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乙醇胺防治婴幼儿浅表型血管瘤放射治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2019-03-27李军军李世荣

重庆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浅表皮炎放射治疗

李军军,杨 英,李世荣

(1.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小儿二科,山东青岛 266033;2.贵州省人民医院皮肤科,贵阳 550002)

婴幼儿体表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头颈部血管,具有真性、先天性、增生性等特点,往往对患儿的外观、生长发育及心理造成影响。其病理特征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过度增生,进而形成异常的血管团块,具有进行性发展趋势,易发生功能障碍、溃疡等并发症[1-2]。放射治疗是临床常用来治疗婴幼儿体表血管瘤的一种方式,射线不仅作用于肿瘤细胞,还会对正常细胞造成破坏,尤其是皮肤。皮肤是最先接触到放射线的器官,易导致皮肤黏膜炎症性损害,发生放射性皮炎。放射性皮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放射性皮炎是放射治疗常见并发症[3-4]。本研究探讨婴幼儿浅表型血管瘤放射治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皮炎在使用三乙醇胺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收治的婴幼儿浅表型血管瘤放射治疗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血管瘤面积、血管瘤部位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儿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4LSX033)。纳入标准[5]:(1)所有患儿均经过临床检查(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浅表型血管瘤;(2)资料健全者;(3)治疗之前未接受任何治疗;(4)均为足月儿,无先天性疾病。排除标准[6]:(1)治疗过程中使用其他治疗方法;(2)严重肝肾功能异常;(3)研究中药物过敏;(4)中途退出。

1.2方法 研究组:放射治疗,90Sr-90Y敷贴器由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大小2 cm×2 cm,初始表面吸收剂量率为1.6 Gy/min。治疗范围向瘤体边缘延伸0.5~1.0 cm,瘤体外正常皮肤使用铅橡皮加以屏蔽。每天1次,每次照射剂量1.5~2.0 Gy/cm2,累计剂量15~20 Gy,如未达到临床满意,再给予1~3个疗程,疗程间隔为2个月。放射治疗开始之日起在血管瘤表面局部使用JANSSEN CILAG(法国)提供的三乙醇胺乳膏(规格:每支46.5 g,批号:H20120425)外涂,涂抹范围一般要求超出射束入射皮肤边缘1 cm,将药品均匀涂在患儿敷贴区域皮肤,涂抹厚度为1~2 mm,并轻柔按摩5 min左右,每天1次,再次用药前将前次药膏擦净。每10天为1个疗程。

对照组:放射治疗方法与研究组一致,治疗后,对患儿皮肤进行常规清洁护理,局部出现破损伴有渗液时,以生理盐水清洗后覆盖无菌纱布,避免涂抹任何药物及软膏。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儿放射治疗过程中发生放射性皮炎的情况,采用美国肿瘤放射治疗组RTOG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级标准[7]:0级为无变化;Ⅰ级为脱发,滤泡样暗色红斑,出汗减少,干性脱皮;Ⅱ级为皮肤中度水肿,有触痛性或鲜色红斑;Ⅲ级为融合性湿性脱皮或凹陷性水肿;Ⅳ级为溃疡,出血,坏死。同一患儿出现次数不累加,以出现急性放射性皮炎最严重的情况进行分级,分别比较0级、Ⅰ级与Ⅱ、Ⅲ、Ⅳ级人数占比。(2)对比两组患儿产生不同级别的放射性皮炎时的累计辐射剂量。(3)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疗效判断标准[8]:治愈,皮损愈合,疼痛消失,肤色变浅且逐渐接近正常肤色,皮肤表面光滑;有效,疼痛减轻,创面逐渐缩小,渗出减少,皮损大部分愈合,皮炎边缘有新生的皮肤组织生成;无效,放射性皮肤局部分泌物增多,临床症状没有明显减轻,需改用其他治疗方法。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数×100%。(4)对比两组急性放射性皮炎出现时间及恢复时间,急性放射性皮炎出现时间从1个疗程的敷贴治疗结束当天开始计算,至刚出现RTOG标准Ⅰ级及以上急性放射性皮炎止;恢复时间从开始出现RTOG标准Ⅰ级及以上急性放射性皮炎开始计算,至恢复为RTOG标准0级为止。(5)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随访 由责任护士及医生采用电话回访、网络交流、复查随访等多种方式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复查随访:出院后第1个月入院复查随访1次,第3、6个月各1次,共3次入院复查随访。电话随访:出院后第1、2个月每月电话随访2次,3个月时电话随访4次,共8次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主要评估患儿症状、皮损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2 结 果

2.1两组患儿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有15例发生急性放射性皮炎,占37.50%,对照组有33例发生急性放射性皮炎,占82.50%,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6.875,P<0.05)。在Ⅲ、Ⅳ级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Ⅰ级和Ⅱ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情况比较[n(%)]

2.2两组患儿发生各级放射性皮炎的平均累积辐射剂量比较 研究组发生Ⅰ~Ⅳ级放射性皮炎的累积辐射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图1。

表3 两组患儿发生各级放射性皮炎的平均累积辐射剂量比较

图1 两组患儿发生各级放射性皮炎的平均累积辐射剂量比较

2.3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愈27例,有效13例,无效0例;对照组治愈24例,有效16例,无效0例,两组患儿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病例见图2、3。

A:治疗前;B:治疗后

图2典型病例面部血管瘤治疗前后

A:治疗前;B:治疗后

图3典型病例颈部血管瘤治疗前后

2.4两组患儿急性放射性皮炎出现时间及恢复时间比较 研究组急性放射性皮炎出现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t=6.020,P<0.05),恢复时间明显缩短(t=8.439,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急性放射性皮炎出现时间及恢复时间比较

2.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不耐受的不良反应,研究组仅出现1例敷药后轻微疼痛,15 min后自行缓解。

3 讨 论

婴幼儿血管瘤在各种血管瘤分型中其发病率较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临床将婴幼儿血管瘤根据侵犯程度分为3种类型,即浅表型、深在型及混合型,以前者最为多见[9]。

放射治疗是利用各种放射源产生的射线治疗肿瘤的方法,能有效杀死肿瘤细胞,起到治疗的作用。约70%的肿瘤患儿会在治疗过程中接受放射治疗,但该治疗对人体存在一定伤害,急性放射性皮炎就是放射治疗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表现为红斑、脱发、干性脱皮、湿性脱皮甚至溃疡坏死,对患儿造成痛苦,减弱放射治疗效果,进而影响到治疗进程,因此,急性放射性皮炎有效预防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顾永等[10]研究发现,对婴幼儿浅表型血管瘤放射治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皮炎患儿常规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仅简单处理皮肤,无法对皮肤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易发生急性放射性皮炎,其发生率甚至达到80.00%以上。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上,研究组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对照组发生率为82.50%,这与上述研究相符。研究组发生Ⅰ~Ⅳ级的累积辐射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出现时间上,研究组明显较长,恢复时间上明显较短(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耐受的不良反应。三乙醇胺乳膏多用于治疗烧伤、创伤及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创面,具有良好的水合作用,属于一种水包油型白色乳剂,涂抹后能预防和减轻接触射线部位皮肤的干燥,锁定皮肤表层水分,提高患儿的舒适感,还能通过渗透和毛细作用原理,舒张局部血管,加快血液循环,起到皮肤清洁和引流的双重作用,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此外,三乙醇胺乳膏还能补充丢失脱落的表皮细胞,增加损伤部位巨噬细胞的数量、降低白细胞介素(IL)-6水平,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和受损细胞的再生修复,有利于减轻炎性反应、促进胶原合成,增大局部IL-1和IL-6比值,促进胶原合成和受损组织愈合,从而促进损伤组织的愈合。本次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1)虽按相应标准对样本进行筛选,但选取时可能因资料及信息误差,存在一定局限性,所选取的标本是否合理有待商榷;(2)本研究样本选取例数较少,缺乏一定准确性,为减少试验结果误差,临床可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人数。

综上所述,三乙醇胺对婴幼儿浅表型血管瘤放射治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皮炎具有一定预防作用,且能明显降低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延缓皮损出现时间和缩短皮损部位的恢复时间,此方法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浅表皮炎放射治疗
广东放射治疗辐射安全现状
超声造影定性与定量分析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的研究
三七总皂苷调节PDGF-BB/PDGFR-β的表达促进大鼠浅表Ⅱ°烧伤创面愈合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当心季节化妆品引发的面部皮炎!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恶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价值
咽及喉部鳞癌放射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探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
聚焦超声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