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教我知识回去建设国家

2019-03-25陈思妮子

大学生 2019年3期
关键词:留学生专业

陈思 妮子

卡季亚,来自俄罗斯罗斯托夫的金发碧眼的美女姑娘,

阮式庄,她的家乡在越南首都河内市再往南的西贡;

落菲菲,接受采访时她是剛刚入学的大一新生,

明斯克(白俄罗斯首都)是一座植被茂密的高纬度城市,

那儿是菲菲的家乡;

柯木迪,从战火纷飞的阿富汗走来。

得益于家族创办的贸易公司已在中国的威海和绍兴站稳了脚跟,

大伟,埃及人,曾经的身份是新华社驻中东分社记者。

……

他们来自东南亚、南亚、中东、中亚、

独联体等“一带一路”国家。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

2017年已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

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31.72万人,

占总人数的64.85%。

伯克

俄罗斯

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

乐苏尔

土库曼斯坦

北京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

德琳

委内瑞拉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

刘玲玲

泰国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

卡里乌

肯尼亚

北京交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

China Campus

China Campus

中国,我来了!

采访这些国家的外国留学生时,不可避免地总会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会来中国读书?”,尽管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太一样,有些人很严肃,有些人很有趣,但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广阔的国际化就业机会也是越来越多同学考虑的因素。

86版《西游记》和中国古装剧《还珠格格》像磁铁一样充实着阮式庄及几乎整个越南青年群体的童年,那时的她,便萌发了学中文的兴趣。不满于仅在越南本科主修中文,想成为像越南著名媒体人赖范森一样的媒体人,大四时,阮式庄成功申请来华留学,如愿以偿地开始了在武汉理工大学的新闻学习之路。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读书的塔吉克斯坦留学生苏雨丰的决定,是全家人召开家庭会议后的结果。在塔吉克斯坦汉语学院工作的姑姑向他建议,不如学学中文,这个从爷爷辈起就是老师的教师世家一致看好中国的发展。“汉语会成为像英语一样的世界语言,学好汉语可以畅行世界。”

中国持续加大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支持力度,设立了“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并形成了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奖学金网络。各级政府和众多高校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包括成立“一带一路”高校联盟、签订“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双边协议与学位互认等。

因为担心给并不富裕的家庭造成负担,离开俄罗斯前卡季亚犹豫不决。在北交大导师的帮助下,她得到了来华读书学费和住宿费全免的待遇。除此之外,中国政府每个月还会补贴她3500元人民币,这足以使她衣食无忧,甚至还可以帮衬自己的父母。

德琳是她申请留学那一年,委内瑞拉仅有的两名全额奖学金(通过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申请)获得者之一。“刚来北京的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每个月收到中国政府发的1400元补助金。”

来华留学的竞争意外激烈。“500多个优秀的卡尼亚学生都来参加考核了,但是只录取35人。”卡里乌说。苏雨丰从当年3000多名塔吉克斯坦留学生中脱颖而出,以1:15的比例,成为200名拿到中国政府全额奖学金的学生之一。

来华读书的留学生愈来愈多,竞争越演越烈,中国政府不断加大的支持力度,为很多并不富裕的“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生们扫清了求学路上的最大阻碍。使得他们可以踏实地学习,再无后顾之忧。

中国印象

离家时的忐忑期待,初到异国时的新鲜好奇,在克服了独处异乡的孤独难诉后,在华生活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彩画,在留学生心中一点点上色开来。

中国速度几乎是所有留学生对中国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在中国,我觉得什么都很方便、快捷。1000公里的距离,坐高铁5个多小时就到了。你说快不快!”足不出户仅靠动动手指,就将几百公里甚至几千里外的东西买到家里,这也让留学生们感慨良多,“中国的网购真是一项便民的大好事”。若问希望中国将什么销售到亚洲、欧洲等其他地区时,留学生会异口同声地选择——淘宝!马云爸爸已经成功征服了他们。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在中国,让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安全,中国很安全”。留学生柯木迪的家乡在阿富汗西部局势较为稳定的赫尔特。有一年他在家乡听音乐会,距离他50米不到的地方发生了爆炸,死神曾与他擦肩而过。“没有过那种濒死体验的人,永远无法体会到安全的可贵。”在中国读书,让他觉得异常踏实、安全。“感谢中国给了我一张安静的课桌。”

“我现在发现筷子比刀叉都好用。”开餐厅的卡里乌妈妈非常喜欢儿子带回肯尼亚的小礼物。阔别一年,寒假回国前,乐苏尔要从中国给远在土库曼斯坦的人家和朋友带回去一些礼物。“朋友们都提前拜托我帮忙买李宁的产品,特别是鞋子。”

那些中国教会我的知识

落菲菲、白俄罗斯人,天津工业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卡里乌,肯尼亚人,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伯克,俄罗斯人,北京交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刘玲玲,泰国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

也许是受到本国经济与不太发达国情的影响,也许是为了毕业后归国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不难发现,留学生所选专业大多集中于汉语言文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工程。据相关数据显示,来华学习工科的人数在逐年递增。

一开始,语言给俄罗斯姑娘卡季亚连学习土木工程专业造成了极大阻碍,上课时,她只能听懂20%的内容,“但只是我能听懂的这一小部分,就已经觉得比我们厉害多了。”现在的卡季亚,俨然已成为学霸一枚,师从北交大轨道交通领域著名的中国导师。

卡里乌实现了幼年时的梦想,在华学习后有望成为一名路桥工程师。在北交大开始接触专业课知识后,他发现课程既难又有趣。“为我们上课的中国教授们非常厉害,在路桥建造领域有很高的成就,这样的教育资源在肯尼亚是无法想象的。”

“现在我在北京交通大学学习的是通信工程专业。这是一门非常重要且实用的学科,现代化的生活一点也离不开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所学已让来自土库曼斯坦的乐苏尔做到了活学活用,“如果没有通讯工程的支持,比如一家餐厅的照明、收银就无法正常进行,用餐体验会非常糟糕。”

克服了语言等障碍后,留学生感受着在中国学习知识上天入地般的快感。他们中有的跟随导师进实验室开展科研项目,有的为巩固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到中国的公司企业中实习磨炼,甚至有人带着问题在中国的课堂上找答案。

卡季亚现在的研究方向是高铁路基建设。2017年8月,她去了位于中国兰州全世界都赫赫有名的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那段每天在实验室里做导热性实验,埋头与实验数据打交道的日子里,她快速成长。“俄罗斯现在没有高铁,但中国的火车非常厉害。从前我只学了轨道交通,那是路面上的东西,现在我开始研究路面以下的路基。我缺失的知识体来中国后差不多完整了。”

伯克来华八年了,在中国读研的同时已成立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将中国的产品销往俄罗斯。伯克觉得,学校课堂上的学习,在政策法规方面弥补了现实中的不足。他坦言,现在最感兴趣的课程是《国际商务法律规则》。“老师会给我们讲述一个个案例,听完这些案例我就能知道该怎么操作一笔生意、一个项目,怎么做合同才能保证交易成功。”

回家建设我们的祖国

在中国学成之后要做什么?来华留学生们大多想的是“出国学、回国用”。

20岁的乐苏尔已经对未来有了极为清晰的规划——本科学完通信工程,研究生学习物流专业,将来回国开一家连接中土两方的物流公司。“中国和土库曼的贸易往来很密切,但我觉得物流还不够方便,未来把我所学结合起来,开一家专门的跨国物流公司,相信一定会很棒。”

乐苏尔想强大土库曼国际物流状况的决心不无道理。近年来,土库曼在铁路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运营铁路总长3000多公里,国内铁路网基本完善。但是邻国众多地理位置优越的土库曼却在国际对接站点建设上颇为乏力,目前仅有十个国际站点,且分布极不均衡。作为矿产资源的出口大国和轻工业商品的进口大国,完善便捷的跨国物流建设因此变得更具深远意义。

看到了这一点,乐苏尔说未来他会现在中国积累学习和工作经验,以后再回国开一家连接中国和土库曼的跨国物流公司,让物流更快更便捷。

虽然肯尼亚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但卡里乌再也不用发愁毕业后回国找不到工作了。在肯尼亚,蒙内铁路的建设得益于中国的资金、技术、装备和标准。为了实现更长远的建设,还需要更多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引入。由于参与了中肯间订单式路桥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的路桥公司出资,北交大培养,肯尼亚承诺就业,美好的未来正等着卡乌里。卡乌里说自己在慢慢变得更好。“未来我将回到祖国,帮助我的祖国变得更好。交通更方便了,对中国商人和游客也非常好。”

卡季亚来华之初就怀抱理想。“一带一路”倡议中,包含了一个非常宏大的高铁建设,里面有一段是从莫斯科到喀山的,这段大约700公里长的铁道,路基情况却非常复杂。由于大部分由黏土组成,所以冬天会出现冻胀现象。“我们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兰州实验室做实验时,我在不同的纤维里面加入水,想看看什么样的纤维有最好的长度和最小的导热性。”

莫斯科至喀山段的铁路已于2018年开始动工,在这段最低能达零下34度的地方,卡季亚说通过在中国所学和实验室里研究出的数据,她已经知道在哪一路段用什么材料最好。在俄罗斯,只有莫斯科到索契有一段高速铁路,还是为了冬奥会修建的。由于高铁建设费用昂贵,卡季亚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试验出价格更低廉但能抵御恶劣环境的纤维材料降低建设成本,即便完成这个梦想需要耗费一到两年的时间。“我是带着理想来中国学习的,希望将来回到我的祖国为它的交通事业做点事情。如果莫斯科——喀山段的路基建设我赶不上,我想把我的所学应用到其他的路段上。”

事实上,已经有来华留学生回去后大展身手。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已回到泰国工作的刘玲玲,现为泰国最大的华文杂志《@曼谷》工作。再次回到三年前就职的杂志社,带着三年扎实专业学习经验的刘玲玲自信了许多。“撰稿,是三年前最让我头疼的事儿。不过这个问题现在终于解决了。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学习和实践,教会了我从更专业的角度去搭建文章的思路,思考读者希望从我的文章中获得什么,语言表达上也精炼规范了许多。”她说尽管自己去过很多地方,有很多感受想要分享,但来华学习前,她的表达总是松散的,那时候她的文字更像是自言自语的个人游记,而不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杂志编辑。现在的她,终于能够学以致用,为社会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了。

“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这八个字恐怕是对留学生在华学习再准确不过的总结了。

来华读书的留学生愈来愈多,竞争越演越烈,中国政府不断加大的支持力度,为很多并不富裕的“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生们扫清了求学路上的最大阻碍。使得他们可以踏实地学习,再无后顾之忧。

克服了語言等障碍后,留学生感受着在中国学习知识上天入地般的快感。他们中有的跟随导师进实验室开展科研项目,有的为巩固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到中国的公司企业中实习磨炼,甚至有人带着问题在中国的课堂上找答案。

China Campus

来华留学生们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见证者,也是直接的参与者。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提供的利好政策,

不仅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了更多适应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还为沿线国家青年提供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文化交流的平台,

留学生正在成为沟通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力量和桥梁。

这些种子正在慢慢地发芽生长。

猜你喜欢

留学生专业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专业修脚店
《教室留学生》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