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性学术期刊编辑的审稿意识与加工艺术
——以《盐业史研究》为例

2019-03-05

运城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文稿题名

周 聪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四川 自贡 643000)

编辑加工是出版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经编辑部或杂志社审核通过的稿件,需按照出版工作的要求进行检查、修改、润色,以尽可能地减少差错。编辑部所收稿件,无论是自投稿、约稿,抑或是资深专家学者的稿件,还是一般作者的稿件,都必须经过一个加工整理、消灭差错、弥补疏漏、规范文字、提高质量的过程[1]。由于投稿者的学术水平、语言文字水平参差不齐,稿件中难免有疏漏、差错或不规范现象。有的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往往偏重学术质量而忽视文字规范和出版规范。鉴于此,为提高专业性学术期刊的质量,保证所刊载论文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将其所承载的学术成果更好地传递给读者,便对编辑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从事《盐业史研究》编辑工作28年,结合工作实践,仅就专业性学术期刊文稿的审读及编辑加工谈几点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稿件审读和编辑加工的重要性

在期刊编辑工作中,对作者所投稿件进行审读及编辑加工,是编辑的基本责任,也是提高刊物质量的基础。编辑作为审稿人和改稿人,其审稿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作者所投稿件的评价、取舍、修改及发表。因此,一个理想的审稿人,既应是编辑领域的专家,更应是本研究领域的行家,还应熟知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了解国内外有关的新学说、新成果、新技术和新信息,才能在众多的来稿中根据期刊的办刊宗旨和规范,从政治、学术、选题、论点、论据、材料、方法、结构层次、参考文献等诸要素对文章的学术价值及在本领域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判断,从而遴选出一批高质量的稿件。

在来稿经审核通过后,编辑便对文稿进行潜心编辑加工。编辑加工是指编辑人员对决定采用的文稿进行进一步审读、修改、整理等一系列的工作[2]。学术期刊的编辑在编辑论文时,常常会遇到题名通用、摘要缺要素、关键词提炼不准确、参考文献引用错误或缺项、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情况。如果一篇论文存在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其权威性和可读性,乃至影响期刊的质量。经过编辑加工,应使文稿达到标题确切、论点突出、论据充分、逻辑严密,不足之处得到弥补,基本上是成熟的、可以发排的定稿。因此,为确保学术刊物的质量,编辑如何系统、规范地对文稿进行加工,编出水平、编出特色、编出风格是值得出版人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盐业史研究》稿件审读的几大原则

审稿,是审稿人对稿件进行详查、细究、审辨并作出正确评价的过程[3]。审稿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它决定着稿件的命运,也是刊物质量的基本保证,在编辑过程中占据着首要地位。《盐业史研究》创刊40余年,自2014年至今连续三次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并在2018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探索并走出了一条兼具中国气派和行业特色的办刊之路。这与我们多年来坚持对所刊发稿件“严”于学术规范、“精”于谋篇布局、“勤”于查证考辨是分不开的。我们的编辑实践活动证明,学术期刊编辑审读稿件时,应注重以下几大审读原则。

(一)审查文稿题名、摘要和关键词

学术论文的题名,应是能反映学术论文中特定内容的恰当、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4],是对论文中重要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论文的重要信息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学术论文题名编辑加工中,要做到论文题名充分表达文章所研究的范围和达到的深度,能体现论文的科学范畴和专业分类[5]。笔者通过多年来对《盐业史研究》学术论文的审读,发现部分论文题名除存在主题不明、语序不当、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外,较为普遍的问题是题名的雷同化。这种题名的雷同化现象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前导词汇相同,如“基于……”“关于……”“一种……”“试论……”“浅析……”;其二是后缀词汇的相同,如“……的研究”“……分析”“……探讨”“……发展”。以上两种雷同化的“大路句式”极有可能源自于研究项目的名称或学位论文题名,论文作者受既有思维定式的限制,自觉或不自觉地套用“……的研究”句式。“……研究”句式并非不可用作论文题名,但它绝不是一种值得首选的优化方案[6]。其实,许多论文的“研究”二字多属冗余成分,删除之后丝毫不影响论文题名的准确性和含义。我们在审读论文题名时,如遇到上述问题,一般会对作者提出修改建议,敦请作者修改;或征得作者同意,编辑对其作删除处理。这既体现了编辑工作者对作者劳动成果的尊重,又反映出编辑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读者是否愿意通读某篇论文,除了从题名上判断外,往往通过浏览摘要来决定通读与否。可以说,论文摘要撰写的好坏直接影响阅读、引用概率和论文的学术价值。简言之,摘要应向读者表明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尤其是结论应包含定性的内容。我们在审读文稿时,多数学术论文的摘要撰写都不规范:一是要素不全或不具体;二是文字太短或过长,不能提供有效信息;三是过多地阐述研究过程和研究背景,几乎与引言雷同;四是大量出现“本文”“本研究”“作者”等自我评价的词汇。

关键词作为论文的检索标志,是作者从题名、摘要、正文中提炼出来的能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专业术语。关键词能为文献的储存和检索带来极大的方便,其标引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收录和检索,影响期刊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指标。由于作者对关键词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在标引关键词时比较随意,常出现主题词漏标,“方法”“研究”“探讨”等泛指性词汇滥用及标引深度不合理等问题,造成关键词不“关键”的现象。

总之,题名、摘要、关键词虽一般不超过400字,但却是一篇学术论文的精髓和关键所在。因此,在编辑工作实践中,责任编辑应通过“学、练、修”,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敬业奉献的工匠精神打磨优质文章、打造精品名刊。

(二)排查文稿的科学性、学术性

无论什么人写文章,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前人或他人的“肩膀上”,借鉴或反思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然而,近些年来,因急功近利思想引发了种种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行为。因此,编辑对文稿进行学术排查是审稿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万不可掉以轻心。在审稿工作中,我们对存在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粗制滥造等学术不端行为持零容忍态度,毫不犹豫地拒绝平庸之作。而对具有创新观点、创新内容、新的研究方法或对前人研究成果有重要补充的来稿,我们都会予以肯定和鼓励。尤其是大部分优秀的青年学者,他们的研究视角新,研究方法与传统有别,其论文论之有据,述之有理,我们一般会安排醒目版面给予优先发表。通过《盐业史研究》这一盐业历史文化专业性学术发布平台,一批曾年轻的学者已成为盐业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经济史学界的知名专家,一大批中青年学者也正在成为盐业史研究学界的中坚力量。

(三)审查文稿的结构

学术研究领域具有多样性,学术论文亦千差万别。但从学术论文的结构来说,论点、论据、论证是其基本要素。在多年的编辑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术论文在结构方面存在以下毛病:其一,结构残缺。缺引言,作者直接写出论文第一部分;论证缺乏逻辑,论文没有对所论证的问题进行讨论或总结;缺关键词、摘要、作者简介等。其二,框架结构紊乱。小标题层次不清,相关文献引用混乱,引文与陈述语句之间无必要衔接和过渡。为此,我们在审查文稿时,须特别关注其结构层次是否合理,有无重复、交叉、脱节现象,文章整体结构顺序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准确表达主题。关于对稿件内容的补充或删减、体例格式的调整等方面的问题,编辑向作者提出修改意见,由作者本人修改。这样做不仅可以充分尊重作者的著作权,使作者按照整体思路对稿件进行完善,而且也便于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充分沟通,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共同建立“对学术负责,对读者负责”的目标。

(四)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准确

一篇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不可能是单薄的孤证或苍白无力的陈述,而是需要充实的论据作支撑,这就涉及到参考文献的引用问题。编辑加工文稿时,须甄别引文是原始的一次文献还是转引的二三次文献,而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则在于核对原文。核对参考文献引用是否准确,是编辑人员的庄严职责,也是编辑的基本功,应保证引文准确无误,防止以讹传讹,这对提高刊物质量至关重要。

编辑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文稿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作出综合性判断,对稿件作出明确的处理意见:退稿、初审通过、退回作者修改后再审。最后,编辑就稿件的学术评价、逻辑结构层次、结论、参考文献引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等写出综合性审稿意见。对一些具有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但有些地方不够完善的稿件,编辑需与作者进行沟通、交流,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退回作者修改完善后再审,以挖掘和扶植学术界的新人。

三、编辑加工中应注意的几大问题

所谓编辑加工,就是对已决定采用的稿件进行从细部到整体,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审视、修改和整理。绝大多数作者对编辑业务和出版要求知之甚少,稿件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即便是专家学者的稿件仍有编辑加工的必要。即使有的稿件选题、观点、研究方法新颖,论据充分,但其在语法规则、文字规则、标点符号等方面存在不足,仍需对其进行编辑加工整理,以保证文稿质量达到投稿刊物的出版要求。

依笔者浅见,对一篇学术论文的编辑加工需要注意的问题大致包括:结构性加工、语言文字加工、参考文献、文稿格式的规范与统一等几个方面。

(一)结构性加工

结构性加工主要是对文稿的主题、框架逻辑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编辑加工。

(1)材料与方法。引用的一手材料是否清楚、准确,有无断章取义之嫌。利用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必须注明原撰写人并加注引号;引文的原文无论是纸质还是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以示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尊重。

(2)问题与讨论。论文的推理论证是否有力,对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扎实的材料作支撑,讨论与提出的问题有无相互呼应,这是编辑应重点关注的问题。编辑加工时,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编辑最好和作者沟通、讨论,由作者自己修改,以达到论文应有的学术高度。

(3)结论。结论是学术论文的最终总结,它以自身的条理性、明确性、客观性反映论文或研究成果的价值。有些作者仅对前述问题加以胪列,并未对结果加以分析阐释。因此,编辑加工时应注意: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阐述与前人研究成果的异同,以及本研究的长处与不足;讨论研究结果的价值和意义。

(二)语言文字的规范

文字的表达能力与驾驭能力是编辑的基本功。编辑对文章的加工润色主要是对语言文字规范、句子通顺、字词以及标点符号等方面的核正和修改。对历史学类文稿来说,行文中的语言朴实简洁是最高层次的可读性,切勿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字词则需要注意同音字、同形字、同义字的使用,“的”“地”“得”的用法,“和”“同”“给”“与”作介词与连接词的区分。尽量避免一个词的重复使用,造成语言逻辑关系的混乱。同时,应高度重视标点符号的运用,杜绝标点符号层级混乱,切勿“句”“逗”不分。而且,编辑还需检查数字、计量单位及纪年的用法是否正确。另外,统一名词、术语、人名、地名也应要求一致。

(三)参考文献的使用

文稿中的参考文献采用夹注、脚注还是尾注,应统一和规范。一篇成熟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基本上达五六十个以上,对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事实材料的核对相当重要。由于引用不当,或者摘录的笔误,或者辗转传抄致误,都会带来以讹传讹的严重后果。因此,在编辑加工文章时,一定要仔细根据引文、文献的出处加以核对。尤需强调的是,古籍文献的标点极其重要,往往标点点错,引文的意思就会完全相反。

(四)做好校对工作

编辑在对文稿进行编辑加工时,一定要边审读、边校对,不放过任何错漏。编辑除校异同外,更要校正文稿的是非,利用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字、词、句、文章的逻辑性进行认真细致的推敲打磨,纠正谬误。如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借助工具书进行查证,或及时与作者沟通,向作者提出存在的问题,请他们作修改完善。

四、余论

我们常见的关于编辑素养的讨论中,有的观点认为编辑或为“杂家”、或为“学者”[7]。笔者认为,编辑出版作为一门学科,文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生物学无不渗透于编辑过程中。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不断提高德性伦理与学识修养,丰富自身阅历,深入专业领域,获得治学经验。因此,编辑学者化的审稿、编辑加工不仅是其基本功,也是提高出版物质量的关键。审稿是文稿编辑工作的先导,编辑加工是文稿提炼升华出成品的过程,二者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特别是作为专业性学术期刊的编辑,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更应具备本门学科精深的专门知识和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应具有扎实的编辑学知识和汉语言文学功底,熟练掌握文献学、版本学、目录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编辑人员还应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研讨会,通过与专家学者的交流,及时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重点组约一批专家学者的优质稿件,建立一批稳定的作者群体和专家团队。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不断更新和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编辑人员更应及时跟踪本专业的前沿学科动态,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信息,力求做到“一专多能”。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文稿题名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文稿规范
文稿规范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栖凤阁题名记
本刊文稿中参考文献的要求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通知
北大汉简五《大罗图》题名商榷
佳石选赏
文稿打字的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