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环境的辩证考量

2019-03-29汤珮

新媒体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网络信息新媒体

汤珮

摘  要  网络传播环境对人们生活影响日益增大。文章主要探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传播,即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分析网络传播环境的问题与优势,进行理性、辩证的思考与阐述,并探寻相应对策。

关键词  新媒体;网络信息;传播环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2-0016-02

1  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环境的问题分析

开放、虚拟是网络传播环境的重要特征,相对于传统媒体,这些特征能使网络信息的传播更加及时、全面,但由于一些原因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信息的真实度,产生了一些网络假新闻、网络谣言等。

1)网络新闻媒体操作层面上的缺陷。我国的网络媒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媒体在网上创办的新闻媒体网站以及拥有采访权利的新兴网络新闻媒体;另一类是具有发布新闻资格的商业网站。这两类相比,前者发布的信息比后者更为准确,本文所探讨的网络新闻媒体操作层面上的缺陷主要是针对后者而言。

(1)追求速度忽视质量。新闻是易碎品,必须讲究时效,而网络新闻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过分追求速度,从而产生了许多失实报道。讲究时效的确能为媒体带来经济上的回报,但未经核实发布失实内容也会失去受众对其的信任,降低媒体公信力。正如《洛杉矶时报》的媒体评论家戴·维萧所说:“网络新闻的报道速度已经对新闻的准确性与职业道德提出巨大的挑战。”

(2)网络新闻的拿来主义。目前我国大部分新闻网站没有采访权,而许多网站为了获得访问量,开设新闻频道,为受众提供获得新闻资源的平台。没有采访权,便只能照搬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或从网络论坛、微博上获得信息,这些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就难以确认。再加上一些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很少经过新闻采编业务的训练,不熟悉新闻采编规律,得到信源后不加证实,使得新闻的真实性难以保证。

(3)把关机制的弱化。把关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网络新闻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把关人,一篇网络新闻的生成到发布往往只由一人完成,这又不可避免地因为个人主观因素与专业素养能力造成假新闻的流出。

2)商业炒作的介入。网络环境背后蕴藏巨大的商机,一些公司或机构出于商品营销、网络公关等目的,雇佣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通过论坛、微博等渠道进行炒作,达到一些特殊目的。由于商业化炒作模式的出现,使得网络传播环境更加复杂。

3)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引发信息失实。网络传播环境具有虚拟性,因为中国互联网还没有全面实行实名制,只需注册一个账号,任何人都可以在不暴露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匿名发言。由于个人的行为和思想是隐匿在虚拟环境内,个人的言论也会更加大胆自由。而且,面对生活中的压力,网络也成为了一些网民的“出声孔”,一些在现实社会中不被接纳的非理性言论从网络这个宣泄口中流出,再加上不同的传播主体有着各自的立场,有时为了自身利益,一些网民也会恶意传播一些不实内容,从而引发信息失实,降低网络信息的公信力。

4)监管的缺失。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由于传播者身份的虚拟,使得现实传播环境中建立在实名制基础上的言论监督体系不能奏效,为言论负责的社会责任也很难鉴定与识别。而且一些传播者可以利用技术手段隐藏身份,如修改IP地址,这为管理部门找到散布谣言、虚假信息的个体增添了难度。网民与网站数量每天都在变化,要想监管每一个网站传播的信息是非常有难度的。因此,网络传播环境下社会监管的缺失也为不实信息的传播打开了便利之门。

2  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环境的优势分析

网络媒体操作层面的缺陷、商业炒作等原因造成了信息真实度的降低。但网络环境也呈现出双面传播生态。开放、自由的网络传播环境在另一方面提供了更加全面、立体的新闻信息。

1)全面的报道视角。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我们可以接收到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信息,有来自网络媒体的报道、受众的讨论,或者是自媒体用户发布的图片与视频。如果这些信息还不能满足受众了解事实的需要,受众可以利用网络的可检索特性,在网上查询相关数据与资料。而且网络媒体能充分利用网络的超文本、超链接优势,采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全媒体报道形式,或在报道后面附上相关报道的链接,使受众对事件能有更直观的感受并通过更全面的信息了解事件真相。

2)受众的参与弥补传统媒体议程设置下的信息不足。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往往经过了多层把关,对于那些会引起激烈社会冲突或社会动荡的敏感性问题,传统媒体往往会选择不报道或延迟报道。传统媒体议程设置下的信息传播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受众由单纯的接受者变为双重的“传受者”,特别是随着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布者”的状态成为可能。话语权不再垄断在传统媒体手中。正是话语权的下移削弱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关人垄断下的“拟态环境”。

3)舆论的力量倒逼真相的流出。网络传播环境的快速性与开放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受众发挥了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监督社会的作用。现在傳统媒体必须时刻关注网络上的信息,以免错漏了某些具有公众意义、社会意义的信息。这是因为新媒体的参与增加了传统媒体引导舆论的难度。新媒体能在短时间内将信息发布到网上,如果网民对这件事感兴趣,就会发起激烈的讨论,从而形成舆论,舆论形成后迫使传统媒体跟进报道,进行大量的调查,从而倒逼真相的流出。

3  对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环境优化的思考

网络传播环境为公众自由言论打开了一扇窗,传播技术所带来的新媒体时代更是凸显了它的优势。但它在发挥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负面问题,网络假新闻、谣言等都是网络传播环境的副产品。因此,对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传播环境进行规范与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1)政府应严厉打击网络虚假信息的传播及商业炒作行为。针对网上虚假信息传播和利用网络进行商业炒作的行为,我国政府也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网上虚假信息仍然泛滥,网络非法营销活动屡禁不止。归根到底还是我国针对网络传播的管理不够完善,如对传播虚假信息、网络炒作等行为的界定、处罚不够明确,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为规范互联网的各种行为,净化网络传播环境,政府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网络信息传播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打击网络炒作、网络谣言,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通过技术的进步对网络环境进行管理,将技术与立法相结合,维护互联网传播秩序。

2)严格实施编辑审查与把关制度。对网络虚假信息进行治理,需要网络媒体强化“把关”意识。一方面,网络编辑需要对信息内容、来源进行审查,过滤虚假信息。这需要网站编辑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另一方面,网站自身应建立起一套信息把关、发布、传播、反馈的制度。从各个环节对传播内容进行审查,通过各方面的改进为受众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

3)网民应理性行使话语权。公民的言论自由是建立在遵守法律道德基础上的,网民在网络上发声也应遵守法律法规,理性发言,不因网络的匿名性而无所顾忌。同时网民也应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虚假信息,不为虚假信息的“二次传播”提供机会,对一些发布虚假信息及从事网络炒作等非法行为的网站进行监督举报,与政府、网络媒体一起努力,共同净化网络传播环境。

4  结束语

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处在自由、便捷的网络传播环境下,但就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网络传播环境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其有利的一面,我们应充分利用,让网络能够更好地为提高信息真实度服务。对于其不利的一面,应通过政府、网络媒体、网民的共同努力,扬其长避其短,共同营造一个良好、有序、健康、诚信的网络传播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宏.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官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丁未.网络空间的民主與自由[J].现代传播,2000(6):19-24.

[5]魏轶群.网络传播如何维护新闻真实性[J].传媒,2007(2):54-55.

[6]李军林.网络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J].当代传播,2008(2):66-68.

猜你喜欢

网络信息新媒体
论如何有效应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所带来的威胁
浅谈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与对策
网络信息下高中生投资理财观念培养
透视网络信息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隐性攻击分析方法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