同时也使学生掌握相应的锻炼知识失去了好时机。因此,模块(单元)设计中增加与所学技术直接相关体能的练习方法为教学内容的课时,是体能优先发展下学生运动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如学习侧手翻,在以往单纯按技术学练编排课时的单元设计基础上,增加支撑、倒立等专项体能练习方法的课时内容,通过提高学生支撑能力、倒立时空中身体姿态控制能力,为改进提升侧手翻动作规格和熟练性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运动能力的形成,需要将体能放在优先优化的位置,是伴随着运动能力形成的过程有机综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季浏,钟秉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沈剑威,阮伯仁.体适能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运动能力体能
抗心衰药物联合有氧运动对慢性心衰患者的红细胞、心功能以及运动能力影响情况
珍珠球队体能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通过体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措施
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对警察体能教学训练课的评价
浅谈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老年人膝关节本体感觉研究
浅谈对中学生篮球运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