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2019-03-22董雪艳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董雪艳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1 新时代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高职院校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思想,积极推动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各项工作的良性运行,更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前途。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不仅要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更要不断规范学生资助管理办法,稳步推进精准资助,促进资助育人工作完善和发展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基本目标是缓解乃至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这项工作不仅是一项经济资助工作,在资助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贫困学生的问题不仅是经济方面的问题,还涉及贫困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力、实践和思想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校园的和谐以及社会的稳定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教育公平将无从谈起,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制约。

2 新时代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物质资助与精神帮助的有效结合机制尚不完善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对资助问题认识简单化,对贫困生资助的过程中经济资助的力度较大,模式化的资助审核和发放形式缺乏灵活性和人文关怀,且针对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比较薄弱,或者脱离资助工作谈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把资助作为育人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起来,缺乏有效的手段,缺少物质资助与精神帮助的有效结合,使得资助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2 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多数高职院校局限于对贫困学生的经济资助,或者出现过度重视资助形式的多样性而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或者直接忽略思想教育。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忽视了对贫困学生精神上的解困,缺乏对贫困生思想、道德、心理和发展成才等方面的正确引导,没有将资助政策同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相结合,缺乏解决贫困生思想问题整体的全面的思路和方案。

2.3 缺乏科学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

据了解,学生所在地有关部门大多不经实际调查,一般都要开具“贫困证明”,使得学校无法认定“贫困生”是否真正贫困。同时,多数高校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条件简单僵化等问题,一纸证明的“权威”是很值得质疑的,学生家庭所在地所出具的贫困证明有证明力度,但是将其作为认定贫困的唯一依据并不科学。学校不了解家庭所在地出具证明时的具体情况,不能完全客观反映学生的现实状况,认定工作的精细化不足,会引起学生情绪上的不满。

2.4 在育人方面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成长引导不足

困难学生由于思想局限和生活实际,个人解困能力不足。然而,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资助育人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时,出现系列活动与困难大学生的实际和专业关系不密切,导致高职院校下功夫开展的资助育人系列活动一方面得不到应有的参与度、认可度和实效性,另一面加之由于指导老师的配备不足,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得不到充分提升。

3 新时代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的研究

3.1 创新和完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

3.1.1 创新传统的帮困助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要打破传统模式,坚持创新资助育人机制,开展校内外双平台协调运作。一方面,在校内创设多岗位、多服务主要帮助解决贫困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开拓社会资源,主要通过社会资助渠道,联系适合大学生的社会兼职,在提供帮助的同时,引导学生自食其力。最后,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模式,除学校提供帮助外,还致力于搭建学校、院(系)和班级三级帮困育人模式,不仅能让贫困生勤工助学解决自身问题,也使学校的同学间树立起良好互助模式,在思想上达到育人目的。

3.1.2 建立贫困生职业能力扶助机制

高职院校在关注贫困学生如何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也必须特别关注这一群体的就业问题,在目前的就业问题上,困难学生存在着择业心态不健康、经济压力大等问题。在困难学生就业问题上,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提高他们在择业工作中的竞争力,是做好此类学生就业工作的关键。

3.1.3 建立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型的资助育人网络

高职院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面对个性鲜明的当代大学生,学校要站在全面发展、全面育人的高度,有效解决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这不仅要求学校要与时俱进,根据学生实际,积极挖掘校内外广泛资源,不断创新思维,丰富育人途径,完善多元资助育人体系。

3.2 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机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第一步。首先,高职院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要不断完善和建立科学直观的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除家庭人均月收入外,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费情况、在校生活状况、消费水平、生源所在地经济状况、家人健康状况、父母工作状况、参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和困难证明等资料综合考虑,作为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依据。其次,认定工作要建立严格的认定资格、确定档次、评议审批、公示反馈、建立档案、资格复查等程序,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可以采取更加人性化的具体措施。

认定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无论采用怎样的困难认定机制,都可能出现因学生的诚信度问题而影响认定的实际操作,贫困生认定机制应在多种科学方法结合的基础上,加强工作人员的精细化程序操作,避免认定条件简单僵化的问题。

3.3 着力打造资助育人服务窗口

以高职院校各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建立健全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和院(系)分中心的组织机构,开展校内外学生勤工助学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资助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资助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各高职院校努力把学生资助管理部门打造成服务全校师生的形象窗口。高职院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不仅为贫困学生排解经济困难,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精神建设也十分关注,帮扶工作中,通过良好的服务和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3.4 强化资助育人的思想实效性

一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设计特色教育活动,形成制度体系。将其覆盖所有受助学生,逐步提升教育成效;二是将学生的经济资助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同时加强思想引领工作,使学生深切到感受国家、学校、社会在他们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关心和关怀,激发他们的诚实守信、感恩成才、回报社会的情怀;三是加强学校与银行的合作,普及征信知识,形成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更好地推进诚信教育在全校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

人文关怀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也要注意人文关怀对贫困学生的积极作用。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注重对贫困学生的人文关怀。高职院校要努力营造一个关爱贫困学生、有利于贫困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使贫困学生能够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浓厚的校园文化,合理的校风校纪也在促进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校的资助与人工作,不仅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形成正确的三观。

3.5 注重贫困生的励志成才教育

高校资助育人的目的,不仅是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解决困难的能力,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应将“解决学生生活问题与思想问题相结合”,实施励志成才教育,从根本上破解贫困限制,实现自立自强。同时,高职院校重视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与实践能力培育相结合,提升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与认可度。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