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路径探析

2019-03-08何贤

西部论丛 2019年8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治法律

何贤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具有刻不容缓的责任。理论和实践证明,大学生的法律意識不可能自发形成,必须有意识地加以塑造和培养。因此,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社会舆论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传授丰厚的法律知识,加强法律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塑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法律意识观。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加强学校法制教育

在法治社会进程中,每一位大学生都有责任和义务主动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自我维权的能力,为提升中华民族的法治文明贡献力量。学校的法制教育必须贯彻法律所追求的秩序、自由和正义的价值原则,引导学生进入“法律评价”的空间,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公平、公正、自由和正义。

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高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最为直接的途径。该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法律意识,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有效地利用这一资源,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法律知识的传授,使大学生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精神,通过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和护法系列活动,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评价能力。

2. 营造校园法治环境。校园作为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应当坚持依法治校,着力营造校园法治环境。当前国家拥有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为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学校的法治状况直接影响学生对法律的信仰程度,因此学校管理一定要做到“依法治校”,以“依法治校”理念为指导,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和法治管理。首先,学校所有的规章制度应该切实保障学生权利,与国家法律法规相一致,不能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其次,为维护和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学校应建立健全申诉机制,鼓励学生进行咨询和申诉。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还需要注意消除社会不良因素对大学生观念的影响,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要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再次,要努力建设大学生法律意识和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平台,宣扬时代风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成为大学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人生指南。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如果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就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高校应该创造“ 校园法制”宣传的良好氛围,通过影响大学生行为,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升华于这种法制氛围之中。

3. 优化教师队伍,依法治教。法律教育是一门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教育,必须要有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教师起着重要作用。在与教师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教师的法律形象将直接影响学生法律意识的建立和良好法律情感的培养。教师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知识的多少以及其行为是否合理合法,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教师是否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处理问题是否能够做到合理合法等,都会影响着学生对法律的认同。特别是班主任和辅导员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在班级具体事物的管理过程中,是否能够做到依法管理,是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公平、正义、自由和民主,教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都会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起到导向作用。因而,必须坚持依法治教、优化教师队伍。

二、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心理辅导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在逐步趋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情感丰富,心理起伏大,容易冲动,分析判断能力较弱,自控能力差,做事欠考虑;渴望走向社会却没有完全走向社会,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之路。心理专家调查发现,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和心理发展不成熟,是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1]大学生需要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调解和化解不良情绪的影响,形成较为稳固的意志力,增强抵御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的能力,进而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高校应当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要逐步建立和科学利用大学生心理档案,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预警机制[2]。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使心理素质脆弱的大学生及时摆脱困扰,降低进入大学后因为学习环境改变而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及时排除大学生因学习、生活和就业所带来的压力,以此来减少大学生对法律的抵触,抑制大学生不良情绪的释放,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抵抗打击的能力,从而预防和避免因心理问题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3]。

三、培养学生的权利本位意识

学校法制教育要让学生明确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提高法律意识的重点和关键就在于学生权利本位意识的培养上。随着权利本位学说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依法享有的权利[4]。但是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结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只讲权利或只讲义务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建立,实行“ 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因此,我们在享有自己权利的同时,要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四、创设良好的个人道德环境

法与道德存在着密切联系,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在学校法制教育过程中,要贯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道德教育内容,使大学生自觉遵守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5]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要求,在个人品质和情操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我们称之为道德修养。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大學生法律意识得以巩固的最终外在环境就是社会,在学校课堂上建立起来的法律意识,如果没有进入社会环境,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印证和巩固,就会使社会群体产生对法治精神的怀疑态度。因此,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社会要承担起重要责任[6]。一方面,社会整体风气、社会群体法律意识和大学生法律意识相辅相成、密切联系。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是社会群体法律意识提升的良好补给力量。而社会又是学校法律素质培养成果检验的最终环境。如果社会群体法律意识低下,出现事实和理想偏离的现象,就会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从而失去接受法律意识培养的主观动力。因此应当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并启动。要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汲取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的能量,必须逐步形成崇尚法治的社会风气,不断改善社会治安,提升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7]。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社会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社会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是大学生对于社会热点法律事件形成统一认识的主要来源。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加直观、更加容易被接受。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节目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学生收看“今日说法”“法律讲堂”“大家看法”等法制节目,这些鲜活生动的生活案例,能够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法律就在自己身边,进而增强提高自身法律素质的需求感。

参考文献

[1] 韩艳君.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0,(9).

[2] 姚建宗.法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思想变革[J].中国社会科学,2012(01):119-139+208.

[3] 雷磊.法律概念是重要的吗[J].法学研究,2017,39(04):74-96.

[4] 张文显.法理:法理学的中心主题和法学的共同关注[J].清华法学,2017,11(04):5-40.

[5] 雷磊.法教义学的基本立场[J].中外法学,2015,27(01):198-223.

[6] 陈金钊.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诠释[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21(02):77-96.

[7] 陈金钊.法学意义上的法治思维[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7,25(01):75-90+173-174.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法治法律
法治意识融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究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涉及网络募捐的现有法律规定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加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论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