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皇家园林中“廊”的建筑现状保护研究

2019-03-23李兴泽白辰李斌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颐和园保护

李兴泽 白辰 李斌

摘 要:在古代有大量的文人墨客会挥笔写下有关“廊”的千古名句。“长廊尽处绕梅行,过尽风声得雪声。”宋朝杨万里笔下的诗句充分显现出“廊”在我国古建筑中的重要性。文章以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代表——颐和园为例,深入研究其建筑形式及现存于长廊中的装饰绘画,根据研究,对颐和园中“廊”本身及其装饰绘画的价值进行分析,提出一定的保护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颐和园;“廊”;装饰绘画;保护

一、古建筑中“廊”的装饰绘画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廊”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是我国从古至今时代发展的记录者,它能够证明我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廊”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廊”在古代是依托于园林存在的,只要有“廊”的地方一定有园林。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对于“廊”的研究主要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主,对于北方皇家园林中“廊”的研究较少,而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的代表,“廊”中的装饰绘画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研究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于传统文物和文化的保护,而对于古建筑的保护除了建筑本身之外其所配套的附属文化(绘画、书法或雕刻)也是研究保护的重点。具体而言,对古建筑中的装饰绘画的研究起步较晚,要求装饰绘画的面积符合一定的标准,所以“廊”就成了其主要的依托载体。然而,很多人认为只要研究保护建筑本身或者研究保护装饰绘画就可以了,研究往往相对独立,相关研究在社会中认知度不足。“廊”中的装饰绘画遭受严重的破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除了人为的破坏外,其本身自然老化褪色、木构件变形、拔榫都会使“廊”中的装饰绘画的寿命缩短。

(三)国内研究综述

由于论文的局限性,本次主要从专著入手。研究过程中发现,国内古建筑中的装饰绘画的研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著作《中国建筑彩画图集》为主,对清代皇室装饰绘画整体性进行研究;第二类是清代皇室装饰绘画工程技术类的研究专著,其中的代表作是《中国清代官式彩画技术》和《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三类是颐和园内装饰绘画的研究专著,以《颐和园建筑彩画艺术》为代表,该书从颐和园保留较好的装饰绘画入手进行具体介绍,包括纹饰纹样、颜色选取、工艺手法、构成元素等,难能可贵的是该书选取了大量实际拍摄的照片进行具体描述。综上所述,目前有关古典皇家园林中“廊”的装饰绘画的书籍和论文屈指可数。

(四)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古建筑装饰绘画保护的相关文献和著作及参考相关网络材料进行研究;通过对古建筑装饰绘画现存的案例进行分类比较研究,归纳出相似点,结合颐和园中“廊”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综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研究。

二、古典皇家园林中“廊”的建筑形式的

历史演变与特点

(一)建筑形式的历史演变

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的代表,园内存在的“廊”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长度最长的。“廊”全长728米,共273间,548根柱子,位于万寿山南麓,这里的长廊的作用是将分布在园内各处的其余古建筑(亭、台、楼、阁、馆、轩、舫、榭)连接起来,这样做使得整個皇家园林看起整体性更强,使湖山之间的关系变得密切且丰富了连接处的景观环境。“廊”具体所连接的其余古建筑可通过乾隆年间的奏折附件来表明:大报恩延寿寺大门前东西两侧各有“廊”一段,两段“廊”分别各有亭两座(东段为“秋水亭”“清遥亭”,西段为“寄澜亭”“留佳亭”),东段两座亭子之间南部连通水榭“对鸥舫”,西段两座亭子之间南部连通水榭“鱼藻轩”。1860年,长廊受英法联军侵华影响,各部分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到1888年,光绪皇帝对颐和园进行重修,使得前文中提到的古建筑得以重新建立。

在颐和园昆明湖沿湖建筑的修复中,“廊”的修复及保护工作是重中之重。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先后组织了3次修复,主要针对长廊的结构损坏及其装饰绘画进行修复。由于颐和园长廊梁上原本存在的大型供电设备(磁瓶)对于建筑物整体外观的影响较大,政府便将其全部拆除,改用面包形状的乳白色照明灯罩(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设计),照明采用分段供电的节能措施。1989年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对长廊整体进行油饰,将长廊内部地面用水泥方砖重新铺设。

(二)建筑形式的特点

颐和园中的长廊共有273间,东段和西段分别有两段较短的“廊”与昆明湖相连,起到连接“对鸥舫”“鱼藻轩”两座水榭的作用。长廊中间建有4座亭子,均为八角重檐亭,西北处衔接3层的“山色湖光楼”。长廊整体走向根据昆明湖北侧岸边形状的变化而变化,有弯有直;海拔高度则随着万寿山南麓的地势变化而变化。由于受到山水的影响,长廊的形制不会因为长度过长而显得单调笔直。长廊整体为四檩卷棚形式,下架为梅花方柱,柱头上为四架梁、托月梁、双脊檩。长廊内外檐的每根梁枋上都绘有以苏州为代表的装饰绘画,数量约14000幅以上。长廊中的装饰绘画后期进行过多次的修饰甚至重新绘画,使得如今的绘画题材与最初有所不同。在清政府统治时期,装饰绘画内容多为祈福、祝寿、如意。如今内容变得多样化、民俗化,除了原有的内容还有很多是自然风景、西湖风光、花卉、人物等,人物画主要来源于我国的四大名著及一些传统神话故事。值得关注的是,颐和园长廊因杰出的建筑手法和绚丽的装饰绘画艺术于1990年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三、古典皇家园林中“廊”的装饰绘画的历史演变与特点

(一)装饰绘画的历史演变

颐和园“廊”中的装饰绘画主要经历了三次演变,即清朝光绪时期、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朝光绪时期的装饰绘画主要以清晚期的苏式彩画为主,其中包袱(在古建筑每间的水平构件的中间部位设计的半圆形图案称为包袱,是苏式彩画绘画的重点部位)的长度约占长廊总长度的百分之三十。民国时期,在清朝的基础上对长廊外檐的装饰绘画的局部进行了修整,原先的主体框架构成基本没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针对包袱的装饰图案、纹样、内容进行调整。

(二)装饰绘画现状

1.地仗保存现状

长廊中的装饰绘画地仗外表看来保存较好,没有掉落或起皮的现象,但微小的裂纹大量存在,其中梁架上的装饰绘画地仗有局部的大裂纹。资料显示,现存地仗的灰层和麻层均较为脆弱,背阴的部分保存较好。

2.装饰绘画保存现状

长廊外檐和内檐的包袱式装饰绘画保存较好,其中五分之一保存完好,五分之三出现轻微损坏但不至于影响画面观赏效果,剩下的五分之一损坏比较严重,不能观赏。内檐脊檩上的装饰绘画基本完好无损,而且内檐的梁架结构也基本正常。

3.装饰绘画内容现状

现今“廊”中的装饰绘画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人物、建筑、花鸟及山水。画中的人物多来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古代名著,具体以故事的形式表现。总体来说,各类装饰绘画的分布较为混乱,没有固定的序列言。

四、古典皇家园林中“廊”及其装饰绘画的保护原则

(一)保护的必要性

颐和园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一,位于过去的京城、现今的首都北京,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本身具有皇家园林的魅力,有着前文中介绍的我国历史上最长的“廊”和长廊中丰富精致的装饰绘画,这都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古建筑艺术,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工艺历史,装饰绘画能够让新时代的我们深入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综上所述,对人类文化遗产进行原真性保护、合理性利用十分有必要。

(二)保护的优势及劣势

1.优势

1961年颐和园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园中现存的山水、廊、亭、水榭、桥及古树名木和文物能够基本反映颐和园的发展历史及皇家园林的特点,与其他大型皇家园林相比保存较为完整,政府及国家相关单位的重视也极大地推动了颐和园保护研究工作的发展。

2.劣势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得较晚,在很多方面没有成熟的经验,颐和园中的长廊及其他木构建筑容易受到空气和雨水中酸性物质的腐蚀,长廊中的裝饰绘画同样如此,游客的增多导致长廊的人流量剧增,人们的保护意识淡薄、管理单位把控不到位等原因增加了保护的难度。

(三)保护原则

长廊及其装饰绘画的保护应当遵循“尽量减少干预、避免改变文物原来面貌”的原则。长廊中木质构件的损坏应当尽量采用原先的材料及施工工艺进行补救;梁架上装饰绘画的保护应当按照其依附的木构件进行,如果木构件损坏严重,装饰彩画也会跟着损伤;地仗上的装饰绘画问题不严重,尽量不去干扰它,如果有个别装饰绘画出现严重损坏的情况,应当对原有的内容图案进行描摹,尽可能保留它的历史原貌。

文章以一句古诗词引出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廊”,具体从颐和园中的“廊”及其装饰绘画入手。首先分析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工作的现状,其次分别梳理了长廊及彩画的发展历史和自身的特点,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指导思想,最后针对颐和园长廊及其装饰绘画提出了一定的保护原则。

颐和园中“廊”及其装饰绘画从清朝光绪时期到今天经历了三次大的修复和演变,其中变化较大的是长廊地面的铺装及装饰绘画中包袱的内容。截至目前修复保护工作仍在进行。受到经济、文化和施工工艺、绘画技术方面的限制,长廊很难恢复到最初的样子,但长廊的基本结构和装饰绘画的基本面貌保留了下来。

通过研究与梳理,最终确定了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应遵循“尽量减少干预、避免改变文物原来面貌”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边精一.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3]梁璐.颐和园遗产监测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6.

[4]陈芬芳.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文献分析[D].天津大学,2007.

作者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颐和园保护
颐和园
北京颐和园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颐和园中的『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导游词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