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意校园:儿童的文化之旅

2019-03-28范凤鸣

江苏教育 2019年2期

【摘 要】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必要环节。江苏省江阴市新桥中心小学以“情意”为教育意蕴,提炼学校精神,通过建设情景交融的校园环境、通情达理的情意德育、合情合理的情意管理和情智交融的学校课程,从而创建情意学校文化。

【关键词】情意德育;情意管理;情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2-0038-03

【作者简介】范凤鸣,江苏省江阴市新桥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400)校长,高级教师。

江苏省江阴市新桥中心小学始建于1905年,设于江阴市新桥乐善堂,时称江阴县澄新学堂。百余年砥砺前行,百余年耕耘不辍,如今已成为江苏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江苏省首批陶行知实验学校,全国航空(航天)模型活动重点单位,全国科技体育传统校。走进校园,“在真情校园享受生命欢乐”的办学理念赫然入目。漫步校園,茂林修竹、亭台连廊、水池喷泉相映成趣,成排的香樟树散发着怡人的香气,还有那扑鼻而来的是学校浓浓的情意文化气息。

一、溯因:情意文化建设的内涵

新小人几经辗转,将目光聚焦到情意校园文化建设上。情意文化以“情意”为核心价值观,对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解、共同愿景”进行目标价值的精神引领,从学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学校管理、课堂建构、德育发展等方面广泛开展文化建设活动,实现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在校园活动中使对方、双方、多方产生积极丰盈的情感变化,在真情校园中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情意文化建设是新桥中心小学对百余年前“乐善堂”办学根基的传承,是对教育领域中存在的忽视人情感的反思,是对课程改革倡导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实践:情意文化建设的内容与路径

新小人在情意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着力将这种精神力量根植于师生每天的生活中,变革师生生活方式,改善师生的生存状态。具体从学校环境、学校管理、德育、课程等方面构建“学校情意场”,将学校精神“语言化、视角化、制度化、团队化、课程与教学化”,不断渗透、转化与植入新小人日常的语言、思维与行动方式中,培养新小人的生命自觉。

(一)情景交融的情意环境文化构建

情意校园,是“生命、生态、和谐”的校园,是“环境”“生活”“文化”的校园,是为师生需要而创设的功能完备的家、色彩斑斓的画、意蕴丰富的书。为此,学校在不断改造的过程中,力求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让校园成为适应师生学习、生活、工作功能完备的家。加建连廊贯通教学楼、活动楼;设置饮水区完善配套功能;增加教学楼开放式阅览区供学生休闲阅读;改善办公条件,增设茶歇室,供教师办公期间休息茶饮;开放教工活动室让教职员工全天候能享用学校资源怡情悦性。

让校园景观折射出教育意蕴,那么,外在之物就会潜移默化地时时提醒全体师生共同的生命朝向。同样,学校的文化建设也离不开这些标语化的外在之物。这些物化的环境,在以“门—蒙—萌—梦”为设计理念,以“欧风雅韵中国心”为表现形式中得以和谐统一。五万余平方米的校园,“一轴九园、八楼六廊”精心设计,将学校精神、办学特色、生活教育精髓等元素以各种形式来呈现,让校园“绿色生态”“精神丰满”,让校园里有美丽的林荫道、步行区,有别致的庭院、叠石、草坪、花丛、灯饰,有名人塑像、名家箴言、传统经典、师生书画……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绿洲,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情意熏陶功能,来滋养师生、激励师生迈向健康人生。

(二)通情达理的情意德育活动设计

1.新小的情意德育是无痕的。

漫步校园你会看到:儿童嬉戏时酣畅淋漓的身影,见到老师时恭敬有礼的问好,同学互助时友爱幸福的脸庞……教师每天与之一起,或是全神贯注、驻足欣赏,或是停下脚步、微笑致意,抑或是满怀爱意、点头称赞,教师与学生一起构成了新小最美的的风景线。

新小德育便是如此,它渗透在校园生活中,它结合于学科教学间,无痕,无声,又无处不在。这样的风景在新小校园俯拾皆是:学校开设了“聊聊吧”,学生有心事可前来尽情倾吐;楼梯上的黄实分界线暗示上下楼梯应做到井然有序;“7岁入学礼、10岁成长礼”让学生在成长中学会感恩;每个教室外设立的“我爱我班”和“秀我风采”栏目,让班级文化与学生个性得以彰显。

2.新小的情意德育是有恒的。

“每周文明一点”分项要求,统一行动,整体推进;“21天美丽坚持”自主选项,家校互动,养成习惯;“文明储蓄银行”着眼细节,注重激情,引导坚持;“八好”(写好字、读好书、说好话、吃好饭、走好路、骑好车、做好操、扫好地)、“五小”(光盘、尊长、整理、守序、遵时)训练更是常年渗透于各个教育环节。一年一次的“跳蚤市场”让学生走向生活,懂得合作;春秋两季的“校外德育体验之旅”让学生在感受自然、感知社会的同时锻炼了身体、磨炼了意志。新小情意德育坚持从情感认知、情感表达、情感交流、情感理解,最后发展成情感行为,形成习惯。

(三)合情合理的情意管理探询

1.情意管理体现在学校制度建设中。

制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然而,学校管理的对象是有能动性的人。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制度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尤其我们学校规模大、人员多,相对来说,做事情的难度更大。为此,在制度建设中,我们在“管”的基础上更注重“理”,并在“管”与“理”之间架设“情”这一通道,创设“人和”的环境,践行“人同”的策略,构建“人兴”的机制。我们进行自觉的管理(包括自我要求、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感动的管理(指对人要尊重、要宽容、要理解、要讲民主)。在开学初,要求教师填写任课意向表,在此基础上安排课务;在请假制度中,我们允许当教师心理状态不佳时,不需要特殊理由,每学期任意休假一天;工会发放教师生日蛋糕等各种俱乐部活动,让教师们在学校中感受家的温暖。

2.情意管理体现在学习研究中。

学校领导淡化指令,强化引领和对话;淡化共性,强化个性;淡化形式,强化实效。这样的管理可以唤醒教师专业意识,激发专业热情,如为教师注入学习动力、增强研究干劲,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结合校本培训,开展教师专题讲座、智慧教师论坛等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在学习研究活动中,管理者放开手脚,让教师毫不谦虚地“公開推销”,毫无隐藏地“敞开心扉”。鼓励基于案例的多元对话、彼此分享,同时,管理者介入对话,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临床指导”,提供“贴身式服务”。

(四)情智交融的情意课程开发与实施

开创“情境、生成、赏识”为特征的情智共生的情意课堂。情意教学是促成学生进行认知的教学,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过程包含“知、情、趣”等因素,它不仅具有逻辑的意义,更具有情感的、人格的意义,富有鲜活的生命热情。在这种认知过程里,教师能驾驭情感教育,推动学生情商的发展,推动学生以情商带动智商的发展,同时教师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思,不断增强自己的教育情感。这是一种以情感为手段、又以情感发展为目的的师生和谐共处的教学情意场。学科课堂中这样来实施情意教学,课前:学情分析,对课堂有意料。课中:热情激趣,让课堂有意思;移情体验,让课堂有实意;情趣合作,让课堂有创意;真情评价,让课堂有爱意。课后:闲情作业,让课堂有意味。

新小人对教育意义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中,也体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强化基础性课程,活化拓展性课程,深化探究性课程,将综合实践课程以及地方和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开发学科类拓展课程、实践类拓展课程、综合类拓展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将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特色项目、校外社会实践等纳入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而适性的课程。开设航模、国际象棋、锡剧班等特色项目;开展舞蹈、足球、古筝等形式多样的“假日少年宫”活动;开辟“校外德育体验之旅”“送戏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努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个性,在凝聚真情的交往中健全人格,成为能活动、会做事、有创造力的儿童。

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一种精神力,主宰我们的精神世界,渗透于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就会形成一种执行力,影响和支配着我们教育教学行为方式;就会彰显一种形象力,让我们的言行举止符合学校的文化主流。新小人努力在传承中积淀,在变革中激活,努力寻找能够统整的意蕴,找到学校被广泛认同的核心,将“情意”作为象征点,将“在真情校园享受生命欢乐”作为办学理念,将“让每一位师生都得到和谐发展,让每一位师生都拥有健康人生”作为办学目标,推进学校情意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