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对照研究

2019-03-14范连梅王建勋王滢霞王开武郭晋政

关键词: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药物

范连梅,王建勋,刘 星,王滢霞,王开武,郭晋政

(山西省忻州市荣军精神病医院,山西 忻州 0340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及行为等方面障碍的疾病,具有高复发、高致残性,该疾病除有精神症状外,还有病程迁延、社会功能受损的特点。部分患者经药物治疗症状消失后,仍残留认知功能受损,社会功能低下,自理能力、生存能力差,需家人照顾,加重家庭负担,成为社会问题。有报道,认知行为治疗可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生活质量[1]。下面就我院采用认知行为综合干预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方面进行对照研究,并探讨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2月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住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其中,观察组男29例、女25例;对照组男30例、女2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1)均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35分;(3)年龄19~56岁(平均33.27f9.45),病程0.2~31年(平均9.21f6.35);(4)所有患者均接受奥氮平或利培酮一种抗精神药物治疗。

1.3 排除标准

(1)无精神发育迟滞;(2)无器质性疾病。

1.4 治疗方法

1.4.1 药物治疗

对照组单用抗精神药物治疗,选用奥氮平(15 mg~30 mg)或利培酮(4 mg~8 mg)之一;观察组在选用上述药物治疗的同时联合认知行为综合干预治疗。两组使用药物种类及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8周,如患者出现睡眠差、焦虑或椎体外系反应,可使用少量苯二氮卓类或抗胆碱能药物苯海索对症处理。

1.4.2 认知行为综合干预治疗

认知行为综合干预包括:行为管理、精神疾病科普教育、认知行为团体治疗、歌舞及游戏治疗等。①行为管理:指入院第1~2周,在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如急性期兴奋躁动者和药物反应明显体力不支者除外),按时作息,定时清理个人卫生,加强行为管理,逐步适应住院生活,少想多做,参加病区集体活动。②精神疾病科普教育(每周一次):讲解精神疾病科普知识——精神疾病的发病率、病因、临床特点、社会功能的损害、治疗及转归,让患者认识到精神疾病和其它躯体疾病一样,均会造成痛苦和伤害,均可治疗,只是病变部位不同,减少病耻感,增强治疗信心。③趣味性认知行为团体治疗(每周二次,每次60分钟):前20分钟,重在认知治疗,帮助患者认识和识别精神症状,重建和改变精神病态下的应对方式,明确告诉患者无论何种精神症状下(如受幻觉妄想影响),出现状况,可以告诉他人或医护人员寻求帮助,但不能擅自行动,甚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必要时给予行为约束管理,帮其冷静反思,验证自己的言行,平静后返回团体;后40分钟,开展多形式的游戏治疗,开动大脑或加肢体动作,项目如a:“天空(/超市)中有什么?”。要领是,轮流回答,不能重复;b:听口令做动作:口令可分正、反性,口令节奏可快慢结合,可简单,也可二种口令组合等很多玩法,锻炼患者的反应与协调能力、拓展人际关系——出错者,表演节目,可自己表演,也可找病友帮忙。在家属探访日,鼓励家属共同参与。④歌舞活动:每天30~40分钟唱歌、跳舞或做操,治疗师协助,患者自主组织,表现出众者,轮流领队,鼓励患者主动参与。⑤社会技能训练:培养集体意识,爱好环境,主动参与病区环境卫生清洁,有条件者,可到院内活动,如参加帮厨、除草等。

1.5 疗效评定标准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及8周末各评定SDSS量表一次,用SDSS减分率评定社会功能疗效,即≥50%为显效、25~50%为有效,≤25%为无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

观察组痊愈16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9例;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效21例。两组显效率分别为63%和42.6%,有效率分别为83.3%和61.1%。两组比较,提示观察组的综合干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7,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SDSS评分比较

SDSS评分显示,两组在治疗后2周起,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经过住院治疗,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均有改善。两组间比较,SDSS评分显示在治疗4周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抗精神病药物联合认知行为综合干预治疗精神分裂症,其社会功能改善方面优于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DS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DSS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5;**P<0.01

时间 观察组(n=5 4) 对照组(n=5 4) t P疗前 1 8.4 1 f 1.6 3 1 8.4 3 f 1.4 3 0.0 7 >0.0 5疗后2周 1 6.7 6 f 2.1 3** 1 6.8 7 f 2.1 1** 0.2 7 >0.0 5 4周 1 3.4 6 f 3.6 0** 1 4.8 5 f 2.8 0** 2.2 4 <0.0 5 8周 1 0.3 5 f 5.1 8** 1 2.9 8 f 3.1 4** 3.1 9 <0.0 1 1 2周 7.6 1 f 4.8 4** 1 0.7 4 f 3.6 2** 3.8 1 <0.0 1

3 讨 论

目前精神分裂症病因不明,且有缓慢倾向和社会功能衰退的可能。在治疗上关键是药物控制,预防复发的关键也是坚持药物治疗,但患者和家属不这样认为,常在病情控制后停药,使病情再次复发,精神卫生教育就是为患者解惑,让他们了解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正确认识疾病,重视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从而增加治疗依从性,减少病情复发。本研究表明,行为管理、认知行为团体治疗、歌舞及游戏治疗等综合干预,更能起到很好的协助作用,帮助患者重建对疾病的认知和应对方式,有助于增加患者思维和行为的灵活性、增强执行能力[2]、改善人际交往关系,使患者的社会功能得到提高,以早日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综合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应对能力,提高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药物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精神疾病对于单髁人工膝关节10年疗效的影响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精神疾病患者影像检查中的整体护理应用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