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闻语言的文化性

2019-03-20

传媒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汉语词汇

郑 艳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引言

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同国家社会、民族文化息息相关,通过不同风格的语言,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状况。由于语言与文化密切的关系,作为下属层级的新闻语言也具有文化性。当代人在阅读近代新闻报纸时轻易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印记,这正是彼时社会文化特质渗透进新闻语言而展现出来的年代感。新时代下,我国经济腾飞以及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转变,让人们迎来了一个自中国新闻业创办以来从未有过的社会盛况。如何通过新闻语言的文风转变更好地反映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面貌,是新闻界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二、作为文化符号的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是指“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介向受众传播新近发生事实时所使用的一种语言”(崔梅、周芸.新闻语言教程,2011),它是人类的一种言语行为。

首先,新闻事实需要语言的记录并最终呈现给读者,无论是文字语言还是非文字语言,新闻报道形成过程中所使用的符号都要符合中国现代汉语的语用规则,要符合汉代的语法规范及用词规范,要使用规范的汉字,使用规范的汉语发音,这是新闻语言作为文化符号一个层面的表现形式。

其次,新闻报道时所使用的语言还应符合新闻语言的个性特征,真实还原性是新闻语言的本质属性,所以在新闻报道时所使用的新闻语言要准确鲜明、简洁明快、具体形象、通俗易懂。

最后,新闻语言作为新闻内容的载体传达的是民族文化,尽管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客观报道,但由于不同的社会民族文化,在对新闻进行报道时所使用的语言表述方式都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三、新闻语言的文化功能

新闻语言具有文化性,在实际的新闻语言实践活动中,新闻语言自然就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

(一)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一个民族文化能够延续得益于语言对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新闻语言通过其准确客观的语言表达方式传递着民族文化。

诚信历来是中华民族重视的美好品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倡导“民无信不立”,强调“诚信”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是一堂生动的诚信课!”是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录的是贵州省人民医院收到一份46年前的医院缴费单,七旬老人跨越将近半世纪缴清费用。这则新闻在对事件进行纪实性报道时紧扣标题“诚信”,通过新闻报道的遣词造句对“诚信”这一优秀品质进行传播,能够影响更多人,从而净化社会风气。

(二)塑造建构文化

典型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这类报道的内容类划分,往往又可将其分为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两类。

正面积极的新闻报道能够宣传正面积极的社会价值,在无形之中对人们进行影响,从而引导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改善不良之风。对于负面新闻报道所使用的语言除了其本身的客观明确的要求之外,还可以感受到严厉、严肃的态度,通过对此类事件的批评报道,可以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对不同的报道对象进行报道时所使用的语言表述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不仅仅表现在词汇的选择与使用,更多的是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的思想与价值观。无论是警示教育还是激励导向都是呈现在新闻作品中新闻语言所承担着的文化塑造功能。

(三)传播普及文化

新闻媒体凭借其便宜性、快速性等优势,成为传播普及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其具体的媒介是什么,其传播普及文化的功能都是显而易见的。

根据不同的报道内容我们可以对新闻报道进行分类,但无论是哪一类新闻报道,它都具有传播文化的作用。如关于提醒或者揭露社会骗局的新闻,在报道中使用客观准确的言语对事件进行精准描述,通过报道较好地对民众进行科普,从而避免同类骗局的出现。

凡是与国家发展、社会民生相关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由于新闻报道广泛的受众面,使得原本在社会认知上存在差异的个体,通过简洁准确的新闻语言获得了信息,扩充了自我的知识面。

四、新闻语言文化性的实践原则

(一)要体现民族文化的语言审美观

汉语讲究的是音韵和谐,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要求语音节奏韵律和谐、词汇使用准确适宜、语法合乎规范。

1.语音审美需求

新闻语言实践活动要符合汉语表达的语音审美需求。汉语是典型的声调语言,汉语语音结构简单,音节界限分明,通过四个不同的声调进行语义的表达,对语音要素的正确使用能够呈现出汉语的音韵美。

新闻语言在汉语语音使用原则的基础上,还必须结合新闻特殊的表达风格,形成具有鲜明新闻特色的语言风格,使读者感受到新闻语言节奏鲜明、掷地有声的语音表达效果。

如“税费‘红包’激活经济‘细胞’”新闻标题中的“包”与“胞”很好地使用了汉语中的押韵,使阅读产生了一种节奏和韵律感。“自助餐:别让‘盛宴’变‘剩宴’”这一则新闻同时使用了汉语中的押韵和谐音,不仅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还增添了语言表达的效果。

2.词汇审美需求

新闻语言实践活动要符合汉语表达的词汇审美需求。汉语词汇当中包含了种类多样的词汇形式,它们都从形式上显示出汉语简洁明了、对仗工整、平衡协调的形式与内容美。在新闻语言的实践中对于词汇的使用,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要符合汉语词汇的审美观。

如在2017年评选出的《人民日报》年度好标题中,对于汉语词汇的使用就较好的体现了汉语词汇运用的美感,如:“习总书记办的,都是俺们盼的”“劳动致富这条路,不怕苦,就怕堵”这些标题不仅仅是语言形式上的结构平衡整齐,还体现通过押韵体现着汉语的音韵之美。

3.语法审美需求

新闻语言的实践活动要符合汉语语法的审美要求。汉语的时态是通过语序与虚词的使用来进行表达的,虽然汉语语言形式简短但却具有很大的可变性。

对于同一新闻事实的报道,不同媒体可以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报道,增加新闻报道的灵活性与趣味性。如有关中国国家友谊奖章获得者名单,媒体进行了同一主题的不同形式报道,《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送题为“重磅!中国国家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名单来了”,人民网网站发布题为“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为什么是他们”的报道,齐鲁晚报结合其晚报的性质发布了“嗷夜|10位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为中国做了啥?”的报道,无论是什么样报道形式,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三个媒体报道的都是同一新闻事实。这些不同的语言形式与风格正是汉语在表达灵活性上的体现。

(二)要符合民族语言文化价值观

中华民族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包括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多个方面,这些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就体现在使用者的一切言行举止之中。

新闻语言实践活动中的文化价值观体现在对新闻事实的选取,对新闻事实的呈现方式上。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进行选择时不仅仅要注意传统价值观的彰显,同时还要考虑新闻语言的使用语境。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媒介传播技术的急剧更新,受众阅读兴趣以及阅读方式都随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一些媒体工作者为了提升新闻报道的关注率,在报道事件选取中出现了一些与中华民族价值观相左的新闻报道,如:“广州‘酷’毙三十人”这则新闻报道的是广州由于高温天气造成三十余人因酷暑死亡,“‘酷’毙”这样极具网络特点的词汇在这样的新闻题材中出现充满了戏谑性,这样的报道将他人的悲惨作为引起受众关注的噱头,不仅没有传递积极正面的价值观还有悖于新闻报道的伦理。

五、结论

新闻报道在对事件进行报道时同时也通过语言表达的形式与内容传递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作为深受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熏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媒体从业者应该在新闻报道中传递符合民族文化价值观的信息。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汉语词汇
学汉语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