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颜元的人性论思想的理论贡献及时代价值

2019-03-08肖宁李金金

西部论丛 2019年8期
关键词:人性论评价

肖宁 李金金

摘 要:颜元、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作为引领进步文明的开山人,他在清初反理学思潮中.高树“实学”旗帜,力倡务实之风。他的人性论思想直指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还反对人性二元论,主张性善论,并在批判程朱理学中建立起了自己的人性论思想。

关键词:颜元 人性论 评价

一、颜元人性论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思想基础

(一)颜元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采取重农轻商的政策,把农业看作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而商业则被看作“末”业,所以商业活动一直处于被抑制的境地,明代前期依然如此,这就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代中后期,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市场的扩大,市场经济萌芽,新兴市民阶层兴起,商品开始在全国流通,后来明王朝征重税并严格限制买卖,导致新兴资产阶级和旧的封建阶层产生尖锐的矛盾,再加上官僚疯狂的兼并土地,导致农民无地可耕,于是明末各地爆发起义,当时社会十分混乱,内部不稳。当时又赶上外部女真来袭,民族战争频发,清王朝建立以后,清朝实行“圈地”政策,使得农民不得不进入城市,成为手工业的廉价劳动力,使得城市手工业快速发展。同时对汉人实行压迫政策,从而使得汉民族敌对情绪加剧,并一直有反清复明的“白莲会”“天地会”势力与清廷抗争,社会动荡不安。

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处于政权更迭的历史大动荡时期,这时候社会上开始一股“由虚返实”的思潮,导致宋明理学“空疏之弊”开始显露,宋明士子空谈性理,不重习性,远离孔孟之正统儒学,这些学子总是坚持主敬习静,格物穷理的虚文学风,一些有志之士深感亡国之痛促使知识分子去检讨过去,深恶明未清谈误国,而倡导经世致用,颜元也是其中的一位。颜元作为实学代表人物之一,他痛斥“无事袖手谈心性,”的迂腐学者,主张培养实德实才的人。

当时的颜元出生于穷乡,又被异姓抚养,起初,颜元受到吴洞云的启蒙,后又从学贾端惠,而且秉成了朴实敦厚的作风,这些都对颜元一生强调求实务真的实学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颜元因为家境穷困,前期一直为了生计不断奔波而很难专心学术,所以,颜元起初的学习十分杂乱无章法,直到二十五岁时,他开始接触到程朱理学并被其深深所折服,从此毅然以道自任,可谓心悦诚服。颜元的思想早期无疑受宋儒之教的影响和浸染颇深。他三十四岁时,当时,颜元的养祖母病故,他恪守朱子家礼为其守丧,险些丧命。这时他对理学产生怀疑,促使其学术思想发生转变,于是颜元愤然举起反对宋明理学的旗帜,并积极提出自己的思想见解。

(二)颜元人性论思想的思想渊源

人性问题,是一个源远流长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古老话题,孔子没有直接提出人性是善的这一命题,而是先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而孟子则把孔子“性相近”的学说加以发挥,发展成为“性善论”。即:“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孟子·告子上》)而后又有学者提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等观点。

而颜元论心性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时宋儒提出气质有恶,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导致孔孟之性论,被程朱之徒湮没,颜元这是为了反对程朱思想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性论主张。

孟子的人性论是颜元人性一元论的理论渊源,他指明“性”(人性)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是区别于禽兽、草木的属性;并且他和道学家们一样,确认仁义礼智为人性的内容。”(颜元《存性编》卷二)肯定人的先天本性是善的,人人都有一颗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所有人都具有的相近的善心。

颜元还主张情、才为善。颜元认为,人心一理而统仁义理智,仁义理智为性,发之而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他说:“发者情也,能发而见于事者才也,则非情才无以见性,非气质无所为情才,即无所谓性。是情非他,即性之见也;才非他,即性之能也;气质非他,即性、情、才之气质也,一理而异其名也。若谓性善而才情有恶,譬则苗矣,是谓种麻而秸实遂杂麦也;性善而气质有恶,譬则树矣,是谓内之神理属柳而外之之感乃为槐也。自有天地以来,有是理乎?后儒之言性也,以天道、人性掺而言之;后儒之认才、情、气质也,以才、情、气质与引蔽习染者杂而言之。以天道掺入性,未甚害乎性;以引蔽习染杂乎才、情、气质,则大诬乎才、情、气质矣。”(《存性编·性图》,《颜元集》第27页)人之性只有气质之性,气质为善,情才非恶,人之恶来源于人之习染。颜元从三个方面继承了孟子人性论的对人性的划分和恶的来源以及重视道德修养的部分观点,颜元坚持孟子的思想,但是和孟子的性善论有本质的区别。他打着“性善”的招牌,在他的时代。述说着反对宋明理学人性二元论的谬误的述词,从而为自己反对程朱思想的理論作佐证。

(三)颜元人性论思想的理论基础

颜元主张理气合一之说,认为“理”与“气”融为一片,他反对宋儒将人性二分,在本体论上,将气看作世界的本原,是他人性论的最根本依据。在人性上将人的一切性质都归于气质的作用。

朱子关于理气关系,一方面强调理在气先,树立理的本体地位,一方面又认为理和气不能分离,但是理气毕竟是形上和形下两个层次的,他甚至把理气关系比作人和马的关系,突出了理对气的主宰和驾驭的地位。

颜元反对程朱理学,所以对朱子理气关系中的矛盾之处看得很明确,他说:朱子曰:“气有不存,而理却常在。”又曰:“有是气则有是理,无是气则无是理。”后言不且以己矛刺己盾乎?(《存性编·性理评》,《颜元集》第6页)颜元认为,没有气质,理就成为毫无作用的“虚理”,颜元吸取阴阳五行之说,颜元认为世间万物,皆源于气,气有阴阳之分,阴阳流行而为四德,即所谓元、亨、利、贞。万物皆由此二气四德化生而成。人尽管是万物之精粹,亦不能外于这二气四德。

显然,颜元认为理气交融,无分彼此,成为构成万物的共同作用。物的本性都是理赋予的,也就是理。万物的形体都是气凝成的.而理又是依赖于气的,所以人的本性也依赖于人的形体,没有人的形体也就谈不上人性.从而肯定了人的合理欲求。

二、颜元人性论的主要内容

(一)人性皆善

朱熹谓“理”是至善的,因而它是人性之中善的部分的来源;“气”有清浊厚薄之分别所以使得禀受了不同的“气”的人有了善恶的差别。而在朱熹的论说之中,人性具有两个本体,而差别是先天就形成的。

他还以眼睛为例举证:“眶、疱、睛,气质也;其中光明能见物者,性也。将谓光明之理专视正色,眶、疱、睛乃视邪色乎?余谓光明之理固是天命,眶、疱、睛皆是天命,更不必分何者是天命之性,何者是气质之性;只宜言天命人以目之性,光明能视即目之性善,其视之也则情之善,其视之详略远近则才之强弱,皆不可以恶言。”(《存性编·驳气质性恶》,《颜元集》第1页)他认为“眶、疱、睛”是组成眼睛的部分,是眼睛的气质,而“光明能见物者”是性。人需要拥有眼睛的各个组成部分,才能看见光明,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如果出现分离,则会导致没有眼睛的组成部分也能够看见光明一样荒谬可笑。

朱熹这样的论点可以說是“理善气恶”的人性论。因此针对这样的言论,颜元提出“若谓气恶,则理亦恶,若谓理善,则气亦善”(颜元《习斋四存编》第20页)说明了“理”和“气”都是无善无恶的,从而否定了朱熹认为的人性之中的善与恶都是先天形成的观点。而进一步说,颜元也正是借助程朱把理看成善,通过理气交融不相分离,而证明了气和理一样也是善的

颜元继承了孟子的思想,他坚决认为,人性是善的,其中没有丝毫的恶。

他的《存性编》的人性论就是典型的性善论。

(二)气质非恶

宋儒从理气二分的本体论出发,将人性分为天地和气质两种性,认为天地之性源于天理,气质之性则是人禀受气而来。颜元不承认有所谓独立的理或天理,也就不承认人的天地之性的存在。为证明人之气质有恶,宋儒尝借水喻性。认为水之清为天命之性,水之浊为气质之性,清水为水,浊水亦为水,所以天命之性为性,气质之性亦为性,由此以证明气质之性为恶。

颜元则顺势借水而驳之。写道:“其浊之者,乃杂入水性,本无之土,正犹吾言性之有引蔽习染也。其浊之有远近多少,正犹引蔽习染之有轻重深浅也 。”(颜元《习斋四存编》第8页)

颜元提出人性的善是清澈的水,如若水出现浑浊的现象,并非水本身是浑浊的,而是因为水受到土壤的污染而变得浑浊。因此,人的本性是“天道”即源头是善的,人的本性这条河流也应该是善的。出现不善是因为受到污染,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恶。

颜元又以棉桃喻性。“壳包棉,阴阳也;四瓣,元、亨、利、贞也;轧、弹、纺、织,二气四德流行以化生万物也;成布而裁之为衣,生人也;领、袖、襟裾,四肢、五官、百骸也,性之气质也,领可护项,袖可藏手,襟裾可蔽前后,即目能视、耳能听、子能孝、臣能忠之属也,其情其才,皆此物此事,岂有他哉!不得谓棉桃中四瓣是棉,轧、弹、纺、织是棉,而制成衣衫即非棉也,又不得谓正幅、直缝是棉,斜幅、旁杀即非棉也。如是,则气质与性是一是二?而可谓性本善,气质便有恶乎?”恶之所生,则如衣之着尘触污,乃外染所致,外染有深浅,瀚有难易,纵积秽可以复洁;如果莫为之力,即使蝇点不能复素。”(颜元《习斋四存编》第7页)

颜元认为整个棉桃就如同“天道”,而棉桃的壳就如同阴阳,四个棉花花瓣就是元、亨、利、贞四德。棉花就如同人的本性。棉花经过轧、弹、纺、织工序的加工处理,成为了布,布经过剪裁制成衣服。棉花在未加工花,在制成了衣物之后也是棉花,其性质没有改变。这也就如同人性,人性本是善的,从“天道”分化出的人性也应该是善的。

(三)恶由隐蔽习染

宋儒认为有善必有恶,那么恶又从何而来呢?宋明理学将人性二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并赋予“气质之性”以恶的界定, 仅仅认为“天地之性”是善,而认为现实中的人欲就是恶,并提出“灭人欲”口号。颜元对此认为:“其恶者,引蔽习染也。”人的本性是“天道”,源头是善的,人的本性这条河流也应该是善的。出现不善是因为受到污染,人性的“恶”是因为后天不好的习性(财色等的诱惑,)所造成的,其明往往被障蔽,以至蔽其当爱而不见,反爱其所不当爱,所以这就是恶的来源。

颜元在“借水喻性”中进一步解释了恶的原因,水比喻人的气质,而“染入水中本无之土”比喻人在后天行为中所沾染的恶习,“清水”比喻人的“善”的本性。后天“习染”遮蔽了人的“善”的本性,于是使人变“恶”了。颜元这个比喻说明了,品质恶劣的人,本性还是善的,那个人的恶并不是生来就具有,而是因为后天逐渐渍染的恶所造成。

那么“性”本来之善应如何来维持和保护呢。颜元回答:“养性之功必在于习。”也就是说为了保护人的善性,防杜“引蔽习染”,就必须教育他习善。

三、颜元人性论思想的理论贡献和时代价值

(一)理论贡献和局限

颜元的人性论主张人性一元论,打破了宋明理学人性二分的错误,强调了人欲望的合理性,使得人性又回到了正确的出发点,同时,颜元坚持“恶由引蔽习染”的观点,坚持了孟子和王夫之的思想,有利于思想的融合,颜元提出祛除人性中受外界引诱习染之恶,返还人性之善的方法,为人弃恶从善提供了可能。

颜元提倡“习行”强调发挥人类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这种道德需要养成的思想,比起宋明理学“静心玄谈”、“灭绝人欲”的修养方式,无疑是进步得多。

不可否认的是,颜李学派的人性论还是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颜元的思想很多论据是牵强附会的,只是为了辩论而辩论,没有科学地回答人性问题,缺乏对人性在社会属性方面的探讨。颜元简单地将恶之源头归结“引蔽习染”,最终必须回避恶产生的根源问题。由于缺乏对恶的根源分析,也就没有认识到种种丑恶现象形成得原因,虽然颜元的人性论没有达到科学完备的程度,但是在明末清初时期,他敢于直言理学弊端的精神很是值得推崇。

(二)时代价值

现代的人有的时候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行恶”,我们可以把颜元的性善论当作一种范导,信仰,除了用知识去实证它,还要不断地进行“习行”来改善自身,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学习颜元的人性论有利于规劝人们从善,让人们接受正确的引导。从而达到“行善如一”

结 语

颜元的人性论,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理论内容本身,更重要的是它給物欲横流社会中的我们一个约束,它可以防止人们作恶,要求人们自律和“习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 颜元.颜元集,[M]中华书局.1987年

[2] 孟子.孟子.[M]]中华书局.1993年

[3] 朱熹《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年

[4] 陈登原:颜习斋哲学思想述,[M].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5] 陈山榜.颜元人性论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

[6] 陈世放;黄楚文.颜元《存性编》人性思想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

[7] 吴雅思.颜元人性论的理论渊源、内涵及贡献.[J]兰州学刊.2014年

[8] 张军;万强.浅谈颜元的人性论.[J]集宁师专学报.2003年

作者简介:肖宁,1993.11.24,女,河北省唐山市,河北师范大学,硕士,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人性论评价
论教育本质的超越性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人性论的教育意义研究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浅析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4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