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髓电刺激术治疗顽固性疼痛1例护理体会

2019-03-22黄丽萍赵子粼

微创医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脊髓电极疼痛

黄丽萍 李 夏 罗 霞 赵子粼

(中国人民解放军303医院心血管内科,广西南宁市 530021)

顽固性疼痛是指疼痛非常剧烈、持续时间很长、难以忍受、药物不能奏效甚至成瘾者[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失眠、焦虑、抑郁等[2]。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治疗技术,是现阶段世界各国在开展疼痛患者治疗处置过程中应用的代表性微创技术类型,其基本技术操作方法,是将刺激电极技术组件放置到患者的脊髓椎管组织内,根据患者具体反馈的相关信息,针对性地调控治疗过程中的各类技术参数,再将智能化电脉冲发生器技术组件发出的电流以导线传递到电极之上,借由电流信号刺激处理脊髓后柱传导束组织和脊髓后角感觉神经元细胞,实现最优化的临床治疗目标[2-3]。SCS具有创伤小、可逆、可调节等优点,目前已逐渐运用于临床。我科于2017年11月对1例顽固性疼痛患者实施脊髓电刺激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历资料 患者女性,62岁,因右下肢动脉栓塞截肢术后,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而反复疼痛1年余,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疼痛程度加剧,予长期服用氨酚羟考酮片并间断使用吗啡注射液止痛等治疗,效果欠佳。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右下肢膝关节以下截肢,伤口愈合好、无渗血,左下肢无肿胀,皮温及感觉正常。辅助检查(X线、CT等)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视觉模拟法(VAS)[4]评价患者疼痛得分为9分(重度);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5]分别是72分(重度)、68分(中度)。

1.2 方法 脊髓电刺激疗法是将刺激电极置入椎管组织的硬膜外腔结构,借由电流信号作用于脊髓后角感觉神经元细胞和后柱传导束组织,切断疼痛传导机制,继而实现止痛目标[6]。此疗法分两个阶段完成:在治疗测试期,由手术植入临时电极,精确测定患者对脊髓部位电刺激的反应效果和合理化的参数;在完成脊髓电刺激治疗效果测定基础上,为患者置入永久性电刺激器,遵循患者具备的个体差异特征,在10 h内确定患者的刺激参数来设定标准。本例患者为术后第7天植入永久电刺激器。

1.3 护理

1.3.1 疼痛护理干预 由于患者年龄偏大,疼痛症状反复且顽固,存在负性情绪、睡眠减少、食欲退化等症状,故需要接受系统化疼痛护理干预:(1)规范化的临床病情评估,可为临床治疗护理的高效实施创造条件,要与患者有效地交流沟通,提升患者在疼痛评分过程中的参与水平,并结合患者的初次评分结果规划出评分频率;(2)有效的止痛护理措施:指导患者保持合理舒适的体位,借由播放音乐以及转移患者主观注意力的方法来缓解疼痛症状。在上述方法无法获取良好效果的情况下,严格遵照医嘱开展止痛药物治疗,在给药后做好疼痛症状评估。

1.3.2 心理护理干预 由于患者对手术治疗过程、手术操作方式,以及手术效果未能充分认识,同时该疗法的经济成本较高,患者在接受治疗前通常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治疗前,护士应当为患者全面介绍脊髓电刺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安全性和临床效果,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全面解答和分析,了解患者的心理和诉求,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与患者家属展开系统化的交流沟通,调动家属对患者治疗过程的支持[6-7]。从而确保患者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临床治疗。

1.3.3 术后护理

1.3.3.1 一般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卧床休息24 h,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指导患者合理的饮食,予高蛋白、易消化的粗纤维饮食,保持二便通畅。

1.3.3.2 疼痛护理 根据患者术后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次数给予规范化的疼痛管理,并指导患者积极试用各种设定,在测试记录上记载疼痛的缓解情况。

1.3.3.3 脊髓电刺激器的护理方法及并发症预防手段 护理方法及并发症预防手段如下:(1)动态关注脊髓电刺激器的使用技术状态,系统记录各项参数,参照患者的反映和医师医嘱调整参数,做好电刺激器的基础保护,规避实施透热疗法和MRI检查[8]。(2)控制和规避电极移位问题发生,要在术后阶段强化对患者穿刺切口的护理力度,通过术后24 h内严格限制患者的脊柱活动度,降低电极移位问题的发生概率,尽早针对患者出现的因电极轻微移位引致的刺激作用强度不够和覆盖范围缺陷问题展开调整[9]。在患者参与日常活动过程中,要确保头与腰部之间的同向性,避免手臂上举高于头部和肩部,规避实施用力伸展运动及提拉重物行为,以防因外力牵拉使电极脱落。(3)要防止感染及脑脊液漏,床头抬高30°,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定时查看伤口有无红、肿、热、痛、渗血、渗液等情况并及时处理,防止感染。

2 结 果

第一阶段测试完成时,VAS评分由术前的9分下降到4.2分,疼痛减轻50%以上表明测试成功;植入永久性电刺激器手术顺利,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根据患者的主诉调节至最适宜刺激模式,基本无需止痛药物,随时间的延长,患者的满意度呈上升趋势。见表1。

表1患者术前及术后的VAS评分、止痛药用量及满意度

3 讨 论

疼痛是人类个体在自身成长发育过程中获取最早且分布状态最为广泛的主观感受类型,人类个体因多元化主客观因素发生的疼痛问题而备受困扰。调查结果[8-9]显示,约36%的欧美人口遭受疼痛症状的困扰,中国城市民众中有约57%的个体长期遭受来自疼痛等病理症状的影响和困扰,切实择取和运用适当种类的治疗处置手段,针对临床中高发的长期存在的顽固性疼痛展开治疗处置,对于支持和确保患者获取最佳临床治疗结果,以及基础性生存质量状态的持续改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疼痛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社会学问题和心理学问题,也是一种长期被基础医学工作人员低估的医学问题。数据显示,慢性疼痛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呈显著的逐渐提升的增长趋势,是临床中直接诱导我国民众丧失其基本日常劳动能力的代表性疾病诱因。

从病因学的基本理论角度阐释,疼痛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类型,临床中多种疾病在病程发展演化过程中均有可能出现疼痛症状,给患者自身的基础性生理感受状态,以及日常化的工作生活质量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

在临床医生具体选择难治性疼痛患者的治疗处置干预方法的过程中,通常应当结合患者疼痛性症状的发病原因、发生部位、基本性质等,在针对性治疗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使患者的疼痛症状逐步得到改善和缓解。

通过对本例患者的护理,我们体会到术前术后的知识宣教及针对性的护理在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规范化的疼痛管理及心理护理能够较好地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使睡眠、饮食得到明显的改善,从而激发患者对生活的希望,提高与疾病战斗的信心。同时也表明脊髓电刺激在疼痛的治疗方面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脊髓电极疼痛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脊髓电刺激新技术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全陶瓷电极可用于锂离子电池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氧电极的研究进展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基于非接触式电极的心电监测系统
怎么给疼痛分类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