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把哲学当饭碗

2019-03-25李斌

大学生 2019年3期
关键词:读点要学特长

李斌

关于哲学:一切源于兴趣

Q:高老师,您最早是怎么接触到哲学又是如何对哲学产生兴趣的?

A:我属于“老高一”,要上高二的时候“文革”开始了。我们当时都有读书、学习的习惯,但是那时候又没有什么可看的,所以有什么就读什么。再加上毛泽东发指示说,广大青年要读点哲学、读点历史。

《资本论》三卷,是我自己边琢磨边读完的,一天只能读七八页。《资本论》不同于小说,它的逻辑性很强,前面读不懂的话后面就没法读。所以读的很慢,有时候讀到比较难的部分,经常一晚上读三四个小时只能读五六页。哲学就读艾思奇的教材,政治经济学就读于光远和苏星合写的读本。看《红楼梦》,当时看五遍才能看懂。后来又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之就是因为读书,对哲学产生了兴趣。

Q: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您感觉哲学好学吗?

A:学好并不容易,也很难出成果。过去哲学属于文科中分数最高的,都是尖子生才能学的,要求数学要好,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要一起学。过去我们这些学生报专业就是凭兴趣,可能就因为喜欢写小说,那就报中文系了,跟现在不一样。

我刚开始对哲学并不是非常了解。进入北大以后看到课程设置才知道,要学数学、生物学、心理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列经典著作等等,原来要学这么多。而且北大讲基本功,要求读原著,老师上课也拿原著讲,要想加深理解,就要去图书馆借各种书,不能只囿于课堂。

Q:学习哲学专业对您平时的思维习惯有影响吗?

A:肯定有,因为哲学讲究逻辑思维。

Q:您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学习困难,请问是怎么克服的呢?

A:就是多读书,没办法,有的同学就是领悟能力比较快,没法比,那你只能靠多读书。

Q:您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哲学?

A: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不把哲学当饭碗。

我的大学:珍惜一切学习机会

Q:在北大有哪些难忘的学习经历?

A: 北大图书馆2000多个阅览座位,都是靠抢。大家都不想在宿舍学习,一个宿舍7个人,一聊天说话就互相干扰,打扰学习。所以同学们第一先去抢图书馆的阅览座位,图书馆里是不允许说话的。图书馆抢不到,就去教学楼找座位。有一次校领导觉得学生晚上不睡觉休息不够,就规定晚上11点断电熄灯,但是北大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反对熄灯规定,最后校方还是把这条规定废除了。

Q:大学生活给您带来的最深切的感悟是什么呢?

A:18岁到28岁是记忆力最高的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间,一定要珍惜这段时光。

Q:您认为本科四年的时间应该怎么分配比较好呢?

A:其实没有什么固定的时间分配。当你找到了自己的特长或者兴趣点的时候自己就能有所安排,知道该做什么了。而且极有可能是在广泛阅读的情况下,激发自己的兴趣,或是意识到自己的特长。要是读书面很窄,本来特长和兴趣就不在这个面上,那就很难体会到。

希冀大学生:利用宝贵时光构建人生基础

Q:您认为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A:有三点:学知识,提能力,培养独立之人格。

第一层,学习知识。

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广泛涉猎目的是发现自己的疑难点,发现自己的爱好,对自己将来的努力方向有基本的判断。

第二层,提高能力。

能力分很多种,像学习能力、推理能力、思维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比如将来工作,判断是经常发生的,推理也是天天发生,那么你对事物的判断从哪来?大部分还是靠推理能力逻辑是一个工具,他可以帮助你把90%的东西都排除掉,自己就能做出判断。上完大学最起码要有学习能力,即使以后不在学校,没有老师指导了,自己也能去学习。

第三层,培育独立之人格。

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最终要形成独立的人格,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精神。

猜你喜欢

读点要学特长
晒谱护家乘 读谱知族史——让孩子读点家谱“史书”
漫“话”抗疫·人与自然:生态保护这门“必修课”,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
特长,亦是一种成长
让女儿快乐学“特长”
特长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探讨
狗狗的财产规则
读点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