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获得感”语境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提升研究

2019-03-22焦得刚

池州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获得感形势思政

焦得刚,冯 娟

(铜陵学院a.数学与计算机学院;b.机械工程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获得感”本指获得某种利益之后产生的满足感。“获得感”一词的提出背景源于习近平主席2015年2月在中央深改组第十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1],此后“获得感”的使用频次逐渐增多,使用范围也趋于稳定,多用来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带来的幸福感。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获得感主要来自于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获得相应知识、技能,从而在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等方面带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这种感受主要是精神层面上正面、积极、肯定的评价,不是物质层面的实物。教育部2017年就明确提出要打一场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攻坚战,以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2018年4月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针对性、时效性和引导性都更强的一门思政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着特殊使命,具有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高校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突出问题,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教学实效,减损了学生对课程的获得感,因此,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对于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以及大学生的获得感意义重大。

1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获得感的时代视角

习近平今年3月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渠道。高质量地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升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获得感,对于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世界大势,客观、理性看待社会发展,深刻体认党和国家取得的开创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以及面临的时代性课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从而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新时期提升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获得感既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内在价值要求和改革创新的动力,也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尺度,彰显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魅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获得感现状及原因解析

2.1 国内外错误政治思潮的销蚀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与西方国家各个层面的交流与碰撞不可避免,其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是激烈。一直试图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因此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极力对我国青年学生进行思想腐蚀和价值渗透。凭借过去几百年累积起来的优势,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青年学生还是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迷惑性的,当前大学生对“洋节”的追崇和对祖国传统节日的淡漠便是长期受西方文化思想渗透影响的结果。除了这些西方思潮之外,国内近年来也滋生出一些极具腐蚀性的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论等便是它们之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否定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鼓吹“宪政民主”,有的甚至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行诋毁党的政策和党的领导之实。上述中外各类政治思潮,借助五花八门的自媒体平台,被大学生获取接收,大大销蚀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功能,对学生获得感造成很大影响。

2.2 自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

自媒体时代,大学校园里几乎没有不用自媒体的学生。00后学生大都能够熟练运用微信、微博、抖音、空间等各种自媒体工具,并通过这些途径快速、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信息来源的便捷化和多元化在给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带来强烈冲击:第一,与自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时代知识和信息来源较为滞后和单一,大都来源于数量有限的平面媒体和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很容易受到学生的推崇。而自媒体时代,学生可以轻易获取各类国际国内信息,好多形势与政策课要讲授的内容,他们都已提前了解,致使对课程内容失去了新鲜感。那种建立在教学双方知识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传统教学模式被彻底颠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话语权大大弱化,教师个人及所讲授知识的权威均受到挑战。第二,在自媒体时代多元繁杂的信息当中,不乏负面、失真的信息,也充斥着各类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现状不满的偏激言论,这些都极易给青年学生带来负面情绪和不良影响,致使教师在进行主流思想宣讲时遭受学生的质疑和抵触,甚至认为是在被“洗脑”。第三,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和信息获取渠道便捷化、多元化,网络、影视、评论等都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认知的载体,这些载体上面提供的信息源源不断而且相互之间关联度不高,导致信息认知碎片化。信息认知碎片化的直接后果便是思维跟着没有尽头的信息走,大学生很难形成自己明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信息认知碎片化带来的大量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大学生思想困惑问题,到不到有效疏导,完全依靠形势与政策课予以根本解决很难,势必大大影响学生的获得感。

2.3 形势与政策课的现实局限

影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获得感的具体原因除了外在环境以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无关系。形势与政策课是针对性、时效性和引导性都很强的一门思政课程,而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大都存在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或没能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做出及时回应。这说明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很好关照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要直面面对,进行深度解析,实现思想引领,这就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认知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实中并不是每名教师都能做到。除了教学内容,大部分长期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教师在语言表达上缺乏创新,不熟悉大学生语言习惯和语体风格,表达方式和教学模式老旧,致使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客观上弱化了获得感。最后,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之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一项需要教师倾心、倾情、倾力投入的工作,而当前很多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老师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自身获得感不强,势必对大学生的获得感产生影响。

3 “获得感”语境下提升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的举措

3.1 教学主导:加强主流思想的价值引领

提升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获得感首先就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的引领作用,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讲好主旋律,要敢于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武器批驳一切国内外错误思想和错误言论,为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引领护航。其次,教学还需立足现实。“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2],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要改变学生对课程枯燥乏味、抽象难懂、脱离生活、空洞无用的刻板印象,用青春的方式讲接地气的话语,更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得到他们认同,从而激发和提升他们对课程的获得感。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倾听大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让学生个人思想与主流思想产生共振,避免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教育成为空洞的说教和僵化的灌输。只有当大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主流思想的内在价值与他们切身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才会主动地认可和接受主流思想,进而实现由字面认知转向理念认同,增强获得感。

3.2 强化师资:打造优秀师资队伍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的思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配备一支以高素质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高校可以利用本校现有教师资源并从中择优遴选出专职骨干教师,同时也可以挖掘优质社会教育资源,比如从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工匠大师、改革先锋、文化名家、非遗传承人等人才队伍当中聘请专业人士和先进模范参与形式与政策课教学,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相互补充,确保组建起一支水平较高且相对稳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3]。

3.3 优化供给:提供优质“精神产品”

获得感的核心要义在于对于获取的东西有“感”,从而产生获得感,获取了某种东西没有受到触动是“无感”。形势与政策课要提供大量优质精神产品,充分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并使之有感。要实现形式与政策课教学目的,提升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获得感,教学供给就应该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来说就是做到“五个结合”:第一,基础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重点讲授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实践等内容。基础理论是形势与政策课的基石,有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基本理论,还需要辅以校外或者课外实践作为补充[4]。比如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一带一路”倡议,国内有高校就将课堂搬进图书馆,通过建立“行走课堂”的形式,以馆藏展品为载体,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一带一路”倡议[5]。还有一些高校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时,把教室搬进工厂、社区、现代化企业、新农村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在亲身体验中学思践悟,增才长干。第二,个人理想与远大目标相结合,把个体自我价值实现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讲好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休戚与共的关系,让广大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唯有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才能谱写个人人生出彩的壮丽诗篇。第三,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相结合,做到两者之间的有机统一。第四,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相结合。随着国内外形势和热点问题的不断变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也不能一成不变,如在教育教学内容中,可以根据形势的发展补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多边外交和主场外交”等。第五,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青年学生对社会生活中广受关注的热点、焦点话题往往抱有极高的热情和兴趣,形势与政策课应紧扣学生关注这些话题、事件等来确定教学重点,这样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值得一提的是以学生获得感为导向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的角色地位,供给刺激需求,需求倒逼供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应形势变化不断调整供给,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学生获得感提升良性互动。

3.4 课程联动:创新全方位育人平台

搞好思政工作,首先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相向而行,发挥协同作用[6]。“课程思政”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建了崭新平台,应当充分发挥这个平台的全方位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获得感。首先应寻找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各类专业课的内在关联点,挖掘各类专业课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次,各类专业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最后,各专业老师应当把专业情感、职业态度、师德师风等德育元素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对学生的思想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平台的打造,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单兵作战的困境,有力推动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提升了大学生的获得感。

4 结语

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是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这一过程任重而道远。只要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以提升大学生“获得感”为导向,就会大大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与吸引力,提升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水平。高校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以提升学生获得感为宗旨,切实加强教学过程规范化建设,健全教学管理保障机制,组织教师加强教学研究,及时关注形势与政策变化,切实保障“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努力把这门课程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受益终身、获得感满满的“金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示范课。

猜你喜欢

获得感形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