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红色资源的乡村环境规划设计研究

2019-03-23陈华钢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规划设计

摘 要:乡村环境是带有浓厚乡土色彩和地域气息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之总和,红色资源是今天乡村环境规划设计中的热门话题。有形的红色文化元素主要以建筑(一般是标志性的建筑,如革命遗址等)、物品(如文件、武器、用具等)等为载体,无形的红色文化元素一般需要借助复杂构思重现经典的历史场景及过程。文章以广东梅州兴宁市“两镇五村”为例,阐述了乡村环境规划设计中运用红色资源的思路和理论方法。

关键词:红色资源;乡村环境;规划设计;两镇五村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设计艺术学”(粤教研函2012.13号)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广东省质量工程与教研教改项目“环境设计特色专业”(CXQX-ZI201802)研究成果之一;广东白云学院“绿色环境艺术设计研究中心”科研平台项目(2440314)研究成果之一。

一、红色资源在乡村环境规划设计中的价值意义

红色资源是指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所留下的关于革命和奋斗的纪念地、纪念物、重要事件、人物故事,及其所承载的意志感召、精神力量、情感与历史文化内涵,其主要产生时期包括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时期等。红色资源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同时,红色资源本身亦是鲜活的历史,是我们党的精神瑰宝,承载着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流淌着红色基因多数保存在我国的乡村,在地域范围上来看,分布较广,且数量较多,如延安枣园、延安梁家河、延安杨家岭、吉安井冈山、平山西柏坡、成安道东堡乡、临沂沂蒙山区等等。

中国的红色革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红色文化经过在乡村生活、环境、民俗中的长期积累,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价值意义。[1]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框架下,红色资源在乡村环境规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历史意义的不可复制性,拥有红色资源的乡村表现出突出的环境优势。红色资源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地方的一笔财富。如今,红色资源已经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潮,在乡村环境规划设计中,许多设计师们都会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设计着力点,围绕它展开一系列的要素安排。若是在广泛的设计实践中能够以正确的方法策略、技术手段恰当地运用红色资源的价值禀赋,可以促使乡村的红色资源和环境发展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共振关系,红色资源能够很好地使乡村环境提升乡村形象和品牌、助力乡村的经济发展、推动乡村的产业转型、提升乡民的生活品质、增加乡村的亲切感和归属感、支撑乡村的文化振兴……一个好的红色乡村环境建设犹如是在抒写一篇红色文章,红色资源在乡村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充分利用,可以在各个方面形成环境的乘数效应。

二、乡村环境规划中红色资源的设计运用方法

(一)旧址活化设计

革命建筑以及革命事迹、关键事件发生的场所是乡村与生俱来的唯一性红色资源,具有原生性价值意义的旧址活化设计主要有三个路径。首先,应重视对革命建筑遗址进行“修旧如旧”的修缮和翻新,可分为使用性功能和象征性功能两个方向。在对建筑本体的修复过程中,也应注意建筑环境气氛的配合,如保留当时原始的红色标语,展示一些来往信件、会议讲稿、人物手记等革命文物。其次,对重要的遗迹应进行复原设计,尽量还原当年的真实场景,由于遗迹的现场信息相对少而模糊,故应特别注意对文字和解说的设计。如将某战役发生过的重要地段划隔起来,把遗留的弹壳、已报废的手榴弹、子弹打穿的石头、其他残留物全部展览出来,恢复当时战役现场的原貌,再配以录音解说和沉重的音乐。再次,若有充分的可用资料,也可对不存在的旧建筑和旧址进行仿制。例如,南湖红船(图1)上产生了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它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意义,原船已绝迹,现在漂浮在湖上的是一条仿制的“南湖革命纪念船”,这条红船现今已是当地的一个赋有特色的红色标志。

(二)重要节点设计

乡村中的红色文化节点设计有对象观察与具身进入两种模式:一种是纯文化宣传性质的,一种是文化体验性质的。可以在乡村规划中就村出入口、纪念碑、纪念亭、纪念柱、展览馆、小广场、路边驿站、文化长廊、书报亭、旅馆、餐厅等要素,进行红色化设计。例如,在红色主题的住宿场所,可以在房间里放置简易床、军用被、弹药箱、绿色军用水杯、煤油灯、战时通讯设备、作战地图、革命老照片等。某些著名战役、重要会议、红色事件的发生地则更是应重点考虑建造一个或一组带有红色气息的标志性或纪念性建筑。红色文化节点的形式设计要充分挖掘当地红色资源,提取具有红色意义的元素、形式、标志、故事,色彩上则可运用红、黄这类代表红色文化的颜色作为主色调,还可借用红色意味的名称为乡村红色节点命名。例如,井冈山综合利用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堂、雕塑园等表现山村的革命文化,其中主碑建于1997年,基座部分采用“将军红”大理石砌成,高9.7米,寓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70周年(图2)。

(三)环境细节设计

路标、指示牌、景观小品、休憩亭、凳椅、信息栏、墙画、横幅标语等属于整个乡村环境里的细节要素,通过装饰设计向它们注入红色的符号、标语和色彩元素,不仅符合红色文化主题,而且容易使这些功能性或小体量的物体引起人们的注意。环境细节的设计可以是独立性的,也可以是附加性的,它的载体种类非常多,操作手法也较为丰富,艺术形式不拘泥于庄重严肃的主题,适合加入一些生动活泼的元素(图3)。例如,井冈山乡村的路标以红色为主,里面加入了党徽,它既是标志,也是指示,路标整体效果让人联想到“红、专”,且具有一定的现代感。又如,杨家岭用文化展示界面作为记载革命历史、激发红色情怀、传播党的文化的载体,用现代性手法记录种种在当地发生过的战争以及有贡献的军官、伟人。再如,许多乡村会在广场等公共场所的显眼位置树立当地红色人物的个人雕像,同时也会在广场边设置小门店、小推车或小摊,以售卖与革命历史文化或与红色知青文化有关的纪念品、手信、旧硬币、旧邮票、旧相片等等。

1.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策略

生态环境规划设计是五个村整体环境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其指向应在于为村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生产环境,为乡村的旅游产业和农业产业提供支持(图13)。麻岭河一河两岸轴线带是五个村共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和亮点区域,设计应以河边坡为焦点,采用生物防护优先、工程防护与生物防护相结合的方案,利用本地植物和其他有价值的乔、灌、草植物,营造生态平衡的湿地植物群落系统,将一河两岸打造成一个河景、水、绿、堤完美融合的可供人休闲娱乐的景观栈道。各村的水产、农林果蔬业所覆盖和辐射的生活生产区域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主体对象,设计的首要点是控制包括农村生活源、农业面源、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等在内的环境污染源,其次是要在研究本地动植物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兼顾改良土壤、净化空气、改善水质的目的,对种植和养殖配置进行合理的区域规划。此外,还应注重将军府、磐安围、玖崇湖、叶南渔村、向阳生态农业园等主要景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以促使这些景点更好地起到宣扬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和拉动旅游经济的作用。

2.文化环境规划设计策略

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当地盛行的乞巧民俗文化①,是五个村的三个文化主题,乡村环境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挖掘、利用、展现这些浸润在乡村环境里的客家文化、多点共振的红色文化和以时间节点辐射开来的乞巧文化,促进文化展示与旅游产业、人才培育,甚至组织振兴形成互动局面。例如,磐安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围龙屋形式极具客家建筑特色,是围龙屋文化、客家民俗文化、田园耕读文化的代表,又是红色革命历史的发生地,可以在建筑内或周围建少许的讲堂、展览建筑、表演空间、纪念品店,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磐安围的建筑特点以及它背后的丰富历史故事。再如,通过盐担古驿道,将各处红色遗迹串珠成链,再沿路建设综合服务功能的红色驿站,使盐担古驿道成为红色文化宣扬和红色旅游的一个重要载体,这种特殊体验形式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图14)。又如,可结合当地七夕民俗文化,依托一河两岸自然景观,在上长岭村建设七夕民俗文化广场,广场内可再建对歌厅、牛郎织女雕塑、情人桥、景观河道、爱情草坪、结缘石等爱情主题空间和运动场。

3.产业环境规划设计策略

五个村可发展的优势产业是旅游产业、农业产业和相关的部分教育产业,环境规划在区域上应分为麻岭河生态景观区、休闲农业水果种植区、康体休闲养生区、优质丝苗米种植区、水产养殖休闲渔业区、工业旅游区和骑行旅游区,以麻岭河生态景观区为“景观带”连接各个区域(图15)。每个区域既要有相对明显的环境功能特征,也要依据产业资源在环境设计中进行功能叠合。在旅游产业方面,宜打造多片“红色文化、围屋小镇”的特色乡村旅游区,重点规划红色景点、客家文化景点、休闲娱乐景点的环境建设,以及线路线沿的服务设施设计。在农业产业方面,要在分析本地区自然条件优势和农产品性质的基础上,规划好水果种植基地、水产养殖基地、优质丝苗米种植基地。在两个产业的融合方面,可兴建渔村农家乐、休闲度假村、生态采摘果园、田园农耕体验园等田园综合体,打造体验式观光农业。产业环境规划设计要能够促进核心产业的共同发展,并带动人才培养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放大产业集群效应,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发展态势。

4.育人环境规划设计策略

教育不应仅仅发生在课堂,更应该是随时随地的,乡村环境的规划必须考虑到素质拓展教育和文化传承教育的问题,五个村育人环境的规划设计应主要围绕六个点铺开(图16)。第一,慈恩庐(将军府)景区造型典雅,现代形式中透露着古典的美,可将之规划为一个集红色教育和绘画艺术传承为一体的实践教育基地。第二,磐安围具有红色历史和文化意义,并且能够突出客家传统和围龙屋风情,可以在宣扬文化的同时,顺应当代流行风尚,借势在建筑内外规划一组风景优美的摄影创作基地。第三,玖崇湖小镇的建筑形式具有传统之美,文化内涵丰富多样,结构特征保存完整,非常适合建成建筑工匠培训基地。第四,叶南渔村是目前梅州市唯一获评五星级的农家乐,可借助山庄最大的特点——山野田园的原生态,依托市级发展项目“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将叶南渔村规划成客家菜厨师培训基地。第五,向阳生态农业园拥有大面积的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珍贵园林和园艺植物,园内生机勃勃,一片自然景象,可结合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规划,将之建成园林科普基地。第六,国脚郭亿军故居在当地和附近地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周边的足球运动场地功能完善,可以借助球星光环效应和现有足球场地资源优势,建设一个足球人才培训基地。

5.组织环境规划设计策略

五个村的环境建设和发展需要组织的力量作为保障,从这个维度出发,针对村委会、党组织、妇联组织、民兵组织和组织宣传活动的环境规划设计,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实帮助五个村的党组织及其他组织团体在为片区发展进行的力量组织、工作组织、活动组织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壮大和素质提升(图17)。在确保经济适用的前提下,对各个组织团体的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楼前广场、庭院花园等进行合理规划,优化工作环境,重视配套设施的设计,促使各个组织的工作人员认真办公,提高工作、活动、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每个村可建设一个能定期开展组织学习、交流、活动的場所,并为村民设置反馈栏、意见栏,利用这个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阵地,提升广大村民的组织意识,使村民们紧紧围绕在党组织周围,理解和支持村委的工作。此外,在建筑、广场、路边等易见处,应设置赋有正能量的组织标语,并定时更新内容,做到组织宣传与时事相结合,充分展示组织精神,让广大村民了解国家对乡村振兴的决心,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激发村民们跟着党、跟着组织苦干、实干的优良传统品质。

五、结语

在当代中国的乡村环境规划设计中,对有形的与无形的红色资源的挖掘,基本仍停留在形式单调、相互模仿的简单化处理阶段,中国的红色资源尚有待进一步设计开发,作为当代设计工作者必须肩负起保护红色资源和传承红色文化历史赋予的责任。兴宁市“两镇五村”可谓是红色乡村,其历史悠久,发展历程错综复杂,文化资源丰富并较有特色,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对该片区的环境规划设计可作为乡村红色资源利用的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在乡村环境规划设计中应采用“一体化设计”的方法来应对复杂多样的设计要素,在乡村“塑形”中尽量多添红色元素,将乡村环境建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问题梳理和归纳,使各要素之间产生良性的相互关联,寻求多维度、灵活性的设计解决路径,力求改善乡村人居、生产、自然和文化等一系列的环境品质,营造一种有地域性文化特色的、体现“三色文化”(红色文化、古色文化、绿色文化)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环境。

注释:

①“两镇五村”的七夕节民俗文化内容包括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吃巧果、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魁星、拜织女、为牛庆生。

参考文献:

[1]林峰.乡村发展:做好红色旅游文章[N].中国文化报,2019-05-18(7).

[2]马爱婷,王爱云.关于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思考:以广东红色乡村为例[J].党史博采(下),2019(8):26.

作者简介:

陈华钢,教授,现为广东白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绿色环境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环境设计专业负责人、广东省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韩国庆熙大学特聘教授、澳大利亚艾迪斯科文大学荣誉教授、广东省建筑装饰设计协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规划设计
刘璐规划设计作品
规划设计作品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规划设计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