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活动中尊重幼儿个性化表达的实践探索

2019-03-22

成才 2019年10期
关键词:章鱼美的美术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人类表达对自己周围世界认识和自我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在美术方面,他们常会表现出令成人难以想象的才能和潜在力量,使得他们的作品常常呈现出未经雕琢的纯真、直截了当的思考和一目了然的欲求。幼儿在艺术方面的这种特性使得他们的作品有可能达到别开生面的艺术境界。但在有些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幼儿的美术作品却没有表现出这种天赋,反而是缺乏个性的符号化呈现,表现形式单一,表现内容雷同,如:太阳,多是在画纸左上角或右上角;云彩,多是同一高度的元宝云;房子,也多是冒着炊烟的小房子,等等。

在强调发展人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倡导提升民族素质的今天,为何幼儿园还会出现这些符号化的幼儿作品?这是值得我们学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如何转变传统美术教育教学的观念,激发出幼儿表现与创造美的潜能,去除幼儿美术创作符号化的倾向,尊重幼儿的个性表达,我们进行了认真思考和分析,也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幼儿园美术活动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意义

幼儿园美术可以说是一种稚拙艺术,即涂鸦艺术,是可以不表现明暗、比例、结构、透视的一门艺术。以法国画家亨利卢梭为代表的稚拙画派认为,没有基础和三维空间的野人绘画是最能体现人类本性,表现人纯真无邪和朴素无华的本质。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薛文彪先生就认为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创作最具备这种特质,他在讲座中多次提到幼儿园美术就是“稚拙艺术”“涂鸦艺术”。因此,基于《指南》的精神和“稚拙艺术”的教育理念,幼儿园要组织教师深刻理解“稚拙”“涂鸦”的含义,了解幼儿园美术活动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及意义,在开展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不以“画得像”为评价标准,而是坚持尊重幼儿艺术创作的个性化表达。

1.艺术活动是幼儿表达生命体验的一种方式

涂鸦,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握着笔的小手,挥舞着在纸上留下的各种印迹,都会令他们惊喜,甚至高兴得叫起来。虽然幼儿呈现出的这些画面在成人的眼里是不知所云,甚至是一团糟,但幼儿自己却能明白其中的乐趣。可以说,幼儿涂鸦的过程,满足了他们自我生命体验的需要,这是作为成人很难读懂和理解的。但我们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想办法从幼儿的角度去理解、去感受,实在不能理解,也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要求幼儿的艺术活动一定要符合成人的审美标准。比如,在学习画小鸡的美术活动中,有老师会要求幼儿按老师的示范作画:画一个圆圆的脑袋,再画一个圆圆的身体,脑袋上两只圆圆的眼睛……这种固化幼儿认知的示范显然是不合适的。我们要做的,是遵循幼儿的自我体验,启发幼儿自主发现小鸡的美,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让发现和体验成为孩子热爱美术创作的原动力。

2.艺术是幼儿表现自我认知的一种语言

世界是什么样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表达。那么,幼儿是如何表现他们认知的世界呢?《在公共汽车上》是大家并不陌生的一幅小朋友作品:周围的大人全都是长长的腿,在这些长腿的缝隙之间有一个小小的“我”。这是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曾经有个小班的孩子在画汽车时,只画了两个黑黑的圆圈。老师就问:你为什么只画两个圆圈?孩子反问老师:赛车开起来就是这样子的,你不知道吗?在孩子的视角,个子矮小的幼儿站在大人中,不就是满眼的“大长腿”吗?在孩子的印象中,汽车两个会飞快转动的、颜色黑黑的车轮,就是他对汽车最为感性的认识。孩子们用艺术的方式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直观地表现出来,这是孩子真实的体验,也是孩子表现自我认知的独特语言。作为教师,要做的还是把握好“尊重”两个字,尊重孩子童真的表达。

二、尊重并激发幼儿美术创作个性化表达的实践探索

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如何让幼儿发现和感受到生活中美的事物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流畅地表达出来?笔者认为,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引导,激发起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审美情感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尝试在尊重幼儿个性化表达的前提下提升其美的表现力。

(一)引导幼儿发现和感受大自然与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指南》的在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提出:让幼儿观察常见动植物以及其他物体,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如颜色、形状、形态等。引导幼儿认真感受和观察创作的对象,是幼儿进行美术创作的前提。

“秋天的水果”这一美术活动的目标是幼儿通过欣赏、感受不同水果的美,尝试运用撕贴的方式大胆表现水果的色彩、形状。通过播放VCR让孩子们仔细观察水果的色彩、形状后,他们大多能用许多优美的语句来形容水果的形状和颜色,还能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水果的形状,但在操作表现时,他们作品的颜色却较为单一,没有呈现出他们描述中水果缤纷的色彩。问题出在哪里呢?通过不断的反思,我找到了症结:孩子们在幼儿园能观察到的水果是有限的,这种有限限制了他们想象。为了打破幼儿园资源的局限,我借助了家长的力量,请家长们利用双休或空余时间带孩子去菜场、超市、园林等有水果的场所,让孩子们更近距离地观察。果然,在“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之后,孩子们呈现出来的水果有了不同的感觉,有的甚至还表现出了一种水果的不同色彩!

任何时候,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的大自然,都是幼儿感受和表现美的源泉,只要我们带领他们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就能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以及自身活动的积累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为他们推开一扇发现美的心灵之窗。

(二)引导幼儿通过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深化对美的体验

《指南》的教育建议中还提出,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笔者理解这个建议的关键是要创设富有艺术氛围的环境,让幼儿在艺术的熏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不断提升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把握能力。

“会跳舞的颜色”这一活动旨在通过对色彩的欣赏与感知来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在欣赏音乐动漫、颜色变化后,孩子们从不同角度描述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有的说像皇冠,有的说像刀叉,还有的说像草丛、火焰、风筝、水母……孩子们想象出来的东西远远超乎我的意料。然而,在出示红黄蓝广告色,鼓励幼儿用小手作画,让颜色在纸上跳舞的环节,却有孩子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为什么孩子们在讨论时说得很好,操作时却不知从何入手?在翻阅了相关书籍和进一步学习《指南》精神之后,我了解到了审美是“一种内隐的心理过程”,“感受与欣赏”对提升幼儿艺术感受力非常重要。因此,为了让幼儿“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我将米罗的《小小的希望》《天空中蓝色的金子》,康定斯基的《风景画》《黑色线条》等大师作品用来装饰班级环境,让作品中那些天马行空的畅想唤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

在大师作品的熏染下,孩子们在作画时更加大胆了,想象力、创造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色彩搭配也极具冲击力。这些进步让我们欣慰不已:为孩子们创造机会大量接触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帮孩子推开感受美的心灵之窗,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三)引导幼儿运用多结构的丰富材料创作美的作品

《指南》中指出,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模仿和创作,成人不做过多的要求”,让幼儿“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对幼儿来说,材料也是引发他们创作灵感的要素之一,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美术创作提供充足的原材料。

“我们爱运动”是大班的一节美术活动,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人的不同运动姿态,用不同形状的纸进行拼摆,让幼儿感受、表现不同运动人物动作姿态的美。在集体教学活动的探索尝试中,幼儿兴趣盎然,能用不同形状的纸片表现不同的运动姿态。但令教师不解的是,当老师为了满足孩子们操作表现的欲望,将纸片投入到美工区角时,却无人问津。经过反思,老师才从材料的供给方面找到了源头:在区角投放的材料是之前集体教学活动的纸片,没有新材料加入,使得幼儿的艺术表现形式被圈定于同一种材料。重复、单一的材料供给,不仅无法引起孩子们操作的兴趣,还容易导致美术教育内涵的狭隘化与片面化,限制了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于是,我建议老师将平时收集到的铁丝、吸管、泡沫、纸盒、布头、一次性纸杯、纸盘等材料投放到区角中,让幼儿用不同的材料表现不同运动人物的动作姿态。这样一来,不仅使表现形式更加多样,还可以提升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用不同材料表现和创造美的乐趣,进而会热切地期盼下一次美术活动的到来,达到了活动开展良性循环的教学效果。

(四)引导幼儿在大胆的想象中创作个性化的作品

《指南》强调,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这个要求告诉教师,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我们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否则,极易扼杀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使得幼儿的作品千人一面,缺乏个性。

在美术活动“章鱼宝宝穿花衣”欣赏感知“章鱼美”的环节中,孩子们对章鱼的描述五花八门,说法不一:有的说章鱼的触角在水中游动的姿态忽上忽下、上下游动,好像在跳舞;有关注到章鱼脑袋的幼儿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像椭圆形,有的说像蘑菇,有的说像一个大大的鸡蛋去掉了一角。在孩子们富有创意的感知过程中,我不时用惊讶、赞叹的表情或语言肯定他们,充分尊重他们丰富的想象,同时也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结果,孩子们画出来的章鱼形状多种多样,颜色五彩缤纷,有个孩子甚至给章鱼画了头发,戴上了发卡,还得意地告诉老师,章鱼要去参加舞会表演呢!

尊重,带来的是创造力的迸发。教师以孩子的视角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独特的表达方式。当幼儿感受到成人对他们的这种尊重时,幼儿会在美术活动中更专注于自己的创作,更积极地思考如何用更好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坚持尊重幼儿的原则,必然会让幼儿作品单一化、符号化的问题迎刃而解。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做的很多,比如:开阔幼儿视野,让幼儿充分感受周围世界的美;营造艺术氛围,提升幼儿美的感受和体验;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不拘形式大胆想象,尽情创作;实行多元评价,鼓励幼儿个性化发展。总的来说,让幼儿在参与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大胆表现美的事物,获得美的感受,这才是我们启蒙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章鱼美的美术
创意美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章鱼的烦恼
无敌章鱼刷
会“逃跑”的章鱼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