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超: 从“北京一号”到C919

2019-03-25陈晓丽

大学生 2019年3期
关键词:伟大胜利技术手段航空航天

陈晓丽

2008年5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成立,C919大飞机项目也紧跟其后正式启动。

“项目启动后,全国联合工作队组成——50多个单位,四五百人集中在上海,利用半年时间做大飞机项目的总体方案论证。

民用飞机与军用飞机不同,它是要参与市场竞争的,所以我们必须及早设计解决它在市场运行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然后制定一个符合国情的工程研制流程。”说到当时的工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如书院院长杨超这样总结。

时任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的杨老师,作为参与大飞机项目的北航牵头人带领全校20多人赴上海参与C919项目总体方案论证,还有好几百人在北航支持该项目。

回忆起这段日子,杨老师记忆犹新,“我当时每周一上课,周二开院务会,开完院务会就直接从北京飞上海。周末有时候在上海,有时候还需要回北京,因为北京带的还有科研团队,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半年时间。”

半年后,方案制订完成,杨老师回到北航。“需要科研攻关的地方很多,大飞机项目的工程队会及时和我们沟通交流,我们也会在第一时间帮助解决。项目目前按照计划稳定推进,再有几年就会完成适航取证,顺利的话就可以进入商业运营。”讲到这些,杨老师欣慰地笑了。

摂棗撘缓拧薄?

“北京一号”酝酿于1957年6~7月间,1958年2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开始试制。于1958年9月20日制成,9月23日在首都机场首次试飞,次日由北京市委命名为“北京一号”,并且完成了北京-天津、北京-上海的航线试飞。1958年9月24日试飞,试飞成功后,《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航空教育事业的伟大胜利”的社论。社论指出:“‘北京一号飞机是我国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学校自己设计并制造飞机,更是我国所没有的创举。这是航空事业的伟大胜利,是执行党的教育事业的伟大胜利。”

北航1958年开始“北京一号”项目,当时有一千多人参与了这个项目,那时候没有工具和条件,大家就凭着创造精神和满腔的热情用一百天的时间造出来“北京一号”。这架飞机造出来之后,它真正影响了好几代人。其中的参与人员,毕业后大部分都进了航空航天设计院所,还有相当一部分留校。也就是那个时候,他们把这种精神和作风带到了单位,与这些单位的文化结合形成了航天精神、航空报国、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留校的老师教给了学生。所以“北京一号”的研制对于“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北航精神的形成,我国航空航天文化的形成,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源于工程,高于工程,用于工程

杨老师还一直为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提供气动弹性方面的技术支持。AG600主要用于森林等区域消防与救援,在介绍这架飞机时,杨老师举例说:“内蒙、东北经常会发生森林火灾,这款飞机能够水陆两用,它可以在水上起降,停在水面上把水给吸到‘肚子里去,然后到火灾区把水放出来,这样能一下灭掉一片大火。”

在这个项目中,杨老师的主要任务:一个是开展AG600飛机的气动弹性设计与“校对”,给出意见和建议;另外一个是要教会年轻的工程师怎么设计。 对于AG600的技术指导,杨老师说:“尽管技术手段一开始在我们这儿,但第二阶段我们要把这个技术手段交给AG600工程队,让他们自己做一做,然后我们看看做的对不对,就教会他们这个能力。我们也不希望飞机设计的技术手段一直掌握在我们手里,北航的思路是不断地掌握新手段,把成熟的手段落地。”

说到这,杨老师聊起了一个北航人一直都在坚持的原则:源于工程,高于工程,用于工程。源于工程,做的题目研究来源于工程。比如C919大飞机项目、AG600项目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就需要跟工程人员进行接触来了解。然后根据这些来设计解决思路和方法。高于工程,就是要不断设计新的技术手段,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最后要用于工程,用于工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把方法、计算软件给工程设计单位直接用;第二个把人给你,就是让掌握着新技术手段的毕业生去航空航天单位工作。

“北京一号”的研制对于“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北航精神的形成,我国航空航天文化的形成,其实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猜你喜欢

伟大胜利技术手段航空航天
第十五届航空航天月桂奖
第十五届航空航天月桂奖
图书编辑出版中技术手段升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试析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创造性技术启示中的技术动因论
一飞冲天——中国航空航天史
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若干经验及启示
航空航天
平津战役伟大胜利的启示
论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