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嵌入社科普及的战略契合与思维变革

2019-03-05周良发陈元晴汪明雨

运城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社科社会科学普及

周良发,陈元晴,汪明雨

(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社会科学普及作为科学普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党和国家凝心聚力共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普及社科知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之文化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要使社会科学普及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引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1]中发挥更大功效,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情势统筹推进和有序运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应用普及,大数据掀起的信息风暴席卷全球,正在变革着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各国政府、科技界抢占科技至高点的重大战略,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前沿和热点话题。鉴于此,本文以社会科学普及为切入点,就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的战略契合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变革谈些浅见,并从提高社科普及人员数据素养、建设社科普及数据资源库等层面筑牢社会科学普及大数据应用的保障支撑体系。

一、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的战略契合

将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全过程,实现大数据在社会科学普及中的全覆盖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而要推进大数据与社会科学普及深度融合与无缝对接,就要深入探察二者的战略契合,找准二者双向融合的根本点,运用大数据优化社会科学普及的方法和路径,切实提高社会科学普及的成效和水平。

1. 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的科学内涵

理清概念内涵是开展理论研究的必要前提,因此首先要界定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的科学内涵。所谓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是指运用大数据思维、理念、技术和方法开展社会科学普及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推进社会科学普及在信息收集、整合、分析、处理等各阶段、各环节的优化升级,继而实现新时代社会科学普及的数据化转型,并从根本上增强社会科学普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社会科学普及数据化转型,既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社会科学普及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二者具有内在契合性。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不仅是技术和方法的有效借鉴,更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颠覆性变革。在大数据时代,全样本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已经成为现实,极大地减少因抽样数据分析而造成的结论偏失,切实提高了社会科学普及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对于社会科学普及来说,大数据将带来社科普及目标、原则、主体、对象、方法、路径等全方位变革。

2. 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的战略意义

将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其一,有助于探察社会公众的社科普及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2]336搞好公益性社科普及事业,同样要了解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说到底就是要动态了解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社科普及期待,帮助公众实现“物质生活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的嬗变。通过对社会公众的网络搜索引擎、社交平台交流、图书购买记录等信息的大数据分析,能够实时动态把握公众的社科理论知识需求和消费状况。其二,有助于提高社科普及的实际效果。开展社会科学普及终究是为了向社会公众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和党的理论政策,而要提高社科普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依托大数据强大的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动态监测和计算生成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方向和接受习惯,减少社科普及过程中的供需错位,切实增强社会科学普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三,有助于推进社科普及的数据化转型。长期以来,由于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研究范式的影响,我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长于理论思辨、学理分析和演绎归纳,却缺乏基于调研和实验数据的量化分析和实证研究,近年来虽有较大改观,但仍滞后于学术研究的发展进程[3]。大数据对海量数据信息的驾驭能力及其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巨大优势和应用前景,倒逼社会科学普及人员必须予以正视并顺应潮流,扎实推进社会科学普及事业数据化转型。

3. 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的契合原则

为了使大数据在社会科学普及中真正发挥效用,在推进社会科学普及大数据应用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实现二者更稳固、更持久的战略契合。首先,以普及社科知识为目标。将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旨在优化和提升社会科学普及能力和水平,通过针对性强、实效性高、大众化广的方法使公众拥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那么在实施过程中绝不能为了彰显大数据的优势和效用而淡化、偏离甚至违背社科普及的目标和原则,即大数据只是社会科学普及的一种技术方法和辅助手段,故而需要正视社科普及对象的个性特征和实际需求,坚持以普及社科理论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为终极目标。其次,以社科普及人员为主导。社科普及人员是增强社会科学普及感染力和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将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就要充分发挥社科普及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力。社科普及人员要结合社科普及的本质特征和受众群体的知识需求,做好大数据应用的组织、指导和实施,并动态追踪大数据应用的最新进展和实际效果,根据反馈信息总结、完善和推进社会科学普及数据化转型。再者,以社科普及对象为主体。将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推进社会科学普及数据化转型,终究是为了提高受众群体的社科知识水平、政治理论素养,帮助他们坚定“四个自信”,明确“四个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因此必须坚持以社科普及对象为主体的原则,即突出社会公众的主人翁地位,始终把民众的思想文化需求作为工作重心。在社科普及过程中,社科普及人员运用大数据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时要围绕着公众的围绕、关照着公众的关照、服务着公众的需要,借助大数据为公众学习社科知识营造良好、宽松与和谐的氛围。

4. 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的契合思路

将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不能随意为之,也不可随性为之,而要找准契合点,把握契合度,循序渐进、科学有效地将其推向纵深。一要找准大数据与社会科学普及之间的契合点。大数据技术与社会科学普及有着各自的本质特征和属性要求,推进二者的深度融合与无缝衔接就要找准契合点。如果找不准大数据与社会科学普及的契合点,那么二者就难以有效融合和深度对接,也就无法保证大数据技术优势在社会科学普及中的正常发挥。鉴于此,找准契合点成为社会科学普及大数据应用的根本前提,这是社科普及人员开展社科普及实践必须明确的问题。二要把握大数据与社会科学普及之间的契合度。找准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的契合点只是逻辑前提,精准把握二者之间的契合度才是有效融合的关键所在。而契合度是否公平、是否正常,抑或存在偏差,都需要契合度指标的科学检测和评定,进而才能从根本上找出契合度偏差的理论误区和实践困境,保障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的协调性和同步性,继而实现大数据与社会科学普及高度融合与无缝对接。

二、大数据带来社会科学普及的思维变革

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和方法,大数据开启了信息数据化的新时代。而将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中,必将引发一系列社会科学普及思维变革。大数据具有Volume(量大)、Variety(多样)、Velocity(高速)、Veracity(真实)、Value(价值密度低)的5“V”特征,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提出动态性、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等思维要求。

1. 大数据带来社会科学普及的动态性思维变革

大数据带来社会科学普及动态性思维变革,是指大数据时代的社会科学普及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和处理不再局限于静态数据,而是静态数据与动态数据的有效结合,实现对社科普及工作的动态监控,增强社科普及事业发展趋向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一是运用大数据实现对社科普及工作的动态监控。在小数据时代,囿于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和处理能力的局限,社科普及人员往往只能收集相对静态的结构型数据资源。而在大数据时代,除了这些静态的结构型数据,社会公众在网络上留下的所有“印迹”都可以成为数据信息,包括网络论坛、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实时产生的海量的、动态的、杂乱的数据信息,基于即时性和相关性分析实现对社科普及工作的动态监控。二是运用大数据实现对社科普及事业的科学预见。发挥大数据全样本数据收集处理效用,能够随时随地收集各种类型、各种形态的数据资源,并借助计算机智能算法和可视化技术进行及时处理和动态呈现。依托大数据长时段监测、跟踪和处理能力,社科普及人员可以精准把握受众群体的信息接收习惯和社科知识需求,通过动态的捕捉甚至可以分析随着时代变化人们对于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将海量变动的信息化为可视的数据图表,从而总结社会普及工作内在规律和动态特征,增强对社科普及事业的有效预警,提高社科理论知识的精准供给。

2. 大数据带来社会科学普及的整体性思维变革

大数据秉持“整体大于局部”理念而呈现大跨度、大视野、大格局等特征为社会科学普及带来整体性思维变革。首先,运用大数据实现对社会科学普及的全局性把握。大数据以全样本数据资源为研究对象,动态把握社会科学普及进程中各要素运行的状态和发展趋向,能够较为全面而精准地反映社会科学普及的整体情况和实际效果,实现对社会科学普及的整全把控。其次,运用大数据增强社会科学普及要素的关联性。以往的要素研究以抽样数据为分析样本,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大数据以全样本数据为分析对象,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因此有助于对社会科学普及进行细致入微的深度剖析和探究,从把脉各构成要素入手,继而体现整体性。再者,运用大数据促进社会科学普及协同性。社会科学普及作为公益性文化惠民事业,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在经济效益不彰的情况下,就要进一步做好社会科学普及主体、对象、资源、平台等方面的协同联动[4]。而且随着大数据应用的越趋深入,就越需要注意协同,包括社科普及方案协同、社科普及主体协同、社科普及方法协同以及社科普及效果协同,在众力集聚之下形成协同效应确保社科普及事业有机联动和整体推进。

3. 大数据带来社会科学普及的多样性思维变革

大数据“杂多优于单一”的技术理念带来社会科学普及的多样性思维变革。一是社科普及数据资源生成的多样性。在移动互联网络的助推下,智能终端设备每时每刻不停地向社交媒介平台发送和接收信息,致使大数据时代数据泛滥、信息激增,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中充斥着海量的、杂乱的数据信息,其中包括相当比例的社科理论知识数据。二是社科普及数据资源类型的多样性。大数据时代产生的数据信息,不再是以往那种单一的结构型数据,而是集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于一身,包括结构型数据、半结构型数据和非结构型数据。数据资源类型的多样化,有利于社科普及人员在海量信息中寻绎“最优资源”,实现社会科学普及效益的最大化。三是社科普及数据资源处理方式的多样性。以往的数据资源分析囿于分析方法和处理软件的局限,主要是对文本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而缺乏有效的图片、声音、视频等半结构型或非结构型数据分析软件。大数据借助SPSS、NCR等新兴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对各种社科普及数据资源进行高效处理,能够揭示潜藏在海量数据资源背后的信息和规律,提高社科普及数据信息的附加值和利用率。

4. 大数据带来社会科学普及的开放性思维变革

大数据带来社会科学普及的开放性思维变革,主要是指大数据共建共享性有助于打破社科普及过程中的时空场域限制,使社科理论知识的获取、吸收、分享更加便捷。首先,开放性体现在数据资源的共建上。以往社科普及数据资源的建设主要依靠社科专家学者和社科普及人员,他们是社科普及数据资源建设的主导者,包括社科普及数据资源的识别、选择、建设、使用和维护。而大数据消解了社科专家学者和社科普及人员在数据资源上的权威和优势,且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社科普及对象也能参与到社科普及数据资源建设中,甚至在数据资源建设上发挥不可轻忽的作用,成为社科普及数据资源库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评判者。其次,开放性体现在数据资源的共享上。建设社科普及数据资源意在为社会科学普及提供丰裕的数据资源,而随着智能手机或电脑的普遍应用,广大受众群体在免费自由访问、查阅和学习社科普及数据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传播、转发、分享知识和信息,进一步扩大社科理论知识普及的受众面,实现社科理论知识普及的泛在化。在此意义上说,大数据的共建共享特征使社会科学普及更具开放性。

三、社会科学普及大数据应用的保障措施

将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实现社会科学普及数据化转型,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和有益的尝试,同时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这就需要社会科学普及行政部门加强领导,科学擘画,多措并举,筑牢社会科学普及大数据应用的保障体系支撑。

1. 提升社科普及人员的数据素养

推进社会科学普及事业的关键在社会科学普及人员,那么当务之急就要提升社会科学普及人员的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解决“本领恐慌”的问题。社科普及人员数据素养作为推进社会科学普及数据化转型的核心要素,体现在社科普及工作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各个环节,是社科普及人员把握社科普及进展、了解社科普及成效、做好社科普及规划的重要基础。提高社科普及人员数据素养,一要靠自身努力。即社科普及人员自身要增强数据意识,主动了解、学习、研究大数据技术的基础知识,并持续关注大数据研发和应用的最新进展。二要靠教育培训。社会科学普及主管部门要组织开展大数据技术教育培训,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大数据应用学习,不断提高社科普及人员的大数据应用能力。三要靠平台交流。人际传播是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有助于社科普及人员相互学习和分享大数据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在研讨交流中互相启迪,共同提升。四要靠动力激励。推进社会科学普及固然需要发挥社科普及人员的科普意识和科普自觉,但是完全依靠这种自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以利益为导向的激励机制,通过利益激励激发社科普及人员提升数据素养的内生动力,以此形成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的社会科学普及效应。

2. 推进社科普及数据资源库建设

数据是社科普及人员开展数据化社会科学普及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所谓社科普及大数据应用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有必要加强社会科学普及数据资源库建设,实现社科普及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在社科普及数据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以国家大数据中心建设为蓝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大数据中心[5]。社科普及数据资源库作为专业性的数据资源库,要以国家大数据中心建设为蓝本,进一步言,就是在“国家大数据中心建设”的宏大背景下,结合社科普及的自身特点和受众群体的社科知识需求,推进符合自身发展的社科普及数据资源库建设。其次要引导社科普及人员参与建设、维护和数据更新。由于社科理论发展和公众的社科普及需求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相应地社科普及数据资源库建设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确保社科理论知识的时代感和新颖性。社科普及人员作为社科普及事业的主力军,不仅社科知识扎实、科普经验丰富,而且在与公众的交流互动中能够了解和洞察受众群体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其参与社科普及资源的建设、维护和数据更新有助于提高数据资源库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 发挥评价在社科普及中的作用

将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是一项大战略、大工程,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这就需要发挥评价机制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确保社会科学普及大数据应用的稳步推进和高质量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系统完备、导向明确的评价体系,做好社科普及大数据应用的评价工作,一要制定评价细则和指标。细则指标是评价社科普及大数据应用的重要依据,其指标设置既要考虑到社科普及现状,又要发挥大数据专长,还要因地因人制宜,唯有如此,才能使评价结果更科学、更精准,也更有效。二要实现双向互评。即社科普及人员评价和社科普及对象评价共同参与、协作评价:前者着力于对受众群体关于大数据社科知识普及的认知、认同到接受等情况进行评价;后者侧重于对社科普及人员运用大数据开展社科普及的状况、质量和水平进行评价。通过两者互动评价能够发现社科普及大数据应用的运行情况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三要保障评价持续性。将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是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那么就要保持评价的持续性。通过持续性的评价,有助于动态把握大数据应用进展、精准评估大数据应用效果,及时发现并纠正大数据应用中的问题,确保社科普及事业始终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行。只有这样,大数据嵌入社科普及方针才能得到全面准确贯彻,大数据嵌入社科普及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4. 分辨大数据情境下的数据真伪

大数据以其超长的时空跨度、超大的数据存储和超高的计算速度等优势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但大数据来源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特征又给大数据应用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在这个数据泛滥、信息过剩的时代,社科普及人员要运用大数据优化社会科学普及必须练就分辨真伪数据的本领。一方面,社科普及人员要高度警惕,增强辨别真假数据的能力,能够在动态的、杂多的海量数据中条分缕析出有效数据,同时要保持数据资源获取渠道的正规性和权威性,尤为注重主流媒介、官方公布的数据,以及通过实验获取的数据。另一方面,要引导广大受众群体善于进行数据过滤,帮助他们提升数据辨别能力、数据选择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不以片面、抽象、零散数据为评判依据。然而,在大数据裹挟下,各种数据资源可以说林林总总,良莠不齐,其中包含着很多“非马”思潮和西方倡导的“普世价值”,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公众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和信仰信念。这就需要社科普及人员强化对受众群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宣传普及,提高社会公众的分辨真伪数据的能力,确保广大民众在数据辨析中精准识别数据,在信息的海洋中坚定理想信念。

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和方法,已经“渗透到国家、社会、企业甚至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6]。社会科学普及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7],紧紧抓住大数据带来的重大契机与之实现战略契合,运用大数据精准识别社会公众群体性脉动,引领社会公众时代性心动,推动社会科学普及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实现社会科学普及数据化转型,用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武装民众头脑和身心,确保人民群众在思想的武装中提升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将大数据嵌入社会科学普及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必然面临很多理论难题和实践困境,社科普及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引导各学科专业技术人员关注和投身社会科学普及事业,让社会公众在新时代拥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猜你喜欢

社科社会科学普及
社科成果展示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人文社科
天文知识普及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