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落地 功在课堂

2019-03-22

成才 2019年10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课程标准学科

自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对学科核心素养基本内涵的理解与实施途径的研究广受初高中历史教师的关注。近三年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内涵理解偏差、主体关注易位、重形式轻理解以及理论实践脱节等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改进。

依据课程标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初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明确:

一、五大学科核心素养是培育的重要途径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从课程标准的规定看,它所强调的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在诸素养中,唯物史观是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学科核心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学科核心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学科核心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

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方面应该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学生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客观主体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师要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制订教学目标,深入分析课程结构、合理整合教学内容,要树立指向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有效设计教学过程,要准确把握学业质量水平、多维度进行学习评价。因此,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主体是学生。为了有效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可以尝试:

方向选择上:在共同体现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要求的前提下,初中教学重点关注时空观念,高中教学重点突出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

特色彰显上:初中可以通过故事串讲、看图说史和编写朝代歌等方式,了解历史时序,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高中可以实施概念教学,推动学生在掌握史实概念、形成史论概念的基础上,理解核心概念,从而深化学习内容;或者开展主题教学,通过任务引领、问题驱动、情境互动和技术搭桥,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整个教学活动中心的“学习中心课堂”。

三、认知发展是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表征

从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出发,课堂教学应该将学生的认知发展作为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表征:

认知途径上,关注核心知识积累,关注问题情境教学,帮助学生产生问题角度和认知视野;思维方法上,重视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引导学生透过纷杂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质,帮助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历史;创新应用上,重视中外关联与古今贯通,关注时代进步与社会生活,推动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历史的过去与未来。

总之,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努力实现“五个转变”: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在关注三维目标达成基础上学科素养的发展;教学内容的科学处理,在学科基本概念掌握基础上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教学活动的深度开展,在关注单一历史问题、历史现象思考基础上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认识的深化;教学方式的预设生成,在释疑解惑的基础上推动激疑生惑;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在实现促学功能的基础上推动育人功能的实现。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课程标准学科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超学科”来啦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