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古之音的时代穿越
——全国首届埙艺术展演与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9-03-04

乐器 2019年2期
关键词:振动

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价值。为了创建埙的交流平台;挖掘埙的历史价值;探究埙的文化内涵;弘扬埙的艺术魅力;促进这一中华古老乐器的传承与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埙专业委员会与首都师范大学于2018年11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全国首届埙艺术展演与学术研讨会。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创作与教育发展中心承办。为期两天的会议内容精彩丰富,包括开幕式、专家大会发言、学术研讨会、埙专场音乐会、埙乐雅集、闭幕式等议程。此次会议上,来自全国的该领域专家学者和埙爱好者进行了埙的学术研讨,共同展望了其传承与发展。高水平、专业化的专场音乐会和汇集埙演奏精英的埙音雅集,也为与会者提供了埙的表演和交流平台。会议期间,还专设了埙乐器展览为广大陶埙爱好者搭建了乐器制作经验,分享与交流平台。

一、开幕式讲话

2018年11月25日上午9∶00在首师大国际文化大厦学术报告厅举行了本届埙学会议开幕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演奏家、制埙师与爱好者们齐聚一堂。大会由周世斌先生主持,首先由首都师范大学校领导致辞。之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领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埙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相继发言。

各位与会专家做了主题发言:刘宽忍先生回顾了《埙与〈废都〉的情缘》,其具体内容讲述了埙乐与文学之间的呼应关系,二者在相辅相成的结合下彼此成就了对方。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埙乐天然的古老文化气质,由此拓宽了埙乐文化的发展广度;杜次文先生在《埙与洛杉矶奥运会》一文中阐述了第一次将埙这件古老的东方乐器奏响世界乐坛时,震惊各国友人的盛况,这对增强自我民族文化认知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接下来王其书先生演讲了《埙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本论题主要从埙的改良与制作、埙乐的创作等问题出发,详细的叙述了当前埙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和未来前景。最后,周世斌先生也对《埙的影视传播与国际交流》做了发言,意在探讨以埙曲特有的音色,在作为某些影视作品的背景音乐时能烘托剧情的效果,同时这样还可以借助影视配乐让广大群众来了解埙(如图1)。另外,埙是陶类吹奏乐器的一种,可借此机会与其他国家的陶类吹奏乐器进行演奏技法与文化层面上的交流,如:陶笛。会议期间陈秉义老师还重点讲述了古埙自新石器时期至清末的历史演变,主要包括音孔的增减与形态的变异等。陈老师多年以来专注各类古埙的复原工作,此次对埙史的讲解为我国古埙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影响奠定了文化背景基础,同时也让与会的现场人士增添了对中国古埙的进一步认识和民族自豪感。整场会议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特别要说明的是在此次会议的开幕之前,还收到了田青、宋瑾、高为杰、贾平凹等知名艺术家发来的贺词。

二、交流研讨会

当天下午13∶30分,在首师大文化报告厅举行了气氛活跃的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陈秉义老师主持。第一位上台发言的是王其书老师,在他的《埙的发音原理与机制分析》中具体的阐述了关于埙的发音产律问题,主要演讲内容记录如下:“腔体乐器不一样,在基音吹奏的基础上,它没办法依靠增强气流,利用超吹的方法使基音产生倍频。腔体乐器不同(于管体乐器),一个腔体它不可能分成两半儿,(每半)单独来振动。吹埙时,开孔越多音越高。(可以发现)低音区开的孔很小,而到了高音区它每开一个音(孔),开孔的面积会成倍增长。这样的话,它的振动就需要一个完整的形体。(例如:)管体(振动时),它(需要)完整的一个管形。腔体振动(也)一样,它(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振动腔体),所以共鸣区(声音)最好听。而孔开得越多,到高音区以后就越吹越难,越不容易吹响。(这)就是(因为)它振动的那个腔体慢慢的(在改变),(致使)它振动的空气(团)就不完整了。已开的孔,在孔周围的气体(也)就不振动了,(即:)就是打开的那个孔。这样它整个振动的体积就缩小了,缩小了以后音高就变高。空气柱(或)空气腔振动,它和其他乐器,(如:)弦振动不一样。弦振动不可能与周边空气相混。(然而)空气柱、空气腔、空气球或者空气体(在振动发声时),它要和周边大气相碰。如果它跟周边大气碰撞的太多的话,单独的那个振动体就不存在了,所以它就吹不响。(也就是说,当)埙的四周到处都是孔,孔越来越多时,(到达极限后)它的振动体就不完整了。(于是)它就会和周边混为一谈,混为一体之后它就不可能发音。所以咱们这个埙在改革以后(开始)加孔,加到最后就加的吹不响了。现在加孔最多的埙,只靠加孔的(方式的)话(最多)能够吹到一个十二度音域,大概就是现在最宽的了。如果不加其他方法的话,它的振动不完整,这是振动体的完整性对埙发音的基本要求。

关于超吹的问题:超吹是一个管体(在演奏时)的自然现象。埙的超吹是没有的,但是怎样做到超吹呢?埙的超吹,(例如:)我们搞的双腔葫芦埙,它就有超吹。这种超吹的原理和管乐器是不一样的。管乐器的超吹是靠泛音,而双腔葫芦埙的超吹不是靠泛音。它是靠两个腔体,通过超吹的口型使上腔体振动后下腔体就不振动了,(而是)成为了一个共鸣器,这样使音高产生了高音的效果。这个高音超吹出的音实际上就是上腔体一个小埙在吹(奏)。(也就是说)原来是(整个)一个大埙,通过超吹下面那半个(球体)就不振动了,变成了(顶部)一个小埙。这样的一个小埙(使得整个埙的)音高就高起来了。它(与其他管乐器的)超吹方法一样,但原理不一样。”①

接下来张荣华先生的演讲题目是《埙事浅谈》。主要围绕埙的属性展开论述,从乐器实用性角度出发阐明了其性能及音色特征,对此张先生还着重谈了埙乐的审美价值观。与此同时,他还详细的讲解了八孔埙的音域与表现力之间的关系,其中对俯吹音的音域拓宽方式及演奏技巧做了详尽的讲解。最后他主张埙的定调排律要向统一方向发展,其中筒音定调非常重要。在此他对现今每种埙的排律做了归纳,认为排律首先要方便手指的灵活按孔。并将八孔埙的排律分为两种,一种是七声音阶,而另一种是五声音阶。

之后在四川音乐学院张莉老师所撰写的论文《双腔葫芦埙创新技术分析——复合振动共鸣技术原理与应用》一文中,进一步谈了王其书老师发明双八度葫芦埙的过程,以及该埙的声学原理。另一方面,她还展示了各类调门葫芦埙在川音后土埙乐团中实际演出的视频效果。最后她亲自示奏了双八度葫芦埙的各种性能,以此来充分说明该埙的排律符合手指生理特点的优越性。

范睿先生所谈论的话题是《怎样进一步加强埙乐器制作及教材规范的建议》。首先他详细论证了当代各类埙指法是否应该统一的问题。他指出,当代陶埙的指法设计过于繁复,反而抑制了埙的推广和发展。因此他提倡在埙的制作方面最好趋于规范化,如果由官方指定给出合理的指法排布设计将最为妥当。其次是教材问题。他认为现阶段埙的教材太过复杂,且凸显自由个性化,因此寄希望于在编写时也尽可能统一规整。在范先生的演说结束后,陈秉义老师颇为认同:埙的指法排律不统一现象会有碍于埙的推广与发展。他补充道:“埙指法排布的多样性是埙在高校很少能被单独设立专业的一个原因。”

上半场研讨会最后一位发言人赵焕鼎先生汇报了《重庆市古埙社会办学探索与实践》。首先他将当代埙的教育分为了两类:第一类是学校教育,第二类是社会教育。由此他例举了目前重庆市在埙的社会教学中的情况:现今他所开设的埙教学基地有教学点9个、辅导站6个,并有612人参加过培训,其中在校生共计246人。另外,他们还建立了两个古埙社团和一个由52人组成的古埙乐团。经他介绍,该乐团常演出的齐奏曲目有5首,独奏曲目则有20多首,且有登记注册的会员186人。其次赵先生认为埙的黯然音色不适合于孩童学习,儿童更适合演奏色彩明亮的竹笛,而埙则更适合中老年朋友。从而他提出让儿童在笛声中成长,让长者在埙声中老去的民乐教育观念。最后赵先生还向与会听众讲解了他的陶埙教学大纲,在赵先生的发言结束后,上半场埙学交流会暂时休会。

下半场研讨会第一位发言的是王宬葓,他讲解的题目是《暗香疏影入管弦——埙与管弦乐队音诗《梅赋》作品分享》。该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以双八度葫芦埙协奏管弦乐团进行演奏,从而体现了双八度埙在把握宽音域大型作品时的能力。王先生首先讲述了乐曲的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受《梅花三弄》主题与古诗词影响改编而成的作品。在讲述过程中他还分享了视频,并深入介绍了该曲的作曲手法。此作品主要从调式、律制、配器等几方面来突出双八度葫芦埙在半音阶演奏时的灵便性,同时在调式更替转换的丰富性上也发挥的淋漓尽致。最后他还从审美的角度剖析了该作品的涵义与意境。

李恒坤先生谈论了《邢窑人首状三孔埙的历史渊源及艺术价值》。他从考古和非遗传承的角度,具体阐述了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河北邢窑所烧制的人首埙。首先他向听众介绍了邢窑在历史各个时期的重要性,其烧制技艺非常独到:该窑主要以烧制瓷器为主,因此它所产出的埙是瓷埙。在此李先生还具体展示了形形色色的邢窑瓷埙,这类埙做工精良,每件器物在烧制前都经过精雕细琢,有着很高的工艺欣赏价值。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胡人头埙,多为两到三指孔。在李先生的演讲结束后,陈秉义老师还借此话题深入的讲解了宋辽时期埙的特征,并在试吹了该埙后,对此种技艺文化传承做出了高度评价。

接下来是徐琦所做的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高校的传承——以“德州李氏陶埙制作工艺”为例》。他首先讲述了近年来山东德州地区的埙在传承与制作两方面的表现:其一是在乐队中的配乐使用情况;其二是李氏埙的复原工作,及历代的制作传人在制作和推广陶埙时所作出的贡献与成绩。最后他还重点阐述了德州高校内招收陶埙制作专业的教学问题,该专业主要以制作李氏埙为主。

之后由王泽丰先生解说了《葬器?祭器?乐器?——商埙角色之再探讨》。该论题首先论述了商代以后埙衰落的两个原因:一个是音准、音域制约说,而另一个是雅乐制约说。然后王先生分别从这两方面作出展开性论述。在研究商代陶埙的过程中,他提倡从历史文化背景下重新解读当时的古埙作用及意义。其次他认为商代埙具有很强的神器寓意,并从商代祖先对玄鸟图腾的崇拜中得出鸟卵代表生育繁衍的象征结论。在此基础上再将二者相结合,认为卵形与埙的形制相近似具有同种功能价值。原因在于商代墓葬中有大量鸟卵形陪葬器物,由此进一步推论出埙在商代也具有葬器的职能,它可以作为灵魂的收容器。最后他提出了埙在当时还属于一种祭器的观点,其理论依据来自于埙的音色。王先生指出,埙的音色具有哭泣之声,这种音色可用于祭奠。所以在商代的巫觋文化的背景下埙承载着祭神、祭奠亡灵的祭器功能,同时还起到了人神沟通的媒介作用。然而到了周代的礼乐文明时期,导致埙仅留下了乐器的本职功能。

下面是阴育锋先生关于《埙的起源与发展浅见》的发言。首先他从埙的起源开始论述,并提到了原始狩猎器飞石锁。认为这种器物的中空状态与气流碰撞时会产生发声的现象,可作为埙的早起孕育体。其次他提出,原始人吹陶罐发音后对埙的制作产生也会有所启发。接下来他将竹制的尺八、箫、笛等同类边楞吹奏乐器的音色拿来与埙的音色进行比较,得出了埙的音色符合中国人的听觉审美,因此该乐器会延续至今的结论。与此同时他还从埙篪相合的角度来进一步说明二者在音色上的相通与互融性。最后阴先生还谈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在制埙过程中,形制越规矩的埙胚越不容易吹响。反之相对随意拉出的形态却较为容易被制成上乘陶埙,故而埙的固定模具样本就会相对变少。而另一个是他认为埙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人为的意识将陶器发明成了陶埙。

本次学术研讨会最后一位发言的是袁宏磊先生,他主要发表的言论是《论“秦派埙”产生的可能性》。首先他叙述了西安当地一些民间自发的埙文化活动,之后对一些西安的埙乐演奏家的吹奏风格进行了评述:第一位是刘宽忍老师的演奏特征,他指出刘老师演奏的埙乐刚柔并济,虚实结合,且忧而不伤,儒雅大气。第二位是王厚臣老师,他认为这是一位兼演奏与创作于一身的古埙表演艺术家,王老师所创作的埙曲最大特点是带有浓郁的陕西风味。之后袁先生还简单的提及了几位年轻埙演奏家的发展近况。接下来他又介绍了西安广大的民间吹埙爱好者,以及比较有象征性的各种卖埙的文化街。他说:“西安现今拥有众多的民间埙乐团和演出活动,参与者大概有三百人之多,加入团体时还需要严格的考评之后才能被录取。同时埙的文化内涵在当地也深入到了其他文化领域当中,比如文学、美术等。另外埙的制作工艺在西安有着相当成熟的技术底蕴,而且种类繁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冯氏陶埙、阴氏陶埙等。其西安指法的影响力和推广程度占全国制埙设计的三分之二。”最后他还列举了具有陕西风格的埙乐代表性曲目,如:《废都》《沉香泪》等,其数量也极为可观,并且这些作品在许多重要场合被多次演出,随之流传至全国各地又被业界所认可。与此同时,在业余民众中也不乏有众多的埙乐创作爱好者。通过以上诸多的论证,袁先生最终得出:西安的古埙文化现象可以形成了一个流派,可称之为“秦派埙”。

至此埙学术研讨会也在陈秉义老师的主持下走进了尾声。会议期间,每位学者都将各自所演讲的论题与现场听众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与此同时,陈秉义老师也会在每位学者发表完演讲之后进行点评或补充。纵观整场研讨交流会议学术气氛浓郁,在互动探讨中与会现场的诸多埙友也得到了理论知识上的升华。

三、埙专场音乐会

会议结束后,晚间时间19:30分在首都师范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演播厅举办了“埙风悠长”——埙专场音乐会。音乐会由司冰琳女士主持,共演出了十一首曲目。

本场音乐会演出的第一首作品是《烟花邂》,该作品是为埙与古筝而作,其寓意在于描述孤寂的人与鬼的对话。第二首作品为《阳关三叠》,此曲改自古曲,用以抒发友人惜别之情。以上这两部作品均为四川音乐学院后土埙乐团合奏,该乐团很好的展现了各调门的双八度葫芦埙在演奏多声部作品时的驾驭能力。第三首是埙独奏《敖包祭》,这是一首蒙古族的传统音乐曲目。该作品充分表达了对往昔辉煌历史的赞叹以及对民族英雄崛起与沉沦的感怀,全曲引人深思。乐曲由李镇老师演奏,其扎实的吹奏功底所演奏出的质朴旋律感人至深。第四首埙独奏曲《楚歌》依然由古曲改编而成,乐曲描述了楚汉相争之时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的悲剧。此曲由周世斌先生演奏,其丰富的陶埙演奏技巧形象的刻画了乐曲中的悲壮之情。与此同时周先生还演奏了由外国曲目改编而成的《圣母颂》,借此来展示了宽音域埙强有力的音乐表现力,它主要体现在半音演奏和调性对比上。第六首演出的曲目名为《如玉》,该作品是为五件西洋弦乐器和四件中国民族乐器而作,使用了诸多现代作曲技法。此曲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国际交流重奏团演出。第七首埙独奏《鬲溪梅令》是根据宋代词人姜白石的《鬲溪梅令》改编而成。此曲由杜次文先生演奏,杜先生用陶埙那古朴低沉的音色很好的诠释了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之后刘宽忍先生演奏的第八首埙独奏曲《子夜吴歌》也是由古曲改编而成,他用幽怨的埙声向听众表达了乐曲中对远方征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他还演奏了埙独奏曲《风竹》,该作品的旋律充满陕西风韵,刘先生又运用自身娴熟的吹奏技巧向听众们展现了乐曲中大自然的神韵。第十首作品是笛埙合奏曲《黄土放歌》,该作品充满了西北音乐风情,由中央音乐学院“龙之吟”笛埙乐团演出。同时该乐团还演奏了埙笛合奏曲《夜的速度》。在演出结束之后,出于此乐团演奏技艺精湛,惊艳了全场听众。因此在观众的热情邀请下,又重新返场演奏了竹笛改编合奏曲《买菜》。最终整场音乐会在气氛热烈的高潮中完美收官。

四、埙雅集与闭幕

翌日11月16日上午9:00~11∶30分又在首师大国际文化大厦学术报告厅再次举办了“埙艺术节雅集”。该集会依然由埙乐演奏为主,由张颖铮、范睿主持。本集会重在展示埙的各类演奏技能,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参会表演者多为民间陶埙吹奏爱好者。埙雅集所演奏的曲目为《王屋秋月》《铜雀台》《胡笳》《寒星忆》《埙之韵》《楚歌》《长恨》《风竹》《千年风雅》《子夜吴歌》《小白菜》《风竹》《智斗》《重归苏莲托》《霓裳吟》《秦吟》共计十六首。其中原创作品《王屋秋月》颇具流行风格,为埙的表现力增添了新的色彩。最后伴随着埙雅集的尾声,本次《全国埙艺术展演与学术研讨会》也圆满落幕。

纵观本次埙艺术展演与学术研讨会,众家云集。理论上百家争鸣,从埙的考古到埙的教学,从埙的研制到埙曲的创作及演奏,可以说在埙的各项学术领域中都有所涉猎。而在演奏上,专业和民间的演奏家争先献技,各种炫技的表演使广大埙乐爱好者也大开眼界。另外,此次会议期间还展示了各位著名制埙师的代表作。格式各样的陶埙琳良满目,每款埙都是上乘之作,可以说这还是一场陶埙的乐器展。总之,首届全国埙艺术展演与学术研讨会为全国各地的埙友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从而也开启了对中国古埙探索的新里程碑。它让广大音乐爱好者进一步的了解埙、热爱埙、传承埙,同时也为古埙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注释:

①此言论是笔者根据录音详细记载而来,括号内文字是为了使语句逻辑连贯所做的补充。此论对埙的音高产生有着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做原音摘录。

猜你喜欢

振动
某调相机振动异常诊断分析与处理
振动与频率
This “Singing Highway”plays music
振动搅拌 震动创新
振动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振动压路机振动压实动力学仿真研究
次级通道在线辨识的双层隔振系统振动主动控制
基于ANSYS的高速艇艉轴架轴系振动响应分析
主回路泵致声振动分析
振动压路机振动轮振幅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