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绍兴古城保护利用研究①

2019-03-12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常颖

中国商论 2019年22期
关键词:古桥绍兴文旅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常颖

2018年,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的顺利组建,“诗和远方”终于走在了一起,这意味着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向“远方”,旅游就更有“诗意”,这一年也被称为“文旅元年”。两者相互促进,也彼此渗透,文化提升了旅游品质,旅游传播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文旅融合为数字化时代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与挑战。根据“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上就文化和旅游融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融合路径是“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这为各级地方政府指明了文旅融合的道路,也就是以人民美好生活引导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

1 绍兴古城的价值研究

绍兴古城地处杭州湾南岸,会稽山北麓,有着2500年建城史,人文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单体共1861个,涵盖全部八大主类,文旅资源俯拾皆是,是国务院首批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据记载自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在此筑城复国兴邦,历经数千年而城址未变,依旧保持了古街、古民居、古桥、古镇、古宅等风貌特征,是一座魅力独特的文化古城。因此,我们所谓的8.3平方公里的绍兴古城就是指越王勾践建城以来各个时期不断演进形成的历史城区,其范围为绍兴市越城区环城河外侧河沿以内的区域。绍兴在全国众多古城中,绍兴因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古城的名人文化、黄酒文化、戏曲文化、书法文化、三乌文化[1]。

古城内水网纵横、舟揖穿梭,典型江南水乡,现存总长约19.6千米的17条河流,古城周围还12千米的环城河,因此被称为“东方威尼斯”。有水的地方自然多桥,古城水道经过21座特色石桥,凸显古城桥乡特色。绍兴古城总体呈棋盘式布局,拥有八大历史街区,街桥相连,依河筑屋,街区中又有古民居、老台门、私家园林、名人故居、里弄小巷等多种类型的文化旅游资源。河道、古桥、老街贯穿西小河、书圣故里、八字桥、鲁迅故里、越子城五大文化旅游片区,形成了绍兴文化旅游的经典线路。

2 绍兴古城保护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绍兴古城内的建筑遗存和特色传统文化不断受到破坏,古城保护仍面临着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矛盾。古城承担过多的城市功能,导致人口密度大、交通拥堵、建筑“原真性”丧失、商业化气息浓重等问题的出现,使得绍兴古城很难形成协调一致的规划和投入,城市产业经济面临危机,古城原貌保护也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

2.1 历史街区

绍兴古城至今保留了书圣故里历史街区、八字桥历史街区、鲁迅故里历史街区、前后观巷历史街区、越子城历史街区、石门槛历史街区、西小河历史街区、新河弄历史街区这八大历史街区,面积约170万平方米,且各街区独居有特色,居住着数万居民,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看似惬意的老城区,却也隐藏着诸多不便,比如居民的卫生设施缺乏,街区污水管网布局不完善,目前还有部分住户仍然在使用马桶、浴桶等卫生设备,洗衣做饭也在自家天井中,甚至个别家庭还没有独立自来水,只能到河道里提水来满足生活用水。电力、电信等市政基础设施缺少,电线杆、高压电线凌驾于建筑之上,非常危险。由于建筑使用年限时间过长,导致结构不牢固,遇上下雨天或黄梅天,房屋漏雨和防潮情况严重,虽然部分居民会自己修缮,但过于现代化的材料与传统民居的外貌格格不入,影响整体美观度。老房子违章搭建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破坏了原始风貌。此外,街区中的道路窄小,没有消防通道的设置,汽车停靠随意,由于老房子多为木结构建筑,极易起火,一旦发生火灾,施救成为难点。街区里人口居住密度过高,也影响了生活质量[2]。

2.2 河道

绍兴古城原有33条河道,目前除环城河外还剩下17条。在这些河道中,著名的有都泗河、府河、稽山河、投醪河、咸欢河等,是极具地方色彩的水城。“水在城中,城在水中”是绍兴古城的一大特色,千百年来,水乡城市格局仍基本得到保留。绍兴城区内虽然水网密布,但除了通航河道有活水源头外,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和工业化的发展,排放到环境中的废水也在不断增加,河道自净负荷增加,很长时期以来导致河水由于不能自我净化而发黑发臭。另一方面大多数印染厂在处理废水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节约费用,利用人脉关系逃脱有关部门的检查,从而使大量的印染废水进入河流,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五年来,通过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五水共治”政策,在全省范围内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各地的水质有了明显提高,绍兴古城的河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虽然克服了大量工业废水的排放,但生活污水还是屡见不鲜。古城居民几乎家家都是枕水而居,很多居民还是会钻空子,在河道内洗衣洗菜洗碗,产生大量污染物,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此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生活垃圾也随着增加,因为没有对生活环境引起重视,为了方便,人们常常会随手乱扔,最终对水体造成污染。

2.3 古桥

绍兴古城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美名桥乡。“垂虹玉带门前来,万古名桥出越州”,据记载,绍兴的桥是意大利威尼斯的45倍之多,诸如耳熟能详的题扇桥、宝珠桥、八字桥、广宁桥、谢公桥、迎恩桥等,而且每座桥不仅造型别致,桥名也别有一番名堂,大都与这座古城的历史人物、民间故事和名人诗文联系,饶有趣味,耐人寻味。但在实际走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古桥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难逃腐蚀毁坏。部分古桥杂树丛生,被茂盛的藤蔓植物所包围,看似和谐美丽的画面,却因为藤蔓植物分泌的生物酸而加速其腐蚀程度,对古桥稳定性构成威胁。再加上长年风化,古桥表面及围栏的雕刻和字迹已模糊不清,这也影响了对桥文化的追根溯源。由于水网密集,一旦发展洪涝,桥墩受到冲击,轻则引起移位,重则冲垮桥台。当然,除了自然的破坏外,还有人为损坏。随着现代交通方式的更新,桥的负重越来越大,导致个别桥体只能通过钢筋水泥加固,一来打破原本的美观度;二来破坏了桥体本身的结构。生活污水进入河道,对水质造成污染,进而腐蚀桥体[3]。

3 绍兴古城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

绍兴是一座文化古城,其文化资源既是保护的对象,又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古城保护,说到底是历史文化估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绍兴古城内的多种文化是促成游客体验经济的前提,充分利用文化属性来吸引游客,是文旅融合视角下古城转型升级的前提条件。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居民,都能从文旅融合中担当起文化的传播者和古城保护的先行者,是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

3.1 以古城保护为依托,构建文化旅游综合体

绍兴古城旅游资源丰富,但在过去以观光旅游为主,如今的旅游业态已向休闲度假旅游、文化创意旅游、养生康体旅游转型升级,因此,可将古城区内的旅游单体实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大的文化旅游综合体,进行相对封闭的统一规划、管理和发展。首先,瘦身古城,对居住条件不佳、建筑老化的街区可外迁1/3人口到几个新区,既可减少古城拥堵,又去房地产库存,繁荣新区,还能改善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然后对古城内200多座古台门用旧材料施工,对房屋进行保护修缮,统一风貌,打造高档品质的水乡民宿,把游客留下来。同时,大力发展环城河夜游,在两岸点状建设可赏可玩的景观和水乡戏台配套服务设施,改道主航道,发展“游艇经济”,吸引和留住外地游客在古城过夜“二次消费”。当然,前提是做好水文章,以重建水城为契机,疏理、打通古城内河循环交通系统,使最具绍兴水城特色和人气的乌篷船、画舫船能在古城区畅通无阻,亲水游乐。这样一个完整的旅游综合体既能保护绍兴古城,又能合理推动绍兴旅游走向了目的地时代,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3.2 以和合共生为理念,推出专题文化旅游线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老绍兴,醉江南”是绍兴旅游的金名片,越是年代悠久的资源,恰是旅游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多年来,绍兴古城一直以其文化性作为旅游发展的出路,但深度融合还不够,所以也制约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要通过产业化的路径实现创新和转换。从文化到文创再到旅游,这是一条价值链条,创新打通才是产业化,才有价值。在古城现在资源的基础上,升级为文化主题鲜明、文化要素完善的特色旅游目的地,推出更多研学、寻根、文化遗产等专题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诸如鲁迅故里研学主题文化旅游片区、八字桥民宿主题文化旅游片区、书圣故里艺术家创意主题文化旅游片区、西小河心学及黄酒主题文化旅游片区、越子城越国古都主题文化旅游片区,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游客的旅游需求[4]。

3.3 以公众参与为手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旅游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对绍兴来说,古城保护本质上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古城传承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也是数以万计市民的栖身之所,而综合改造,就是把现代文明引进到那些曾被遗忘的角落,它当然赢得百姓喝彩。古城保护,不能以排斥发展、牺牲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代价,而要引入公众参与机制,采取各种方式,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为古城保护出谋献策,让老城居民成为城乡规划行动主体,成为更新项目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实施者之一。通过公众参与古城保护规划的实施,加强公众对古城保护工作的监督,引导居民自我修缮,不仅有利于古城保护的顺利进行,还有利于古城的保护具有可持续性。在游客体验过程中,绍兴古城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能传递古城的魅力,大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弘扬了绍兴的戏曲文化、黄酒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增强了绍兴古城在全球的文化影响力[5]。

猜你喜欢

古桥绍兴文旅
绍兴
古桥古韵 灵动灵渠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绍兴大闯关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文旅照明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