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尔多斯精神的发展脉络与当代内涵

2019-03-25哈达

北方经济 2019年2期
关键词:发展脉络

哈达

摘  要:鄂尔多斯在长期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凝聚着各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也是鄂尔多斯能够在改革开放中走进全国地区发展前列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40年铸就的鄂尔多斯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新时代各民族鲜明的精神标识。

关键词:鄂尔多斯精神 历史积淀 发展脉络 现代内涵

一、鄂尔多斯精神的历史积淀

历史上,鄂尔多斯是个文化铸魂的家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個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鄂尔多斯文化蕴育了各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在鄂尔多斯这片积淀着民族精神符号基因的土地上,有一种崇高和伟大的精神图腾始终不曾磨灭和融消。正是这种精神,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

(一)合和共生、和衷共济、和睦相处为基因

鄂尔多斯地区多民族共存、共处的历史,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渗透和深刻影响的历史背景,使生活在这里的多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了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铸就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

鄂尔多斯地区是我国最早开展考古活动的地区之一。1922—1923年,法国学者桑志华和德日进发现了萨拉乌苏遗址和河套人化石,从此这里深深地打上了鄂尔多斯的地方烙印。距今7—3万年的乌兰木伦遗址,证明了鄂尔多斯草原是早期人类进化的重要舞台和中西方旧石器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自古以来,水草肥美的鄂尔多斯大草原,便成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中心地带和前沿阵地,是多民族你来我往的活动区域。商周时期就有古代游牧部落在这里活动。秦王朝统一中国后,把河套地区划入版图,并迁移内地人,充实这个地域;而修通的“秦直道”是国内外唯一的二千多年前就已载入史册的一条具有世界性、历史性、文化性、唯一性的大道。汉代,这里成为富饶的“河南地”“新秦中”,鄂尔多斯广泛分布着的西河郡古城、美稷故城、广衍故城等众多汉代古城见证了当时的繁华;而采取连年把中原的灾民移至河套屯田的移民实边的政策、汉廷选宫女王昭君经鄂尔多斯渡黄河北行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联姻和亲政策,导致民族间的和解,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北方各民族纷纷南下入居中原的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的局面。公元407年,匈奴在鄂尔多斯西南建立大夏国,其都城统万城遗址位于今鄂尔多斯乌审旗南部。魏晋至隋唐宋夏,鲜卑、敕勒、突厥、党项、吐谷浑等民族先后驻牧于鄂尔多斯。明代蒙古鄂尔多斯部的入驻并从此留守于此,直到清代,移民垦殖,使鄂尔多斯地区再次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局面。鄂尔多斯地区多民族长期交流和交融的历史,促成了鄂尔多斯各民族合和共生、和衷共济、和睦相处的文化形态和精神个性。

(二)恪守信仰、敬畏天地、豁达包容与坚韧不拔、诚实守义、互通有无相结合

在鄂尔多斯多民族合和共生的历史上,生活最长久和最稳定的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形成于13世纪的成吉思汗祭祀,是蒙古民族历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久、持续时间最长的祭祀活动,也是人类历史上已知的对一位帝王的祭祀所持续年代最久远的活态文化现象。鄂尔多斯蒙古族忠实地继承和弘扬成吉思汗创立的民族精神,并且创造了辉煌的文明。800年来,在一次次成吉思汗的祭祀中,传承着蒙古族厚重庄严的人文传统,凝聚着世代绵延的敬仰之情,激励着勇往直前的进取之心,也最忠实地继承了以成吉思汗文化秉承的恪守信仰、敬畏天地、豁达包容为核心的精神品质。

在鄂尔多斯多民族合和共生的历史上,一条千古西口路,牵动悠悠蒙汉兄弟情。“走西口”对鄂尔多斯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影响深远。它不仅改变了迁入地的经济、商贸、人口分布以及城市的形成,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的语言、信仰、生活习俗、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结构,促进了鄂尔多斯地区的经济繁荣和草原重镇的崛起,加快了中原文化在草原的传播,并为各民族间的互相融合创造了基本条件。鄂尔多斯地区的“原住民”蒙古族牧民和迁徙而来的汉族农民,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长期友爱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西口文化”作为鄂尔多斯历史上交融文化现象,贯穿着坚韧不拔、诚实守义、互通有无的精神特质。

(三)谋求平等、倡导自由,拯救民族、争取解放,追求光明、崇尚真理的一脉相承

鄂尔多斯地域文化的特征,是历史上生活在这里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的体现。特别是到了近现代,共同的历史命运,使各族人民的思想追求、精神品格、价值取向更趋一致。反侵略、反分裂的政治诉求,维护国家统一的强烈政治愿望,使他们的斗争性愈益坚定,各民族愈益团结。包括王公贵族在大是大非面前也坚定地和人民大众站在一起,坚定地捍卫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发源于在清咸丰年间的鄂尔多斯的“独贵龙”运动在反对封建统治、反对殖民侵略,反对开垦蒙荒等一系列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谋求平等、倡导自由”的“独贵龙精神”,不仅是鄂尔多斯人民的创造与骄傲,而且在内蒙古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写下重要一章,在历史上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这片土地上爆发的一场“鄂尔多斯风暴”,震撼全国,形成了不朽的“拯救民族、争取解放”的“鄂尔多斯风暴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民族学院最终落脚点的城川延安民族学院,作为党的民族政策试验田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为党和国家输送了大批合格的从事民族工作的高级领导干部,为伊克昭盟的解放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以及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城川延安民族学院践行“平等民主、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的宗旨,铸造了辉煌的“追求光明、崇尚真理”的“城川精神”。追求平等、崇尚自由的“独贵龙精神”,拯救民族、争取解放的“鄂尔多斯风暴精神”,追求光明、崇尚真理的“城川精神”在鄂尔多斯大地上一脉相承、气贯长虹。

二、鄂尔多斯精神的发展脉络

奋进中,鄂尔多斯是个价值引领的热土。文化的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总体发展程度的层次和高度,是一个地区软实力的体现。鄂尔多斯文化融汇了鲜明的历史内涵。在鄂尔多斯这片用热血和忠诚铸就的土地上,始终流淌着一种历久弥新、薪火相传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闪耀灿烂光芒穿越时空而来,历经风雨磨砺屹立时代潮头,并通过这块热土,振奋着整个民族的心灵。

(一)从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乌审召精神”到绿富同兴竟超越的“库布其精神”

在鄂尔多斯,有一种精神叫“牧区大寨”乌審召精神!20世纪50年代,以乌审召公社布日都大队党支部书记宝日勒岱为代表的草原儿女,响应党和政府“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以艰苦卓绝的勇气和毅力,在毛乌素沙海里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1965年,乌审召被党中央命名为“牧区大寨”;当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发扬乌审召人民的革命精神》的社论和《牧区大寨——记乌审召公社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革命道路》的文章;11月25日,《内蒙古日报》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乌兰夫的题词:“学习乌审召人愚公移山,改造沙漠建设草原,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自此,乌审召经验被推向了全国,乌审召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牧区大寨”乌审召精神也成了全国牧业战线上的一面鲜明的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乌审人,将一张蓝图绘到底,让绿色的履历不断丰满,用执着和汗水创造了变大漠沙海为大美草原的绿色奇迹。如今,乌审旗植被覆盖度提高到80%以上,诠释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牧区大寨”乌审召精神。

在鄂尔多斯,有一种精神叫“库布其精神”!改革开放40年来,鄂尔多斯各族儿女以“誓将黄龙变绿洲”的顽强力量,向曾被认为是“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进军!到1999年,在历时两年半的时间里,全长115公里、穿越库布其沙漠的一条穿沙公路在杭锦旗建成。支撑参与这条穿沙公路建设的2000多名干部、9000多名农牧民的精神动力,就是后来被中宣部誉为“不折不挠、敢于胜利”的“穿沙精神”。经过一代接着一代干,让绿色一寸接着一寸延伸,10万农牧民共享到生态改善和绿色经济发展成果,创造出世界荒漠化治理的一大奇迹,在大漠深处筑起一座改天换地的精神丰碑。鄂尔多斯人在库布其沙漠治理中探索出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四轮驱动”开辟了一条以生态产业推动沙漠治理的成功之道,走出了以治沙带动致富的创新之路。曾几何时,一条全长115公里的“穿沙公路”,从杭锦旗锡尼镇出发,犹如一把绿色利剑,径直插入库布其沙漠腹地,硬生生将沙漠拦腰“劈断”。现如今,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的“草方格沙障”,在四通八达的沙漠交通线建设中犹如一面方格状的挡风墙,被世界赞誉为凝聚库布其治沙智慧的“中国魔方”。库布其沙漠治理,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开出了“中国良方”,为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这个世界目标提供了“中国智慧”,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库布其的绿色之变,更孕育出“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释放出强大的活力;感召和激发着世人,使库布其治沙人精神实现了思想上的淬炼和理念上的升华。鄂尔多斯人带着“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这张名片,将“库布其精神”这面旗帜高擎在天,走出库布其,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

(二)从勇于变革任先锋的“赵丑女精神”到敢于创新重担当的“企业家精神”

在鄂尔多斯,有一种精神叫“赵丑女精神”!1978年春天,已经五十多岁的达拉特旗耳字壕公社康家湾大队妇女赵丑女成为吹响伊克昭盟“包产到户”农村改革号角的第一人。以后几年,赵丑女耕种的那片集体的土地,连年大丰收。后来,生产队把她这种“以产量定工分”的办法分配收入方式总结为“以产定酬”的生产责任制;而康家湾参照赵丑女的方式又开了伊克昭盟实行“包产到组”的先河。赵丑女和康家湾的做法,得到了伊克昭盟委的肯定,由此全面拉开了鄂尔多斯地区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的序幕!伊克昭盟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最早进行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的盟市。而“勇于变革任先锋”正是“赵丑女精神”的价值所在。

在鄂尔多斯,有一种精神叫“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家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精神的集中体现。截至目前,在鄂尔多斯市市场主体中,企业共有51600户。鄂尔多斯有15家企业入选“2016内蒙古100强”,其中,有4家企业入选“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而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在实践中形成了“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追求卓越、诚信为本、服务社会”的鄂尔多斯企业家精神。

最早实践钱学森著名的“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的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有限公司的发起人赵永亮,把“沙漠增绿,沙柳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美好愿望付诸于行动,在“沙漠上再造新农村”,走出一条“无土移民”“产业扶贫”的“生态移民”新道路,谱写出“生态扩镇移民,产业拉动扶贫,打造中国西部第一村”的新篇章。内蒙古最大的地方煤炭企业、内蒙古民营企业100强之首伊泰集团的创始人张双旺,带领着他的团队凭借着“艰苦创业、诚信报国”的文化信条,踏上了创业之路。第一条以企业名称冠名的“伊煤路”、第一座“鄂尔多斯书画院”、第一所“希望小学”、第一个“贫困大学生求助基金会”都是由伊泰人挣来的钱建设起来的。中国生态修复领军企业和联合国认定的全球治沙领导者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的带头人王文彪,“引领沙漠绿色经济,开拓人类绿色空间”,缔造了“亿利集团文化”,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发展为国际著名品牌企业。鄂尔多斯撤盟设市后开创民营资本兴办旅游先河的中国首家沙漠度假地内蒙古响沙湾旅游有限公司领航人王文俊,“开沙漠度假之首,领低碳旅游之先,引未来休闲之路,人类可以进驻沙漠,把绿地留给后代”,并描绘了把“一粒沙世界”变成“沙漠王国”的企业愿景。通过以上列举,可以窥豹鄂尔多斯众多企业家的轮廓,正是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才缔造了“敢于创新重担当”的鄂尔多斯企业家精神。

(三)从装点家园、温暖世界的“行业精神”到阳光窗口、幸福驿站的“城市精神”

在鄂尔多斯,有一种精神叫种“行业精神”!一个企业因一个产品品牌而四海名扬——鄂尔多斯羊绒衫。1989年10月,首次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的广告,从此国人知道了羊绒衫,记住了鄂尔多斯,开创了行业先河。当“至真、至美、高格调、高品位”的鄂尔多斯羊绒女装,为现代时尚女性带来“温暖”的时候;当“简约、时尚、内敛、沉稳”的鄂尔多斯羊绒男装,为都市商务、政务男士提供“温暖”的时候,“一切始于鄂爾多斯之针”的中国民族品牌,拥有的是整个世界的目光和掌声。

“一个品牌,一种追求”。改革开放40年来,鄂尔多斯集团作为“鄂尔多斯模式”的杰出代表,从1979年5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引进外商项目开始,其发展历程中一直坚持走“因时而兴,乘势而变,与时俱进”的步伐,发时代之先声,启智慧之先河,开创新之先风;发展与时代同轴,理念与改革同频,创新与奋斗同行。稳步的前行带来稳健的成长,掀起了一次次的创业风暴。从第一次创出国际公认的KVSS“中国一号无毛绒”,到“鄂尔多斯”牌羊绒衫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金奖”;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和同行业第一枚“中国驰名商标”,到成为羊绒行业标志性品牌和中国纺织服装第一品牌;从全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到成为CCMI(国际羊绒驼绒制造商协会)的中国企业成员;从品牌价值连续多年位居中国纺织服装品牌榜首,到第50届世界统计大会授予鄂尔多斯羊绒集团“中国羊绒制品大王”称号;从“世界品牌大会”被界定为纺织服装行业中唯一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到建起世界上唯一的“1436”顶级绒山羊培育基地;从成长为“世界羊绒大王”,到发展为“世界硅铁大王”……鄂尔多斯集团企业文化始终以“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为宗旨,以“装点家园”为理念,现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产销规模最大、产业体系最为完善、营销网络最为成熟、技术装备最为先进的行业领军企业。“装点家园、温暖世界”的“羊绒衫行业精神”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名片。

在鄂尔多斯,有一种精神叫“城市精神”!一个城市因一个外界别称而世人皆知——康巴什“鬼城”。2010年,美国《时代周刊》刊登《Ordos, China: A Modern Ghost Town》(鄂尔多斯:一座现代的鬼城)的摄影报道……两年后,英国BBC的报道《Ordos: The Biggest Ghost Town in China》(鄂尔多斯:中国最大的鬼城),进一步渲染了外界对鄂尔多斯的“鬼气”;仅过两年,2016年4月23日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发文:如今,中国最大“鬼城”——“Ordos(鄂尔多斯)”已入住九成……这座叫做“康巴什”(蒙古语:卓越的老师)的新城,于2004年在库布其和毛素乌两大沙漠的包围之中的荒原之上崛起,在短短的十几年间,无愧为城市建设的老师之鬼斧神工——让那些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跑到“鬼城”来的人“活见鬼”了: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个以城市景观为载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是全国第一个“环境艺术示范试点城市”;这是受到联合国人类居住署署长高度评价的一道靓丽风景;这是赢得“现代名城”美誉,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的新型北方草原优秀旅游城市——西方记者眼里的那个“鬼城”成了温暖之城、幸福之城、魅力之城、品质之城、大美之城、大爱之城……

“一座城市,一种精神”。在打造现代名城的过程中,“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作为核心理念,引领康巴什外修“筋骨”——隽永胜景,内修“气质”——人文善美。内外兼修,传递着这座“有温度”城市的文明素养和精神品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鄂尔多斯奇迹”,一次又一次“温暖了全世界”的“城市精神”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凝结成这座城市闪亮的桂冠。“城镇10分钟文化圈”“农村2公里文化圈”、31处公园广场、绿化面积5680万平方米、生态水体面积548万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0天以上……一座康巴什犹如一件艺术品,经过理念打造,方显温暖魅力。“温暖”的康巴什,令人到来了不想回去;回去了还想再来……“阳光窗口、幸福驿站”的“康巴什精神”早已深入人心。

鄂尔多斯,是一个温暖的产品;鄂尔多斯,是一个温暖的行业;鄂尔多斯,是一个温暖的城市。由一个产品名称来命名一个行业名称;由一个品牌名称来命名一座城市名称——这是鄂尔多斯的佳话。

(四)从“鄂尔多斯创业精神”到“鄂尔多斯精神品质”

鄂尔多斯精神源于历史积淀、民族品格以及时代的需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根据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鄂尔多斯市(伊克昭盟)适时地提出了有具体内涵和要求的精神文化建设目标,促使“鄂尔多斯模式”的形成和“鄂尔多斯奇迹”的涌现。1990年,伊克昭盟委、公署借鉴江苏张家港等地区的先进经验,提出了“争名升位”的目标,初步形成了“团结奋进、争名升位”创业精神的内涵要求。在总结改革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表述为“团结奋进、走进前列”,其精神实质就是团结一切力量,奋勇前进,只争朝夕,谋求发展。进入21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伊克昭盟改建为鄂尔多斯市,为鄂尔多斯二次创业提供了历史机遇。为了实现新跨越,2004年3月鄂尔多斯市委提出了“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二次创业精神。

到2009年,鄂尔多斯各族人民在逆境中创造了“鄂尔多斯模式”的新业绩、新亮点,实现了新发展、新突破。在此基础上,鄂尔多斯市委倡导和发扬“崇尚文明、崇尚荣誉、崇尚创新”的精神品格要求。2014年5月,鄂尔多斯市委概括了“开放包容、诚信友善、不屈不挠、拼搏创新、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鄂尔多斯精神品质”。在实践中,“鄂尔多斯精神品质”以其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和驱动力,激发鄂尔多斯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奋力拼搏的正能量,有力推动鄂尔多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铿锵跨越。

三、鄂尔多斯精神的现代内涵

新时代,鄂尔多斯是个精神荣耀的高地。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内在气质和外在魅力的源泉。鄂尔多斯文化承载着它所应当担负的历史重任。在鄂尔多斯这片凝聚和蒸腾着磅礴精神力量的土地上,始终高擎着一面在璀璨的历史时空里,迎风飘扬的精神旗帜。正是这种精神,必将重生一种浩然之气,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勇气,向着美好生活的幸福彼岸逐梦前行。新时代“鄂尔多斯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鄂尔多斯悠久历史和优秀民族文化精髓为根基,以鄂尔多斯光荣传统和红色文化为支撑,以鄂尔多斯在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的道路上“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崇高使命为引领的一种信仰、一种追求、一种形象、一种品牌。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节点,需要总结提炼鄂尔多斯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精神品质,使之成为奋力书写新时代改革开放“鄂尔多斯答卷”的、具有与时俱进“鄂尔多斯韵律”的“鄂尔多斯精神”。从鄂尔多斯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形成的精神之炬中,去探寻新时代“鄂尔多斯精神”蕴含的幸福密码,可以概况表述为:“遵从自然、敢为人先、追逐温暖”的精神。

——遵从自然,是“鄂尔多斯精神”的根本

遵从自然,是鄂尔多斯各族人民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人与天的关系上,即人与大自然要相合为一。千百年来,鄂尔多斯各族人民独特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以及精神追求,将人对大自然生之俱来的热爱敬畏发挥到极致,成就了游牧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不朽传奇,积淀和铸造了遵从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理念。曾几何时,面对占总面积48%的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人大力弘扬了“愚公移山、改造沙漠、建设草原、改天换地”的“牧区大寨”乌审召精神,而今更生动彰显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改革开放40年来,鄂尔多斯各族人民不仅把遵从自然的理念变为行动准则,而且将这一精神渗透为一种行为方式。遵从自然,作为一种鄂尔多斯与生俱来的生命潜能,寓意为实现“美丽鄂尔多斯梦”不懈追求的卓越抱负。如今,遵从自然这种固有的先进生态理念更彰显出新的价值和生命力,也为建设美好家园的鄂尔多斯精神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遵从自然的精神,是鄂尔多斯各族儿女薪火相传的理念源头。

——追逐温暖,是“鄂尔多斯精神”的品质

追逐温暖,是鄂尔多斯各族人民最核心的人文价值,具体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即人与社会和睦、友好地相处。千百年来,草原生存环境和游牧生產方式赋予了鄂尔多斯各族人民自由精神的滋生、豁达心态的成长、诚信品格的形成。而在周期性地与中原文化及世界文化交汇与融合中,最终决定了鄂尔多斯文化的多彩性和多元化构成,并塑就了鄂尔多斯所具有的兼容的器度、吐纳的胸襟、博爱的境界——它来自鄂尔多斯各族人民内心“追逐温暖”的自然流露。曾几何时,“温暖全世界”是鄂尔多斯羊绒经典的广告语量,让人眼前一亮;而今更成为鄂尔多斯人递给全世界的一张“温暖”名片,令人心头一热。改革开放40年来,鄂尔多斯各族人民不仅把追逐温暖作为产品经营理念,而且将这一精神渗透为一种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价值追求。在鄂尔多斯这座现代化之都,宜居、宜业、宜游、宜智彰显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殊荣成为鄂尔多斯亮丽的品牌形象。追逐温暖,作为一种鄂尔多斯各族人民心中最具张力、最具积极传承价值的人文精神,寓意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不断书写民族团结中国故事的责任担当。如今,鄂尔多斯各族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深刻共识和可贵品质,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追逐温暖的精神,是鄂尔多斯各族儿女沁入骨髓的道德名片。

——敢为人先,是“鄂尔多斯精神”的核心

敢为人先,是鄂尔多斯各族人民最实质的精神追求,具体表现事物的内在关系上,即蒙古族的精神图腾——蒙古马精神。千百年来,鄂尔多斯各族人民利用已存在的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勇于抛弃旧事物、敢于创立新事物,以一种着眼天下、放眼未来的开放性,与时代同步,随潮流而动。鄂尔多斯从传统到现代的进化历程,是一个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过程,其中不甘落后、昂扬向上、探索真理、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从历史向未来延展。曾几何时,鄂尔多斯走出了吹响农村改革号角第一人赵丑女,开启了农村改革的序幕,而今更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历史担当和世界眼光的企业家群,锻造了“创新为魂”的企业家精神。改革开放40年来,正是由于鄂尔多斯人一个“敢”字当头,才创造了无数“先”的业绩。敢为人先,作为一种维系鄂尔多斯千年延续发展的超越特质,寓意为实现“共圆伟大中国梦”矢志不渝的进取精神。如今,蒙古马精神既深深植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又深深镌刻在各族人民的心中,既蕴含了独特的历史审美文化,又在与时俱进中融入了新的时代价值。敢为人先的精神,是鄂尔多斯各族儿女艰苦创业的力量源泉。

新时代“鄂尔多斯精神”蕴含的幸福密码,是以鄂尔多斯文化底蕴为脉,以鄂尔多斯文化自信为脊,塑鄂尔多斯文化之魂,它是被各民族所共识、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不仅为各民族的成员提供精神支撑和寄托,而且为各民族的发展提供凝聚力和精神动力。今天的鄂尔多斯,正在成为一个“文化之城”,在更好地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中,一个更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更深层次的人文素养正在塑造和弘扬。

(作者系北宸智库研究中心传播总监)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发展脉络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中国排箫的发展脉络及历史地位
中国石油工程项目管理相关问题刍议
文山州旅游业发展脉络初探
大数据对市场营销的冲击研究
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方法与学科发展的多视角分析
大学生学习观的发展脉络及其创新路径探究
中国乡土建筑研究的脉络、问题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