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项目的校本化“活态传承”

2019-03-28周玲棣

江苏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教育评价

【摘 要】江苏省无锡惠山泥人于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正是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传承与发扬的文化之根。学校将其引进校园生根、开花、结果,让学生成为小小手艺人和小小传承者,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活态传承”之路。从物型空间打造、特色课程开发、主题活动推进、活化传承形态、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的实践,学校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办学之路。

【关键词】空间课程;教育评价;泥塑惠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2-0032-03

【作者简介】周玲棣,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101)校长、党支部书记,高级教师。

无锡惠山泥人具有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的特征,被誉为“最具有东方神韵的民间艺术”。正是看到惠山泥人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抓“根”握“本”,成立“柏小泥人”工作坊,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程,走进课堂。结合实际,学校重点在物型空间打造、特色课程开发、主题活动推进、活化传承形态、评价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探索,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活态传承”之路。

一、泥韵雅境:打造物型空间,创设校园新生态

学校坚持“秉承传统文化,彰显泥塑特色,打造和美校园”的文化建设主题,合理规划校园布局,精心打造学校“泥韵五景”,陶冶师生性情,砥砺德行。

1.一“馆”百汇显特色。

学校筹建了特色标志性建筑——“泥塑雅韵”陈列馆。内设泥塑室、彩绘室、模印室、名家作品室等,通过图片介绍、视频欣赏、操作实践,让学生了解惠山泥人的发展历史,每个室兼具作品展示、学生活动双重功能。室外走廊、过道,处处彰显泥塑文化,让学生浸润其间,感受泥塑雅韵。

2.一“墙”百和铸校魂。

依据校训“和”,组织师生亲手设计制作泥塑“百和墙”。墙上,拓上由师生捏制的大小不同的“百子阿福”,给师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么多“阿福”团在一起,传递的是柏小人“以和致远”的发展信念。

3.一“园”百孝话感恩。

依据学校“心中有棵感恩树”德育品牌活动,开设“百孝园”德育主阵地,用泥塑的方式,讲述从古至今“孝”的故事,传递“孝”的德性。

4.一“窗”百聚展经典。

根据区教育局阅读工程建设要求,将经典诵读与泥塑表现手法有机结合,把文字还原成画面,在学校内醒目区域设置师生泥塑作品展示窗,充分展示“童话、诗歌”等作品主题。

5.一“坊”百合养心性。

学校成立“柏小泥人”工作坊,为有泥塑兴趣的师生提供交流研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他们分享捏制心得、切磋捏制技艺、学习作品设计、展示个性特长,让心灵得以滋养、情绪得以释放。

二、泥趣雅心:研发主题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校采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互促进、优化发展的方式,建构指向学生和善求真、和乐善思、和毅担当等品格提升的“泥趣雅心”主题式课程体系,进一步明晰课程目标:一是惠养童趣,做小小手艺人;二是惠泽童心,做小小审美家;三是惠化童年,做小小传承者。

基础性普及课程。与美术学科整合,确保每周一课时用于泥塑教学,依据泥塑校本教材,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选取十二生肖、团阿福、三百六十行、戏文人物、新二十四孝等主题作为教学内容,每个学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研究性活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阅读课、班队课有机结合,依托惠山泥人文化,让学生采用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外出参观、调查、访问、上网查阅资料等,走近泥塑大师,了解泥人文化。

兴趣提高课程。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成立柏小泥塑社团,每个年级一个社团,设立递进式菜单自选课程:设计组小荷才露,妙手捏泥;美化组蓓蕾绽放,彩绘泥人;提高组走近大师,创新造型;鉴赏组我型我秀,品赏泥韵。

三、泥塑雅行:推进序列活动,提升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玩泥是孩子的天性,一团团“泥”在孩子们手中变换着,是游戏也是创造。学校每年举行“泥塑节”,评选泥塑“小达人”。

主题创作我能行。围绕“多彩的校园生活”“我爱我班”“缤纷的童年梦想”等不同主题参加年级组泥塑创作大赛,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加深对学校、班级文化的了解,增强认同感和自豪感。

亲子泥塑我参与。让泥塑项目走向家庭,与家人一起捏泥人。当孩子在家揉捏泥巴时,当一个个形象在他手中“问世”时,当他与父母交流泥人时亲子关系更加亲密融洽。因此,每年的“泥塑节”,学校都会举行“我捏你绘”亲子展示秀。

家乡风采我展示。学校组织以“美麗的家乡新貌”为主题的“泥塑”展示周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校门,了解自己的家乡变化,感受家乡建设的成就。这种立体的泥塑呈现方式,给予学生更多想象、创作的空间,我们鼓励师生、家长一起参与,在合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泥融雅兴:活化传承形态,唤醒学生的创作兴味

柏小抓“根”握“本”,对“惠山泥人”这一传统文化进行“活态”传承。一团团泥,在揉搓、捏制、装点中,唤醒孩子的创作热情与兴味。

1.素材链接经验:主题的生活化改造。

守望经典。《西游记》《水浒传》《牡丹亭》等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在教师的指导下,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孩子的手中。他们还将创作人物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赋予他们自己的想象与灵感,为经典抹上属于自己的印记。

回归生活。十二生肖、三百六十行、戏文人物、新二十四孝等主题,与孩子们的生活对接,根据他们已有的经验,进行创作,富有趣味。

接轨现代。“柏小泥人”在传承“惠山泥人”技法内容与精神过程中,从儿童立场出发,取其精华,融入现代生活元素,更好地为学生品格提升服务。

2.学生卷入过程:主体的参与性实践。

学生个体:仿学·自创。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根据课程提供菜单,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判断,在模仿中起步,在模仿中创新。

小组群体:协作·共创。以班级为单位,创建泥人活动社团。组内成员明确分工,发挥各自特长,相互合作,彼此分享,共同提高。

学校整体:辐射·再创。以“柏小泥人”为辐射点,学习先进经验,加强校际联动,请进来走出去,努力为学生营造作品二度开发的氛围、环境,使泥塑项目成为学校内涵发展、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3.方式呈现多维:主旨的艺术化表达。

从单一走向多元。传统的惠山泥人作品,多是以阿福、阿喜、戏曲人物等单个呈现。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发挥想象,把人物创作与校园生活、经典名作融合,从一个场景走向多个场景,从一个学科走向多学科融合。

从静态走向动态。学校出台泥塑校本课程方案,将泥塑传承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让泥塑文化精髓在课堂中落地生根。学校注重从线下实物走向线上视频,让学生、家长、教师得以共享。学校招聘小小讲解员,讲述泥塑故事,提升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与民族自豪感。

从校内走向校外。为了让非遗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师生走进社区,为当地社区居民讲解泥塑作品故事,传授捏制方法,进行快闪义卖。定期在泥人博物馆、公园等地进行专题展览,借力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让更多的人领略无锡惠山泥人的文化魅力。

五、泥人雅正:构建评价体系,丰富育人模式

1.设立学生“争章考级”评级体系。

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设有六个勋章,按层次递升依次为第一章“我型我塑”,第二章“惟妙惟肖”,第三章“色彩和谐”,第四章“装銮精巧”,第五章“高坯高画”,第六章“信手‘捏来”。

2.建构“E+”评价模式。

“微信赞”——美图展,即学校设立“泥塑惠人”公众号,展出学生的作品图,进行集赞评点等活动。“微美篇”——美篇集,即发布一些学习参观、捏制创作、成果展出的活动美篇,图文并茂,让更多的人及时了解学校品格工程的實施推进过程。“微视频”——美颜秀,即发布一些专家指导、学生比赛的视频资料,让群众投票评出优秀活动、优秀成果。

3.建立“指尖上的童年”成长档案袋。

工序册:学生逐步掌握泥塑“一印、二捏、三镶、四压、五扳”五道工序,设有自评,小组评,导师评。绘本集:设计泥塑作品手绘稿,装订成绘本手册,右下角设有评议栏和改进建议。荣誉卡:设计作品发布栏,展示自己的物化成果,可以是体验日记、作品照片、荣誉证书等等。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教育评价
莫让“后进生”成为教育之殇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关注“人的发展”:“核心素养”观下学校教育的召唤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基于幼儿成长的有效教育评价研究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探析
初探教育评价的改革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