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改造路径研究

2019-03-23鲁勋洲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废弃地产业园工业

鲁勋洲

在世界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中国产业处于转型发展期,经济增长方式应及时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企业分布于全国各地,在不同时期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它们又与地域环境相结合形成了城市文化特征。在资源重新配置中产生了工业废弃地,工业废弃地则造成了资源闲置浪费,并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建设。工业废弃地主要是指曾经用于工业生产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用途,而现在己经废置不用或己经改为其他用途的场地。主要包括工业采掘场地、工业制造场地、交通运输设施、工业或者商用仓储设施以及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场地及设施。[1]工业废弃地的改造虽有政府主导规划,但各个部门急于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着重考虑的是功能性的建设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政。很多工业废弃地通常受制于城市房地产商业模式发展的建设需要,为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废旧厂房建筑被拆除掉,从城市文化记忆的保护层面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因此,深刻理解工业废弃地改造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总结和借鉴前人的经验,更好地将工业废弃地改造和更新纳入研究视野实有必要。

1 地域历史文化与工业废弃地的关联性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文化现象,其作为一种文化区域分布与历史上的自然行政区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态环境、风俗习惯、传统表达等方面,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成为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通常工业城市都具有自身的历史文化,产业类型体量庞大,分类明细繁多,大致分为矿石类、油气类、金属类和加工工厂类,在产业升级转型和工业生产衰止后,出现了不同种类的工业废弃地。这些工业废弃地的人员构成,一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另外相当部分职工来自当地,形成地域文化与工业文明相结合的特点。这些工业废弃地原初选址大部分在城市的郊区,或离城市核心区有一定的距离。工业废弃地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交通道路、当地物产和气候特点成为地域环境文化地理的一部分。为了工业废弃地职工家庭工作生活的方便,这一区域内形成了社会功能完备的大型聚居区,在生活聚居区内建造职工住宅社区、学校、邮局、车站、商场超市等。工业区建造了不同用途的建筑厂房,安装不同类型的机器设备,修建铁路桥梁等。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网遍布各个单元,使工业废弃地肌理特色得到有效延伸,地域地形结构与工业废弃地的有效连接,孕育了地域文化与工业文明相互融合叠生的现象。社区职工在民俗节日活动中既是自觉参与者又是重要扮演者,如在端午节、重阳节、赛龙舟、舞狮子等庆祝方式上,传统地域元素中融入科技和时尚,元宵节在灯笼的制作上增加灯光科技效果,在风筝上增加声音和色彩的新元素,以工业文明为媒介在地域中进行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环境生态的文化表达。

2 公共艺术与工业废弃地耦合共生效应。

目前,工业废弃地景观规划设计以恢复水土,植树种草为主,我们需要通过引入公共艺术设计的手段,突破这种单一的、静态的景观规划的局面。实际上,公共艺术与城市建设、城市美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作用与地位日渐凸显,必将在工业废弃地可持续性的规范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可统筹工业废弃地与该地域城市总体文化建设,为城市整体设计和民众群体提供服务。公共艺术具有传承文脉、打造地域与城市文化特征,改善城市生存环境、提升工业废弃地保护与再利用的多元属性。公共艺术设计与建筑、景观、交通、社区的总体规划分工布局,对公共艺术创意项目进行维护和资金管理。无论是项目初期的主题确立,还是到项目过程中的民众参与把控,乃至项目建成后的维护、保养、修缮各个环节,都要进行细致长效的管理。公共艺术契入城市工业废弃地改造,还要关注到这个废弃地的社区民众面临的问题和需求。现代公共艺术形式变得更加多样,通过保留重构和历史风貌的艺术化再利用,艺术家创作具有人文含量和审美品质的作品,民众从这些公共艺术作品中获得参与性和归属感,领略和受益于艺术文化带来的审美与教育,对传统与现代的艺术,乃至于科学技术方面生成新的体验。促使创意艺术设计产业集聚,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发展,建设改造一个与城市功能配套相匹配的废弃地新的区域,契合了当前信息化、交互性和虚拟化的产业更新走向。引入商业展演、文创市集、旅游地标、文化汇演、生活休闲和各式经济爆发点,建立链式生态,有机融入城市生活,真正的使工业废弃地保护利用成果具备在地性和文化生长性。

3 城市记忆与废弃地的工业文明

城市文脉可以说是抽象的,蕴含在民众集体记忆、保持在民众的公共情感里;又可以是具象的,表现在历史建筑、公共艺术中。民众,尤其是常驻民众,是城市文化的携带者、拥有者、参与者、塑造者,是城市文脉的活态传承者。[2]工业废弃地是城市发展的缩影,同时增加城市历史的厚重感和城市活力。废弃地工业生产衰止后,可将工业废弃地上有价值建筑和设备设施申报文物保护。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综合的、前瞻性的废弃地解决手段,通过艺术审美和视觉文化表现废弃地场域空间环境,反映本地域采掘、冶炼、加工、制造等工业发展历史,彰显了传统大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地域归属感,也显示出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急迫性。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慎重、严格、精心地保护与利用工业遗存的实物,如工业设施、地标痕迹、历史建筑物等,珍惜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公共空间与文化生态环境所涵盖的多方面内容有机整合。提炼工业元素,设计工业文化主题的艺术景观,注重景观与空间、景观个体之间的联系与呼应。根据不同地域城市的自身特点运用观念艺术、大地艺术、后现代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极简艺术风格,使每一种艺术流派都能为工业废弃地的设计起到合理积极作用,并且结合周边空间功能与民众需求,以期达到人与环境的深层沟通。对待保留下来的记忆必须尊重它的典型性与真实性,如历史事件、工作场景、道路交通等,这些场域性记忆正是帮助我们了解工业文明的关键,具有明显集体记忆精神要素和情感联系。

4 创意产业园与工业废弃地的转型发展

工业遗存和老旧厂房独天得厚的建筑造型是创意产业园区的最佳载体,因此很多工业废弃地被改造为创意产业园。由于工业废弃地上的工业建筑厂房的改造成本较低,基础设施较完备,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在我国,与创意产业相关的概念称为文化产业或文化服务业,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依赖于个人的知识、智力、创造力、技能和才华来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3]随着创意产业园建设热潮的日趋高涨,创意产业园建设同质化现象也愈加严重。大部分产业园的布局遵循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等产业的发展,缺乏个性,因此创意产业园生产经营对北京、上海、杭州的创意园不能盲目模仿,必须走差异化的道路争取早日摆脱困局。工业废弃地与地域、城市纵横交织产生独有的个性与身份,应当深挖地域文化背景下工业文明形成的脉络,探索创意园的发展如何将文化、科技、商业融为一体。创意产业园发挥文化支撑和保障的重要作用,融入了工业废弃地文化催生出更多的科技产品项目与服务新业态。科技创新又能提高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传播力,改变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工业废弃地建设中,重视创意产业园的商业休闲、文化景观、公共交通等设施要素的复合布局,延续具有地域特色的宜居空间组织模式,引进大众旅游的深度和广度活动项目,进而“创造和再造出地方感,历史、文化和所有权”,打造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品牌化的结果,是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凝聚。[4]文化品牌带动消费导向,重视创意产业园的产业示范效应,使废弃地付出较低的代价获得较好的使用,同时顺应时代特征。

当下面临着经济与城市转型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工业废弃地面临不断的利用、改造、更新的冲击,另一方面,对工业废弃地的保护和发展带来挑战。工业废弃地以文化艺术为平台,将地域文化、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有效联系起来,以可见的方式,对工业废弃地进行保护与利用。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废弃地的改造与发展应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润物细无声”的改造方式真正的契入地域文化生活中,与当地的城市发展共融共生,不突兀,不做作,不浪费,和谐共存。

猜你喜欢

废弃地产业园工业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金属矿山废弃地分析及植物修复技术研究
工业人
景观都市主义理念下的工业废弃地景观再生研究
矿山废弃地分析及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十省 (区)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