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地上的守护者
——赛珍珠《大地》中的农民形象分析

2019-03-22张露洋王宗峰

池州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王龙老秦赛珍珠

张露洋,周 娟,王宗峰

(1.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北京外国语大学 文学院,北京10000)

赛珍珠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她的生活经历独特,在中国度过了近四十年,正是因为在这种跨文化的双语环境中成长,使她的思想与其他外国作家有很大不同,她对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农民阶层有着深厚的情感,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热爱更是给她留下了不可泯灭的印象。通过平日的沟通交流,她对中国农民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她的代表作《大地》中,紧紧抓住“土地”这一元素,以此为切入点,描述王龙一家和地主黄家对待土地的态度以及他们的盛衰,在作品中,赛珍珠将中国农民对土地宗教般的虔诚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他们的恋土情结内化为对于故乡的热爱,以小见大,体现出中国人民虔诚、勤恳、务实的品质,向国外读者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东方国度,这对于中西方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赛珍珠因此也被称为“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人桥”[1]。

1 《大地》中的农民主题与建构意义

1.1 《大地》中的农民主题

一方面,由于赛珍珠长期生活在中国,对中国的一切都有所了解,在《大地》中,她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农民阶层的生活状态,将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国形象传播到世界各国,她看到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看到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书写了一篇展现农民主题的史诗。但是另一方面,《大地》并不只是描写中国农民的恋土情结,它还给我们展示了一位朴素勤恳的农民拥有大量财富时,他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这是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没有注意到的现象。在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也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农民形象,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描写的,一是写中国农民阶层的劣根性,如愚昧、落后、麻木等,二是写农民阶层在思想方面的进步性,如反抗战斗精神等。赛珍珠笔下的主人公,作为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下层农民,王龙靠着脚下的一方土地致富,成为了大地主,当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后,王龙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开始寻求乐趣,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表,穿上新长衫新鞋,在头上抹上外国头油,每天洗澡刷牙,过上了地主的生活,并娶了小妾,花巨资新建房屋,把发妻冷落在一旁,开始寻欢作乐,这时的王龙似乎丢掉了自己的农民身份,成为了村里的大地主,拥有无尽的财富,但是这一切享乐或许只是过眼云烟,等到夏天结束,洪水退尽之后,“一个比爱情更深沉的声音在他心中为土地发出了呼唤……他脱去长衫,脱去丝绒鞋和白色的长筒袜,将裤管挽到膝盖,热切而有力地走了出去,他大声喊道:‘锄头在哪里?犁呐?麦种在哪里?喂,老秦,我的朋友——来呀——把人都叫来。我要到地里去’”[2]126。可以看出,即使可以过放荡的生活,终究还是要回归土地,只有在土地上耕耘收获才能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寄托,破碎的心灵才能得以完满。《大地》这部作品集中了赛珍珠的智慧,它站在了人类共性的高度,接受文化的多样性,认可世界前进的方向是包容文化的多元性,并且立足于文化平等的角度相互认同、相互理解、兼容并包,在沟通与对话中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1.2 《大地》对于农民形象建构的典型意义

在赛珍珠的《大地》中,作者凭着自己对中国的了解以及与中国人民的接触,在作品中塑造了几位典型的农民形象,如王龙、阿兰,在比较文学形象学中,这被称为“他者”,是指异域作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比如中国作家笔下的西方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等,这些形象通常带有作者本人的主观情感,并糅合了作者独特的看法,《大地》中的农民形象也是如此,赛珍珠对中国农村生活的描写非常细致,真实地描绘出中国农民的形象,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农民阶层的同情与赞美,“中国农民在赛珍珠眼里,其实还是有着很高生存智慧的人物”[3],一本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文字温和、干净,饱含中国大地的气息,具有地道的中国味道,有史的肃穆,也有诗的生动,将中国农民形象推向世界的视野之中,这部作品,跨越了中西文化之间的鸿沟,改变了外国读者对中国不良的印象。所以说这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就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一个缩影,承担着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任务。

2 《大地》中的典型农民形象分析

2.1 王龙父亲——老一辈的庄稼人

在小说开篇,王龙父亲就出现在读者面前,年轻时的过度劳累,给他的身体带来了病痛,每天早晨都要喝热水来止咳,他保留着老一辈勤俭的习惯,儿子给他的水里添几片茶叶都要唠叨几句,洗澡用的水多了也要说几句,不过这依然是一位和蔼的老人,与自己的儿媳妇相处融洽,疼爱自己的孙子,静静地度过自己的晚年,时常在门口安详地晒着太阳,时常挂念着自己的庄稼,对其他的事情他也不用操心,他只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够一直和和满满,所以当他发现自己的儿子另娶了小妾,他十分恼火,他认为作为一个庄稼人,就应该老老实实,只能娶一个妻子,他觉得像荷花那样的妓女是没有资格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在他的身上还保留着传统中国农民的小农思想,是典型的老一辈的庄稼人。

2.2 老秦——勤恳的土地人

老秦在书中出现的次数不太多,但给人留下的印象相当深刻。第一次是在出现灾荒的时候,村民都以为王龙家中还有余粮,然后一起去哄抢时,文中这样写道:“有一个人迟延了一下,就是姓秦的那人。他身材瘦小,沉默寡言,胆子很小;光景好的时候他的脸有点像猴,现在双颊深陷,满面愁容”[2]45,这是首次写到他的神态;第二次是在王龙一家准备到南方谋生,老秦把自己仅剩的一点赤豆给了王龙,可以看出老秦的善良与淳朴;第三次是王龙从南方回来后购买了大量土地,需要帮手时,他想到了老秦,老秦为人非常诚实可靠,“他很愿意干活,慢条斯理的从早干到晚,他总是那么又瘦又小,那么严肃认真”[2]95,老秦的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王龙家度过的,他时刻谨记自己劳工的身份,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给王龙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最后一次出现是在迟暮之时,他死在了大地上,老秦死了之后,王龙哭得很痛苦,花钱给了他打了一口好棺材,亲自带着家人为他戴孝,并把他葬在了自己家的墓地上。老秦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是王龙家业的见证者,是与王龙一起守护大地的坚守者,是王龙积累家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手。

2.3 王龙叔父——投机取巧的庄稼汉

王龙叔父可以说是本部小说为数不多的负面人物,是典型的投机取巧的农人形象。作为农户,应该以耕作为主,但是他却整天懒散,不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收获,只想着不劳而获,当别人家中已经丰衣足食时,他们家的生活还是处于拮据的状态,房屋破旧但不想着去修理,田地因长期不耕种、不去打理而变得没有营养,难以种出维持生活的食物,就连女儿长大了要出嫁,他也拿不出一点彩礼,还指望着王龙为他操办一切,硬是让王龙拿出了自己好不容易积攒的几块银钱。除此之外,他还总是祸害自己的侄子,灾荒年代,他带着村民来抢夺王龙家的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恐慌与损失。后来,王龙靠自己的双手致富后,叔父仗着自己是长辈,在王龙家混吃混喝,当王龙想反抗时,他搬出自己的土匪身份恐吓他,完全不像是家族中的家长,他也从来没有想过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自己的境况,随遇而安,浑浑噩噩的过完一辈子。这个形象也是当时一部分农民的真实写照,令人厌恶但又不得不承认身边的确会出现这样的人物。

2.4 王龙——大地的开垦者

王龙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也是赛珍珠展现中国农民魅力的代言人。他的行为贯通故事的全过程,在他的身上承载着中国的孝道,他孝顺,任劳任怨,精心伺候着自己的老父亲,每天都要早起为父亲烧开水煮饭,坚持了六年之久,并愿意听父亲的话,他的父亲为他找了一个富人家的丫鬟做妻子,他也欣然接受,以传宗接代为重,就这样一直顺着父亲的意,让父亲的晚年度过得很安然。在中国,孝顺是子女必须具备的品质,赛珍珠也抓住了这一点,突出了中国农民阶层的忠孝主义,建立了故事重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孝道文化的基础;其次,王龙勤俭节约,即使在自己大婚之日,也不会乱花钱,后来阿兰来到他家后,两人一起勤勤恳恳,精打细算,积攒了一笔财富,才使王家有了后来的兴旺;王龙也很善良,不管是对待家人还是乡亲,老秦在他陷入绝境的时候帮助了他,他富裕之后,没有忘记当年几把豆子的恩德,用自己的好牛给他耕地,看他一人孤苦伶仃,让他住进自己家中,老秦去世后,王龙为他打了一口和他父亲一样的棺木,王龙已经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了,可以看出王龙的知恩图。当他看到瘦弱可怜的梨花不愿意嫁给自己的堂弟而声嘶力竭的哭泣时,王龙不忍心看到这些,他救下了她,并把她带到自己身边;除此以外,王龙特别看重自己的土地,对土地怀有一片赤诚之心,他每天早出晚归,在自己的土地上吃苦耐劳、辛勤劳作,并用获得的财富购置更多的土地,只有将金钱变成实在的土地才能让他安心,在江苏讨生活时他幻想到“要是我有那些金银财宝,我要用来买地,买上好的土地,让土地出产更多的东西”[2]73。凭借这种想法,王龙买了大量土地,拥有这一方土地,王龙收获了金钱、收获了地位,成为富甲一方的人物,人在土地在,这是王龙一直秉承的理念,即使在灾荒年代他也不肯卖掉自己的土地,皇天不负有心人,就是因为他对土地的守护,坚韧不拔的走过千辛万苦,才使他后来成为了家产殷实的地主。

当然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除了具有淳朴农民具有的美好品德之外,也有其劣根性的一面,比如他有中国农村普遍流行的重男轻女思想,头一胎生的是儿子,他非常高兴,买鸭蛋分给村子里的人吃,买新衣给孩子穿,等到生女儿时,王龙十分生气,“一种不祥的感觉涌上心头。一个女孩子,在他叔叔家里引起了这么多麻烦。女孩子也生在了他的家里”[2]40。他觉得这是一种“不吉祥的征兆”;另外小说中还描写了王龙的另一种劣根性,即放纵淫欲,当拥有足够的财富时,他不再热心自己的家事,开始寻找自己的乐子,最后将妓女荷花娶回家中,并花巨资为她建立庭院,冷落自己的发妻,使阿兰的晚年过得凄清不畅快,自己过起了金屋藏娇的奢靡生活,甚至在迟暮之年娶了比自己小几十岁的丫鬟梨花。可以看出,王龙的形象不仅具有高尚的品质,同时也具有普通人的不良习性。赛珍珠基于对中国农民的深厚情感,还原了农民本来的面目,使其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富有人性的人物形象,这恰恰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可信。

2.5 阿兰——大地品格的外现者

阿兰是赛珍珠在故事中着力刻画的女性形象,在她身上可以看到典型的东方女性所具有的传统美德:勤劳俭朴,温柔贤惠,任劳任怨。她本是大地主黄家的仆人,因长相丑陋被人不待见,后被主人做主嫁给了贫穷的农民王龙作为妻子,她没有抱怨,自从来到王龙家后,她努力的做好妻子的本分,勤恳持家,把家里的一切打理得有条有理,任劳任怨的伺候公公与丈夫,并得到了他们的赞赏。她坚韧不拔,即使怀有身孕,她也随王龙一起去地里干活,临生产时,她也是在做好了家人的晚饭之后,自己一个人缓慢地走进里屋,独自生下了儿子,并把一切痕迹整理好后才躺下,这些在那个年代看似平常,但正是在点点滴滴中渗透出来的伟大,才将一位中国农妇的高尚品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正是有了阿兰这位贤内助,才为王龙后来的发迹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阿兰的存在是王龙发展自己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除此之外,阿兰的身上还体现出了中国女性的反抗意识,即使很微弱,但也足以看出阿兰开始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在小说中,灾荒年代,有人出低价购买王龙的土地,王龙只会大喊大叫,阿兰却理清思路,有条不紊地将自己的主意说出来,“她说话声音平平淡淡,好像这种事情天天发生似的,‘我们肯定不会卖地的,不然我们从南方回来靠什么养活自己呢……但是耙子、锄头和犁我们是不卖的,更不会卖地。’她的声音里有某种镇静,听起来比王龙的愤怒更有力量”[2]52。她说出这些话,不紧不慢,但却解决了丈夫的难题;还有一次,饥饿的村民闯进他们家抢东西,王龙气愤,老人哭泣,这时阿兰又站出来了,“她那平板缓慢的声音高过了男人,‘别这样,可不能这样,现在还不是从我们家抢桌椅板凳和床的时候……可是你们还没有卖掉自己家的桌椅板凳,把家具留下,我们是一样的……我们也得想着我们自己的三个孩子,而且我马上还要生第四个孩子,’那些人在她面前感到羞愧,一个个走了出去”[2]45。在紧急情况下,阿兰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富有智慧,将一家人拯救于危难之中,可以说种种都体现出了阿兰抗争意识的觉醒;当王龙为娶小妾而建造新院子后,阿兰感到很委屈,“阿兰在一天早上突然哭了起来,王龙还是第一次看她哭成这个样子,”“我给你生了儿子——我给你生了儿子——”[2]116,阿兰厉声说道,她知道丈夫喜欢上别的人了,但她却奈何不了,只能默默地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当荷花和杜鹃来到王家时,一向沉默寡言的阿兰竟破天荒的与当年同为黄府丫鬟的杜鹃发生争吵,她询问王龙“这个丫头片子到我们家来干什么?”“她见他不说话,热泪便涌上了眼窝,她走开了,慢慢挪动着身子摸索到门口,因为泪水已经遮住了她的眼睛”[2]121,她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来对付自己的敌人,家里只有一口锅,她故意不多烧水,让荷花无水可喝,然后不紧不慢地做饭,让杜鹃和荷花非常生气,她只能在没有人支持之下默默作出反抗,这些都是她女性意识微弱觉醒的表现;另一方面,在当时的中国,男权意识仍占据中心,女性是男性的附庸,是传宗接代的器具,女性对于男性大多都是顺从,阿兰也不例外,在生头胎孩子之前,她想为孩子和自己做一身新衣裳,她害怕地向王龙要三块银钱,并保证不会乱花一个子儿;当王龙让她将自己保留的两颗珍珠拿出来给荷花做耳环时,阿兰没有多说什么,而是选择了顺从,交出了珍珠;当自己已处于弥留之际时,医生说需要五百块银钱医治她的病,“她立刻从昏睡中醒来。她虚弱地说:‘不,我的命不值得那么多钱,那能买好大一块地啊’”[2]151。这种自轻的行为可能令人难以理解,但可以看出中国封建思想以及男权思想对家庭妇女的戕害之深,阿兰这一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国农村妇女的命运,是初步觉醒的女性代表,也是赛珍珠寄予希望和理想的“他者”形象,激发了广大读者对她的同情。

3 《大地》塑造农民形象方面存在的不足

赛珍珠是一个在中国生活了许多年的美国人,她广泛接触中国的一切,对中国的民众也逐渐有了了解,她开始尝试用自己的笔为中国农民书写一部华丽的史诗,经过她的细腻描摹,《大地》就这样产生了,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谓说有很高的造诣,但是经我们仔细阅读发现,赛珍珠还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来进行书写的,它的主要读者也是西方人,文中的确出现了一些具有美国思维文化本位的东西,比如王龙本是一个贫穷的农民,在那个年代,回首作品写作的背景,它是在1938年发表的,故事所写的也是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在当时的现实之下,农民阶级依靠在土地上的辛勤劳动,非但不能转变自己穷苦的悲惨境遇,反而会毁掉农民阶层的精神状态与积极性,使他们变得越来越麻木与愚昧,因此在那个年代,人们支持和鼓励农民站起来通过武装斗争来推翻中国农村的剥削制度,实现农民阶级的整体解放。所以说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那个年代在土地中辛勤劳作是不可能致富的,这种几率也是很小的,这样只会越来越贫穷,但是王龙却靠着脚下的土地成为了富甲一方的有钱人,完成了身份的转变。这些在那个时代的中国是很难实现的,不过这在美国是有可能可以完成的,因为其作为一个年轻的民族,仅有几十年的历史,在这个国度,只要怀有敢想敢闯的精神,一切都是有可能的,只要敢做就有可能实现的机会,所以可以看出赛珍珠美国思维的浓厚。除此之外,她还大力渲染中国农民的封建迷信思想,无论是在对待土地庙的方式、阿兰和王龙父亲的葬礼还是王龙儿子的婚礼上,都体现出中国农民阶层浓厚的鬼神思想,比如,文中提到,在阿兰和王龙父亲的葬礼上,他们会按照风俗把棺材封好,然后找风水先生选一个好日子,再进行下葬,从这些可以看出,她塑造的中国农民形象在某些方面有失实的色彩。

4 结语

在全球化这个语境下,中西文化不断碰撞交融,重新提起赛珍珠,一方面是为了纪念这位中国人民的友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赛珍珠研究具有非同寻常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最近几十年,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之间的冲突与交流问题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同时在跨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不仅将目光转向了如何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也开始注重促进不同文化的和平相处,在这种不同寻常的文化语境下,赛珍珠研究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赛珍珠用她的作品向外国人民介绍了中国,塑造了众多中国人民形象,让更多的西方人认识到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真实面目,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王龙老秦赛珍珠
基于育人目标的本土音乐教学实践与思考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赛珍珠研究所简介
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西夏文《十轮经》考论
水井里打油
单飞
老秦的糗事(短篇小说)
老秦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