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话题结构的研究现状、问题和展望

2019-03-05周一桃

宜宾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移位母语主语

周 敏,周一桃

(湖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赵元任最早使用话题—述题这一概念,他提出汉语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话题和述题之间的关系。[1]此后,话题结构研究成为近几十年各语言学派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Li和Thompson依据[+话题优先]和[+主语优先]把语言分为四种:话题优先型、主语优先型、话题和主语均优先型、话题和主语均不优先型。[2]457-489汉语被认为是话题优先型语言的代表。有关汉语话题结构的研究涉及了认知、习得、语义及句法等不同方面。不同领域的语言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分析方法,但学界对汉语话题结构的具体分析仍存在争议。鉴于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本文总结汉语话题结构的句法特征及分类,综述现有文献对汉语话题结构的多维度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一、汉语话题结构的定义及分类

在综述现有研究对汉语话题结构的多角度分析前,首先介绍现有的有关汉语话题结构的定义和分类研究。

(一)汉语话题结构定义

石定栩提出话题和述题小句组成话题结构,话题出现在述题小句前面,话题一般是名词词组或相当于名词词组的成分,与之后的述题小句中某一个位置有着密切关系。[3]

(1)弟弟今天逃学,这件事我要告诉爸爸。

例(1)中,话题“弟弟今天逃学”与述题小句中的“这件事”同指。

徐烈炯指出话题和述题构成话题结构,他提出话题句要合乎语法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述题的句法条件;二是话题的语义条件。[4]述题的句法条件是指述题必须独立成句。

(2)*李四,我劝明天来。

(3)*一张报纸,他抢了小王。

例(2)中,述题“我劝明天来”本身不成立,无法独立成句,因此句子不合法。话题的语义条件是指话题必须定指或类指。例(3)中,话题“一张报纸”既不定指也不类指,因此句子不合法。

(二)汉语话题结构分类

语言学界对话题结构的分类并非完全相同,分类的视角存在差异,但也有几种类型存在重叠。陈平提出汉语中的话题结构可分为三类:话题化话题结构、左偏置话题结构和悬垂话题结构。[5]在话题化话题结构中,述题部分存在一个空位,并且话题与该空位同指,如例(4)所示。左偏置话题结构的特征是,述题部分不存在空位,话题与述题部分的复指代词同指,如例(5)所示。在悬垂话题结构中,述题部分既没有空位也没有复指代词,如例(6)所示。

(4)书i,我喜欢读ei。

(5)张三i,我给了他i两本书。

(6)水果,苹果最好吃。

徐烈炯、刘丹青依据话题和述题之间的语义关系,把汉语话题结构分为四类:论元共指性、语域式、拷贝式和分句式话题结构。[6]论元共指性话题结构是指话题跟句子谓词的某一个论元或与之相关的一个空位同指。这一类话题结构广泛存在于不同语言中。论元共指性话题结构也就是陈平所提出的话题化结构和左偏置话题结构。语域式话题结构与述题之间的语义关系较松散,话题一般是为述题提供一个范围。语域式话题结构也就是陈平提到的悬垂话题结构。拷贝式话题结构是指述题中的谓语动词在话题位置的部分或全部拷贝。分句式话题结构的形式是有话题标记的小句,与述题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二、研究汉语话题结构的多维度

根据不同的分析视角,现有的汉语话题结构文献可大致分为认知语法研究、二语习得研究、语义语用研究和生成语法研究。

(一)认知语法研究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汉语话题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汉语话题结构的探讨可以从认知语法视角来研究,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参照点理论对汉语话题结构进行解释,可以将话题看成是一个认知参照点。[7]考察汉语的受事话题构式可通过构式语法的整合路向,在归纳构式语法的基本特性、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构式语法的整合路向,因此汉语的受事话题构式可概括成话题/受事/名词短语+述题/复合谓语。[8]构式语法近年来也开始试图解释一些复杂句法现象,构式语法提出的“背景构式是岛屿”假设可以用来解释话题化结构的提取限制,提取限制受到构式信息结构特征的影响。[9]

(二)二语习得研究

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关注母语的话题结构对二语习得话题结构所造成的影响。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英语表达过程中会出现母语迁移的情况,在汉语中主语可以不出现。许多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受到汉语的影响,对英语中主语的缺失现象不敏感。[10]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会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而从对主语优先话题结构的使用过渡到对话题优先结构的使用,汉语类型学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会对英语的习得产生一定的影响。[11]母语为英语和日语的学习者对汉语话题—述题结构的使用会受到学习者母语和二语水平的一定影响。研究发现母语不仅影响了学习者对汉语话题结构的使用情况,母语为汉语语言类型相近的语言学习者比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对汉语话题结构使用更多。还对学习者使用汉语话题结构的种类有一定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母语迁移的结果。[12]

(三)语义、语用研究

语义、语用研究主要关注动词语义如何影响话题代词的回指以及话题结构的允准条件。动词语义指向的差别会影响话题代词的回指。[13]

(7)a. 李四1担心王五2,所以他心情不好。

b. 李四1批评王五2,所以他心情不好。

c. 李四1见过王五2,所以他还有印象。

例(7a)中动词“担心”语义偏向NP1,因此话题代词与NP1同指。例(7b)中动词“批评”语义偏向NP2,因此话题代词与NP2同指。而例(7c)中动词“见过”看不出明显的语义偏向,因此话题代词既可与NP1同指,也可与NP2同指。

在汉语中,话题不仅可以被句法允准,也可以被语义变量允准。话题提供了一个语义变量集,而述题从句中的主语代词则属于这个语义变量集。[14]话题与述题之间的这种从属关系是允准话题的语义条件。

(8)他们,一个人都没有来我家。

例(8)中,话题“他们”提供了一个语义变量集,而述题从句中的主语代词“一个人”从属于这个语义变量集。

(四)生成语法研究

近年来,在生成语法研究领域,许多学者对话题句的句法推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有的关于汉语话题结构的生成机制研究主要有三种分析方法,即移位生成、基础生成和混合生成。

1.“移位生成”说

黄正德认为汉语的话题结构与英语的疑问结构是相似的,并且都是通过移位生成。[15]因此他假设汉语的话题结构中也存在类似于英语wh-的疑问词,话题从动词后宾语的位置移至句首。这种移位被称为疑问词移位。根据管辖与约束理论,判断是否存在疑问词移位的关键在于是否遵循孤岛条件。[16]凡是疑问词移位,必然遵循孤岛条件。

(9)水果,我们都喜欢。

例(9)中,话题“水果”从动词“喜欢”后的宾语位置移至句首处,话题与宾语位置的语迹同指,移位过程中遵循孤岛条件,推断话题结构同样也为疑问词移位。

陈宗利和温宾利对一些不同类型的汉语关系进行了测试,通过应用移位岛条件、重构效应等方法来探讨这些汉语关系的生成过程是否需要用到句法移位。[17]研究结果表明话题结构需要遵守移位岛条件,话题结构存在重构效应,因此推断话题结构是通过移位生成的。

(10)张三看很奇怪的那些书。

例(10)中,“张三看”从主语从句中移位而来,违背了主语从句移位岛限制,结果句子不合语法。

田启林提出汉语领有话题结构是通过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生成的。[18]受到韩语研究的启发,讨论汉语领有话题结构是如何生成的。

(11)李四,说话的声音很动听。

例(11)中,首先领有名词“李四”与被领有名词“说话的声音”合并,合并两者之间加一个“的”,然后领有名词“李四”为了核查[Topic]特征,移至句首,而合并增加的“的”没有可落脚的位置,因此不会被拼读出来。

2.“基础生成”说

徐烈炯和Langendoen认为话题是在主语之前的位置上基础生成的。[19]他们提出话题与述题部分的空位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遵循邻界条件。邻界条件规定wh-移位时,不能一步越过一个界点以上(IP和NP是界点)。

(12)这个问题,我从没遇到能回答的人。

假设例(12)中的话题是移位生成的,在移位时越过两个界点,违反了邻界条件,因此句子不合语法。然而例(12)却是合法的,表明汉语话题结构是基础生成。

梅德明和韩巍峰提出汉语话题结构由话题及话题标记构成,话题是话题结构的核心部分,话题是基础生成的句法成分,它一般不位于句末。[20]他们认为汉语话题句是TP,话题结构T和IP构成话题句TP。句首的话题结构T基础生成,然后与话题结构之后的述题IP合并生成TP。

(13)他啊,喜欢苹果。

例(13)中,“他啊”是基础生成的话题“T”,句子剩余部分为IP。T和IP组成这个话题句。因此话题句是基础生成的。

陆烁和潘海华发现用句法移位的方法分析汉语领属话题结构存在着许多问题。[21]研究结果表明,基础生成说比句法移位说更好解释汉语领属话题结构的生成。他们认为领属话题结构主要是由语义允准的。话题生成的必要条件就是语义交集条件。语义交集条件也就是说述题中的领有者空位形成了一个语义变量集,然后与充当话题的领有者之间产生了非空的交集。

(14)张三,电脑送去修了。

例(14)中,“电脑”的领有者空位形成了一个语义变量集,如{张三,李四,王五},与充当话题的领有者“张三”之间产生了非空的交集。

杨小龙和吴义诚提出赞同“基础生成”说或“移位生成”说的关键在于是否承认汉语中存在“汉语式”话题,如若承认“汉语式”话题的存在,则为基础生成,反之则为通过移位生成。[22]但汉语中存在的许多语言事实表明移位生成是不合理的。

3.“混合生成”说

陈国华和王建国提出“汉语式话题”是无标记的非主语话题,他们发现这种话题可以由主语的领属限定语、附加语、宾语和补语转化而来。[23]对于主语的领属限定语和附加语来说,话题化的路径是省略,即基础生成。而对于主语的宾语和补语来说,话题化的路径主要是移位。

(15)a.这个女孩,眼睛很大。

b.篮球,我打得不太好。

例(15a)中,话题是主语的领属限定语,生成方式是在“这个女孩的眼睛很大”的基础上省略了“的”,即基础生成。而在例(15b)中,话题是主语的宾语,生成方式是在“我篮球打得不太好”的基础上移出“篮球”,即移位生成。

三、汉语话题结构研究不足之处

现有的话题结构文献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很少考察学习者口语中话题结构的习得情况及影响因素;二是汉语话题结构在先前理论框架下的解释仍有许多争议。

(一)习得研究的不足

现有研究大多分析书面语中学习者对二语话题—述题结构的习得情况以及习得过程受到的影响因素。首先,很少有研究考察学习者口语中对二语话题—述题结构的习得情况和影响因素。其次,很少有学者考察两到三种母语属于同一种语言类型的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话题结构时是否表现相似。母语是两种语言类型的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话题结构时又是否具有不同的特点?对母语相同的语言学习者来说,是否还有其他的因素会影响到第二语言话题结构的习得?母语迁移对二语学习者习得话题结构有多大的影响?这些都是习得汉语话题结构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生成语法研究的不足

上文提到的三种生成句法分析虽然各持己见,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移位生成”说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陈宗利和温宾利运用重构效应来测试汉语的关系结构,认为话题结构是移位生成的,然而事实表明汉语中并没有重构效应。反身代词“自己”有时可以单独存在,并不一定要被约束。

(16)成功与否取决于自己,而不取决于父母。

例(16)中,反身代词“自己”没有受到约束。

第二,移位说解释领有名词生成时存在一些不足,没法解释移位过程中“的”的消失。田启林认为助词“的”在领有名词移位后没有可立足的位置,因此未被拼读出来。然而根据“包含条件”(Inclusiveness Condition),运算过程中既不能随意添加词项,也不能随意删除词项,因此很难解释助词“的”的消失。[24]“基础生成”说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认为例句(17)是基础生成的,那么话题“这部电影”与述题空位之间的同指关系是很难解释的。

(17)这部电影我看过。

一种情况是假设述题空位也是基础生成,那么这个句子的深层结构中的空语类是非PRO,然而不是。第二种情况是假设空位是删除得到的,如例句(18)所示。

(18)*这部电影我看过这部电影。

很明显例(18)违反了约束原则的第三条原则:指称语是自由的。“混合生成”说也并不是完美的,虽然移位生成说与基础生成说能够解释许多种语言中的语言事实,但是这种方法在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框架下没法进行统一解释,因此我们需要找寻到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如语段理论。

四、未来汉语话题结构研究的展望

鉴于现有汉语话题结构研究仍存有许多不足,未来研究可以往以下两个方面思考:一是考察学习者口语中对二语话题结构的习得情况;二是在语段理论框架下探究汉语话题结构的生成机制。

(一)汉语话题结构习得研究

首先,话题结构的二语习得研究大多是考察书面语中学习者的习得情况。未来可以尝试探究学习者口语中对话题结构的习得以及影响习得的因素。其次,研究的语言大多是英语、日语和汉语,仍有许多语言的话题结构习得研究未得到关注。现有研究大多是考察两到三种不同母语的学习者习得二语话题结构情况,可以尝试考察母语相同的学习者在习得二语话题结构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未来的习得研究可以扩大实证研究的力度,多收集些可靠的语料,关注仍未被研究的一些语言,以便能更好地验证研究结论。

(二)语段理论下汉语话题结构研究

乔姆斯基在第一次提到语段这个概念时,提出v*P和CP是语段,而TP和VP不是。[25]大脑词库中的词项都是以特征的形式存在的。有些词项的特征值在句法推导之前已经确定,如时态特征。而有些词项的特征值要在句法推导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如表示人称和数的一致性特征。他提出赋值与未赋值的不同在于语法特征的可解释性和不可解释性。乔姆斯基提出语段中心语的一致性特征应得到继承,除C向T传递一致性特征之外,还有v*向V传递。[26]

(19)下雨天,张三很讨厌。

a.[v*P张三[v*[VP[V很讨厌][下雨天]]]]

b.[v*P下雨天[张三[v*[VP很讨厌下雨天copy]]]]

c.[CP下雨天[C[TP张三[T[v*P下雨天copy[张三copy[v*[VP很讨厌下雨天]]]]]]]]

例(19)中,动词“很讨厌”与基础生成的宾语“下雨天”首先合并成VP,VP再与v*合并,主语“张三”在Spec-v*P位置生成,如(19a)所示。根据语段不可渗透性条件,一个语段中心语的语域被移交后则不可以再参与到下一个语段的运算,只有边缘位置,如v*P中心语的标志语,才可以参与到下一个语段的运算。[27]因此,谓词宾语“下雨天”可移位至v*P的标志语位置,如(19b)所示。然后v*P与T合并成TP,TP再与C合并成CP,如(19c)所示。主语“张三”移位后留下的是拷贝,没有语音特征,不会被拼读出来。由于谓词宾语“下雨天”在宾语位置有不可解释的话题特征所以继续移位至CP的标志语位置。至此,话题句(19)在语段理论框架下合法生成。因此,运用语段理论解释汉语话题结构的生成机制是合理的。还需进一步探究不同类型的汉语话题结构是如何生成的。未来研究可以运用生成语法语段理论提出一个新的生成机制假设,然后通过理论假设演绎,探讨更多语言事实来检验该假设的可行性和解释力。

结语

通过综述现有的汉语话题结构研究,希望能达到以下效果:第一,向研究者展示现有国内外汉语话题结构研究的进展及不足,同时为对话题结构研究感兴趣的学者提供一些便利;第二,在综述先前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的生成语法语段理论,为汉语话题结构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提供一些思路。现有研究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很少考察学习者口语中话题结构的习得情况及影响因素;二是汉语话题结构在先前的理论框架下解释仍有许多争议。因此,未来研究可以在两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可以考察学习者口语中对二语话题结构的习得情况;二是在语段理论框架下探究汉语话题结构的生成机制。

猜你喜欢

移位母语主语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母语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再生核移位勒让德基函数法求解分数阶微分方程
葡语中零主语的语义功能分析
大型球罐整体移位吊装技术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母语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