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下展现儿童“成人化”现象的研究

2019-03-22赵阳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成人化孩童儿童

赵阳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一、研究背景

随着微信、抖音、快手等自媒体的广泛使用,标志着当代社会已经正式步入了自媒体时代。其实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早就预言过“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个人越来越成为媒体的主宰,而非被媒介利用”。自媒体这一概念由丹•吉尔默在2001年首次正式提出,他认为“以博客为趋势的个人媒体或者叫做自媒体。”而后各路学者都对自媒体这一概念展开了的火热的研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调查显示,截止到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的规模达到了8.02亿,由于无线网络升级以及智能手机、电脑等媒介工具不断的更新进步,自媒体以其便捷、传播自主性强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儿童“成人化”指的是儿童在思维、心理、语言及 行为等方面超越了其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表现出的近似成年人的倾向和特征。在自媒体时代,利用网络的力量将儿童“成人化”现象进行放大和快速传播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二、儿童“成人化”的表现

在众多自媒体APP上将儿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借由儿童的面貌与“成人化”的反差吸引粉丝、获得流量、满足自身的某种情感需求其实无形中就是在剥夺儿童的童年,让童年与成年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对儿童的成长本身是一种畸形的作用力。

儿童“成人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儿童外形的“成人化”。大人让孩子穿上大人的衣服形成不合身的“景观”,主要表现在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儿童穿上大人的服饰让“不合身”成为视频的亮点。还有其家长为儿童化妆,让其在容颜上“成人化”。其二是儿童语言的“成人化”,将儿童说流行语或者模仿大人说话的时刻记录下来,分享在自媒体平台上。最后一点是儿童行为的“成人化”,儿童做出了成年人会做的行为,但是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大多是由于儿童的行为被大人们自觉的进行“成人化”解读。

三、儿童“成人化”的原因探究

(一)儿童善于模仿导致儿童有样学样

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对模仿有着这样的定义:“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那么儿童的模仿就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儿童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儿童的模仿以无意识的模仿为主,儿童的动机一般是没有意识到的,也没有按照重要性构成系统。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

(二)社会媒体环境鼓励儿童“成人化”

社会的发展是如此的迅速,媒体大环境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儿童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里,潜移默化或者被动的也走向了娱乐化的生活。当今社会传媒十分发达,一些选秀活动如火如荼的举办,儿童的成人化表演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也受到了家长的追捧。那种舞台的焦点可以感染到其他儿童,成为一种时尚的狂潮。

四、规避展现儿童“儿童化”的策略

(一)学做合格的父母,呵护儿童的童年

儿童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对于新鲜有趣的事物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和模仿冲动,由于儿童接触世界范围和个人经验的局限,儿童依赖于对熟识的人、事进行模仿,特别是他们的父母。作为父母一定要认识到网络媒体对孩童身心健康的影响,警惕社会媒体流行趋势对孩童的负面作用。首先家长应该有意识的避免儿童过早的接触移动设备,不仅是对孩童的身体有所危害,更重要的是避免孩童过早的接触手机中的信息,因为儿童很有可能对其进行模仿。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教学上的引导

儿童上学后,与家庭的关系就开始减弱,与学校特别是老师的关系开始加强,特别是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早教,很早的就把孩子送到了学校接受学习知识。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来自于老师,他们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认识自己的行为对错好坏,从而形成自我的评价。而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信息反馈的期待。在家庭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来自于家长,在学校孩子主要的模仿对象就来自于老师和其他同学。因此,作为老师应该对整个班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规范自媒体平台,加强立法规范

自媒体时代各大APP应该更加规范自己的职业道德,不能为了抢占用户资源而消费儿童的“成人化”现象。在媒体平台的审核机制里应该“过滤”到那些利用儿童“成人化”就行消费的视频,在后台的审核机制里对过分解读儿童行为的视频进行屏蔽,发挥好媒体平台的把关作用,营造健康的传播环境。我国在对儿童的保护上法律不是十分的健全,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来规范媒体平台的行为,但是对于社交媒体等平台上儿童的保护还是空白。

猜你喜欢

成人化孩童儿童
Do Softly Pray
孩童之道
嗯,这是那孩童般永不落空的惊喜
最美孩童时
幼儿舞蹈成人化教育之弊端及对策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少儿出版物过度成人化现象分析
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