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2019-03-14

关键词:酶原胸水尿激酶

封 红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包裹性胸腔积液在临床中比较多见,多数是由于患者就诊时间较晚,使得对胸腔积液的治疗缺乏及时性,导致胸水被包裹成为多房性积液。而治疗中通过抽液或者引流较为困难,情况严重时可能出现肋间系狭窄以及胸廓畸形等。容易产生限制性的通气功能障碍,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难度较高,且预后效果较差[1]。本次研究将分析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于B超辅助下行尿激酶胸腔注射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2月诊治的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54例作为此次的研究样本,以随机数字法分组,并依次分别纳入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资料: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17~64岁,平均(41.3f0.4)岁;病程6~47天,平均(16.3f0.4)天。对照组:共计27例,男14例,女13例;年龄14~62岁,平均(40.6f0.3)岁;病程4~45天,平均(17.1f0.6)天。两组病人的线性资料对比较为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抗痨治疗方案,即应用利福平、乙胺丁醇、异烟肼和吡嗪酰胺等,同时联合应用强的松以促进胸水渗出量减少。两组患者均于胸部B超引导下合理选择位置,以艾贝尔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置入,实施胸腔闭式引流,胸腔内液体彻底流尽后需要进行胸腔彩超复查,提示患者均存在分隔或包裹。对照组患者在此常规治疗基础上以生理盐水(20 mL)行胸腔内注射治疗(1~3次),而观察组患者以生理盐水(20 mL)+尿激酶(10万U)行注射治疗(1~3次)。夹闭24 h之后实施引流开放直至液体完全流尽。依据患者彩超复查结果若小于1 cm时可拔管。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是100.00%,较对照组的85.19%有显著优势,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照 [n(%)]

3 讨 论

结核性胸腔积液主要是由于患者感染结核杆菌,其代谢产物大量进入机体后使得机体长时间处于超敏状态,进而引发胸膜炎症性疾病反应。患者胸膜表面低纤维蛋白大量渗出,不仅是由于胸膜纤维化过程中脏层以及璧层出现的网络黏连,使得多房性胸腔积液大量形成,同时纤维蛋白大量渗出也促进了炎性细胞不断释放,进而使得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并粘附形成胶原蛋白和粘多糖等物质。以上作用机制均会促使患者胸膜腔内进一步发生黏稠化,发展至最后逐渐导致胸膜纤维化。而尿激酶属于纤维酶原的激活剂,能够直接促进纤维蛋白酶原进行溶解,转化成为纤维蛋白溶解酶。通过行胸腔内尿激酶注射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胸腔中纤维蛋白含量,因此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胸腔积液中粘稠度,进而对胸腔内胸膜黏连以及分割等产生消除作用。而通过注射尿激酶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常见并发症即为出血。然而大部分患者均属于少量出血,并且表现出胸腔积液不断有淡黄色转变为血性。本次研究结果证实,采取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方案能够改善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安全性较高。同时该治疗方案中所应用的引流管价格较低,非常适合在各级医院中应用推广。同时该治疗方案中具有操作便捷,感染发生率较低且安全有效等优势,能够显著减少由于多次穿刺抽胸水,而给广大患者带来的治疗痛苦,同时治疗后患者的愈后效果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在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治疗中,行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能够显著提升临床疗效,可有效减少患者胸腔积液,该治疗方案值得应用并推广。

猜你喜欢

酶原胸水尿激酶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不同孕期孕妇蛋白C、蛋白S、纤溶酶原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常规病原学检测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肝硬化并胸水再发危险因素的预测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胸水型猫传染性腹膜炎的诊疗体会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不同剂量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