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山区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现状与对策建议
——以巫溪县天元乡为例

2019-03-28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9期
关键词:贫困山区垃圾处理垃圾

(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重庆 400000)

天元乡位于重庆市巫溪县大宁河上游西溪河畔,山清水秀。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扶持国家级深度贫困乡脱贫攻坚,天元乡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盘大盘强农村特色产业和矿产水能资源开发为重点,加快乡村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给处于山区地势的天元乡带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调查当地垃圾处理现状,研究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存在的问题,探讨有效解决垃圾分类处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对维护山区优美的生态环境、助力天元乡建设成新型文明生态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贫困山区农村有效分类处理垃圾的意义

1.贫困山区农村垃圾遍布的危害。一是农村垃圾污染对土壤造成影响。垃圾渗出液会破坏土壤的成分和结构。二是农村垃圾污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笔者调查得知,天元乡村民处理垃圾集中填埋的比例约10%,随意处理和特殊处理比例均为15%,和其他垃圾一同处理的比例高达60%。三是垃圾污染对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性,垃圾中含有的微生物是病菌、病毒、害虫等的滋生地和繁殖地。四是农村垃圾污染对贫困山区的水体会造成影响。

2.农村有效分类处理垃圾对农民产生有利影响。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利用可回收垃圾增加农民收入。将垃圾变废为“宝”增加增加收入。第二,公益性岗位补助贫困家庭。贫困户定期捡拾垃圾,政府发放工资进行补助。第三,优良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补贴的工资资助了当地的贫困户,大大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第四,改善山区环境卫生条件。

3.响应国家战略,推动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指出:“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1]将贫困山区农村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改善垃圾遍布土壤、溪流的现状,改变大部分垃圾焚烧小部分填埋的处理机制,对促进贫困山区农村进行生态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贫困山区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现状

笔者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和与乡内干部会谈的方式对天元乡垃圾分类处理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共发放206份问卷,有效回收200份,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整体研究,反映出以下现状:

1.垃圾类型简单,数量与日俱增。贫困山区农村产生的垃圾大多属于生活垃圾,少数部分为砂土、废金属等建筑垃圾。随着农村发展和国家政策扶持,农村垃圾数量逐渐增加,2017年时农村垃圾生产量高达50.09亿吨。笔者在天元乡调查发现,该地区垃圾种类基本为剩余饭菜、土豆渣等有机垃圾,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废电池、废灯泡等有害垃圾,渣土、卫生巾等其他垃圾。当地每户垃圾数量较多,乡上需进行一周三次的垃圾收集。

2.山上、山下垃圾处理机制不同。与平原农村相比,山区农村地形复杂。山下交通便利,但山上基本为羊肠小道。因此,通常根据山上、山下的地形状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机制。

3.村民垃圾分类处理程度低。因近期才进行垃圾分类政策广泛宣传的缘故,村民对垃圾分类处理上存在处理类别少,垃圾利用率低的现象。普遍是对部分可回收垃圾和有机垃圾的利用,剩余垃圾则统一处理或不做处理。笔者了解到天元乡有60%的村民将剩余饭菜和土豆渣等喂养家畜或堆肥,80%的村民将塑料瓶、易拉罐等收集变卖,40%的村民将秸秆用于燃烧,剩余垃圾则被丢弃、焚烧、运走或不做处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山区地貌特征影响垃圾的收集。山区大部分地貌是山坡地段,交通不便且山上村民下山困难,因此山上垃圾无法运到山下收集。同时山区地理范围广,村与村之间距离远,各户人家居住分散,导致垃圾收集范围大且效率低。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处理垃圾模式在农村地区一般采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三集中模式,但普遍未能针对村民居住分散和村与村之间距离远的现象制定合适的机制,使得“村收集”实施不便。

2.资金缺乏阻碍垃圾有效分类处理。贫困山区地方政府财政资金薄弱,在环境卫生方面投入不足,存在垃圾处理设施和保洁人员缺乏的现象和镇或乡内无法系统的垃圾分类处理或就地填埋。同时,村民自主承担垃圾处理费用能力不足,无法得到民用资本补贴,加大了财政负担。

3.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因文化水平较低和大多数为老人、幼童的原因,在当地对环境卫生方面进行宣传下,村民仍然存在将垃圾向田地、河道和公路随意丢弃,对家中和路旁的大量畜禽粪便不清扫,以及将卫生巾和纸尿布丢弃厕所不做处理的现象。笔者调查知晓天元乡有5%的村民认为不应当分类,30%认为应当分类,而65%则表示无所谓。反映出村民环保方面意识弱,不注重垃圾分类利用和处理。

四、对策与建议

笔者针对各项问题创新性的提出制定差异处理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加强思想引导为一体的垃圾处理生态链解决措施,整体策略以政府为主体,引导民众和社会共同参与。

1.制定差异处理机制。各山区要根据其地形状况,如山下、山上、可通车和不便行走等地要分别制定切实可行的机制,同时要充分考虑垃圾类型和数量。调动村民先自主分类处理部分垃圾,再整体收集清运,扩大垃圾处理数量。村民自主分类宜粗不宜细,普及可回收垃圾和有机垃圾内容,加大对其利用。

2.合理配置资源。第一,根据居住人员数量和分散程度来安排垃圾箱或垃圾收集池的数量和位置,以及单台清运车的清运范围。第二,积极维修破旧的垃圾箱、清运车或收集池等,延长使用年限,利用颜色进行简易分类。第三,根据当地财政状况来配置保洁人员数量,在人员不足的状况下,采取补贴方式鼓励部分村民进行相关工作。第四,注重垃圾在乡、镇上二次分拣后的回收变卖收入和废旧物手工艺品的收入,合理利用相关资源。

3.加强思想引导。政府在提供设备、人员和机制保障的基础上,还需对村民进行思想引导,增强其环保意识和分类方法学习。引导方式有大学生暑假志愿服务、乡或村内集体学习、和活动引导等。采取趣味活动引导方式,如废旧物手工作品比赛、白色垃圾或落叶走秀、环保影片观赏和垃圾分类计时赛等。可以丰富村民生活且渗透环保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村民的创新意识,在思想层面上进行多方面引导。

猜你喜欢

贫困山区垃圾处理垃圾
垃圾去哪了
聪明药
滇西贫困山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满意度现状
NO TIME TO WASTE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垃圾处理要多少钱?
倒垃圾
浅谈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北方贫困山区的应用与推广
深圳市7大资源类垃圾处理体系初步建成
医疗垃圾处理遭行政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