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心理暗示,建构浸润式课堂

2019-03-13钱海燕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心理暗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钱海燕

[摘  要] 润物无声的课堂最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使用心理暗示,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浸润式课堂,可以有效地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文章从教学实际出发,总结相关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暗示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心理尚不够成熟,各方面还比较脆弱.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直来直去的说教会让学生滋生出逆反情绪,无法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对此,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使用心理暗示,以此建构浸润式课堂,推动学生的成长和效率的提升.

创设情境,为心理暗示提供可靠的载体

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初中数学教学同样如此.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创设情境,并将心理暗示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情境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研究的趣味和巧妙. 这样的教学能更加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在研究和探索中能有效地领悟到数学思想和相关方法[1].

此外,良好的情境能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有效地激发出来,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他们在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展现出更加活跃的思维. 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到良好情境创设的作用——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让暗示真正发挥作用.

比如,指导学生研究打折销售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国庆节期间,很多商家搞促销活动,老师也去凑热闹,结果发现,有两家商店都在搞促销活动,且所卖产品差不多. 其中甲商店给出的促销优惠是所有商品打八折,而乙商店所给的促销优惠是所有商品满100元返还30元. 老师在哪一家商店购物更实惠呢?这个问题很生活化,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的学习热情瞬间被激活,纷纷参与到讨论之中. 即便是那些平常不怎么活跃的学生,此时也劲头十足. 教师则进一步诱导和暗示,使学生进一步展开分析,并主动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来对问题进行分析.

严谨性和抽象性是数学的基本特点,这会让学生感到数学枯燥难懂,再加上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成熟,以至于他们对数学存有恐惧心理,这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热情.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教学,在情境中施以暗示,以此化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教师的幽默也能传递一种暗示的力量. 比如有一次讲解习题,笔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分析:“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学生纷纷答道:“没有蛀牙!”说罢就哈哈大笑. 笔者顺势说道:“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我们在处理这个数学问题时,其中的难点和陷阱就是一颗颗蛀牙,因此我们要将它们一个个清理干净,这样才能快速地解决问题!”

营造氛围,搭建默契的心理暗示环境

要让心理暗示发挥效果,师生之间应该有一种默契. 一旦默契关系形成,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会更容易浸润学生的思想,教师所给予的启发也更容易点燃学生的思维. 暗示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如果在一个相对嘈杂的环境或相对压抑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极度紧张或拘束,他们就很难发现教师的暗示. 即便发现,也很难领会暗示的正确含义. 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意营造一种和谐且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能够以更加从容和淡定的心态参与课堂. 此时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有一些暗示,那学生也能高效地从中提取信息,并将暗示转变为对自己学习的指导[2].

在营造课堂氛围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 当然,教师也要在此过程中和学生进行频繁且高效的互动,形成一种非常融洽的对话机制. 慢慢地,学生会习惯和老师对话,并且熟悉教师的言语、表情、动作等表达方式. 长期如此,学生便能更加高效地解读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而领会教师所提供的暗示.

在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中,动态化的体态语往往可以让学生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体态语也属于一种暗示的手段. 比如,有的教师在讲解几何中的位置关系时,说到“平行”,会用左手和右手在空中画出两根平行的线;说到“垂直”,会用左手和右手在空中画出两根相互垂直的线. 如此操作,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平行”和“垂直”的概念.

积极鼓励,让心理暗示充满正能量

学生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有着必然性. 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天赋各异,目标定位也不一样,但我们的培养目标却是一样的,那就是要在课堂上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因此,我们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对于那些基础相对较弱,且无法跟上教学节奏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在暗示的过程中渗透鼓勵,让整个课堂演绎一种正能量.

初中数学中有很多难度较大的问题,很多学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其原因不一定是这道题本身有多难,而是因为在心理上学生已经被击败了. 比如二次函数等传统难题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学生结合数形结合、化归等数学思想进行巧妙的转化. 但很多学生一遇到这些题目就感到害怕,这无形中会约束他们的思维能力,会让他们陷入解题困境. 其实试题本身的难度不一定很大,在学生的解题能力范围之内,但学生因有束缚感,所以导致解题失败. 面对这种情形,教师一定要暗示学生:这种试题其实一点儿都不难,小心分析,细致处理,即可实现问题的解决. 当教师通过暗示向学生提供相关信息时,学生的动机强度也会由此得到提升,进而在问题研究中获得更高的效率[3].

例题 现有一条如图1所示的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其与x轴的一个交点为A(3,0),与y轴交于点B(0,3),抛物线的顶点为C,对称轴是直线x=1.

(1)请确定抛物线的解析式;

(2)如果在y轴上有一个动点M,要让△ABM是一个等腰三角形,请确定点M的坐标.

这道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客观来讲,难度确实存在,但对于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说,这道题还没有到直接“缴械投降”的地步.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言语上给学生暗示,比如先呈现第一问,并告诉学生:“请在五分钟之内完成. ”对学生而言,时间给得极短,这表明什么?表明这个问题很直接,没有太过曲折的地方,只需要简单代入就可以解决. 此外,时间给得相对较短,就会让学生的思维产生一些紧张感,这样,他们就能更快地探明问题的解决思路:通过待定系数法来处理,将二次函数问题转化为方程组,最终得到答案:y=-x2+2x+3.

第二个问题的处理难度相对较大,在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灵活采用数形结合以及分类讨论的方法. 教师可以暗示学生:“可以先尝试在y轴上找一点M,画出一个以AB为‘边的三角形吗?”然后要求学生调整点M的位置,探求等腰三角形的出现. 处理问题时,学生最怕的是空空如也的卷面,因为这会限制他们的思维,而一旦图形出现在卷面上,他们的思考也就有了落脚点,且会在不断的分析中明确AB的长度为3. 分类探究时,会得到如下答案:若以AB为底,则满足条件的点M的坐标为(0,0);若以AB为腰,则满足条件的点M的坐标为(0,3-3),(0,3+3),(0,-3).

总之,要让心理暗示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数学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关注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更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 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效率才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霞.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暗示”艺术教学手段的运用[J]. 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7(9).

[2]戴盛炳. 积极心理暗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1).

[3]王寅.提问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究),2015(2).

猜你喜欢

心理暗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心理暗示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心理暗示教学法
利用积极从众心理加强高校班级管理的思考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