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教育中感性与理性的比重研究
——两个典型教学案例的比较分析

2019-03-04

乐器 2019年2期
关键词:琵琶感性音色

引言

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些专业音乐院校琵琶教育只重视演奏技能而忽略艺术修养,社会普及琵琶教育普遍存在注重演奏乐曲中的音符而割裂学生情感表达。这些都偏离了音乐教育根本目的,遮蔽了其本质。

理性的音乐教育注重知识记忆、机械训练,通过逻辑思维形式进行授课。感性的音乐教育注重培养审美能力、情感表现力、创造力,提倡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良好的音乐教育需要二者平衡发展,所以要重新梳理专业院校琵琶教育与社会普及琵琶教育中的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找到平衡点,促使琵琶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专业音乐院校琵琶教育与社会普及琵琶教育教学案例比较——以《火把节之夜》为例

(一)教师与教学对象比较

杨靖教授为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在专业音乐学院从教三十年,培育了众多优秀的琵琶专业学生,本案例教学对象是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初三年级琵琶专业学生。杨婧老师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后自主创业成立了琵琶教育工作室,有十余年的社会普及教学经验,培养了许多高水平的非专业琵琶学生。本案例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琵琶爱好者。

(二)教学目标比较

1.专业音乐院校琵琶教学目标

杨靖教授设定的教学目标除了对技法的要求外,还提出准确把握作品彝族风情,了解彝族调式,用琵琶模仿口弦等音乐语言。注重培养音乐感悟力、表达力与处理音乐的能力,把握乐曲层次变化和情感的递进关系。提升对音色的追求,并且感受每个技术后面的气息,与弹奏时内心的歌唱性。

2.社会普及琵琶教育教学目标

杨婧老师的教学目标是加强左手基本功训练:滑音、打、带音;右手基本功训练:摇指、挑轮、小扫、大扫。完整演奏整首乐曲,了解曲目所蕴含的情感与作者想表达的意境,并且把情感融入到音乐中。

(三)课堂教学比较

1.专业音乐院校琵琶教学过程

首先杨靖教授介绍曲作者以及创作背景,强调乐曲采用E、A、D、G(1=D首调)的四度定弦方法。接着从曲式、和声与传统音乐创作手法三方面对乐曲进行分析,同时向学生推荐观看《阿诗玛》这部电影,做到在演奏时能从意境和情感上产生联想。

授课时,用细致的艺术语言逐段逐句地讲解乐曲中不同演奏技法的正确方法、科学原理、特色音处理、音乐气息、音色想象、音乐表现力、层次铺排、音乐的理解与感悟能力等。如99~114小节的演奏处理:突出二弦旋律音,弱化一弦伴奏音。同时注意左手指尖立起来,持揉弦的状态,延长旋律的余音。右手在二弦上的“挑”触弦稍深并且时间稍长,使得音色宏厚、余音长,产生类似电子音乐的效果。最后,分享舞台经验与艺术。

2.社会普及琵琶教育教学过程

首先杨婧老师让学生讲述春游时发生的趣事,并把曲目名《火把节之夜》改为《快乐的春游》。示范讲解技法时,杨婧老师演奏时放慢速度,并用学生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和比喻来讲解。如演奏有弹性的“双弹”时,表现了全班同学坐着大巴开开心心出游,心情非常轻松。“双弹”时手指触到弦后,小臂立刻带动手腕与手指向上提拉,如同皮球碰到地面又弹起来的过程,形成轻快的音响效果。最后布置作业。

通过对两位代表性老师的《火把节之夜》教学分析研究,发现两种教育模式都涉及艺术表演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类知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予我启示:音乐是一种智能,它使人相信音乐是一种思维,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模式,是人类除了用理性推理以外,还能运用感性的音乐来认知感受世界的宁一个重要途径。所以无论在社会普及还是专业教学中,都得注重培养学生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二、对专业音乐院校琵琶教育的建议:理性与感性的理想契合

演奏大师里赫特讲述到:当我进行技术训练时,我从不忘记艺术创作,技术练习与艺术创作同时进行,技术练习与艺术创作同时进行,齐头并进。专业音乐院校琵琶教育注重技术与感情的完美结合,理性是琵琶学习与练习的良好开端,同时感性贯穿于学习的各个环节。

(一)细致地研究创作背景、思想特征,需要从历史角度把握作品风格,再现作品历史风貌,也要站在当今时代角度,还要注入自己对作品的领悟来研究作品。做到不仅尊重原作,而且从时代与个人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

其次,在教授琵琶演奏技法时,需要用科学的原理对学生进行指导。重视专业基本功的完善训练与细致培养学生用意识支配手指运动,从而做到下手具有分寸,同时把不同弹奏技巧而产生的声音效果熟知于心。训练技术也是为了呈现出的具有美感的音乐,但是技术训练具有抽象性、枯燥性。怎样在训练技术时让学生体会到美感呢?需要教师用艺术性的语言来启发学生。如:需要学生掌握轮指“线中有点,点中有线”的辩证关系,可以说,一个全轮产生的五个音,如同大小、质感一样的珍珠,串在线上,形成一串漂亮的项链,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轮指时需要产生均匀“点”的声音。进一步对学生启发:长轮时,想象流动的潺潺小溪水,这样一来,学生对轮指的“线”性与流动性有了感知。

(二)在对作品、技法有了初步的分析与感知后,就可以迈入对音色的处理中。对音色的感知需要理性与感性的紧密结合,才能演奏出丰富多彩的音色。琵琶具有繁多的左右手技术与技巧,当它们组成乐曲时,怎样处理才不显得杂乱无章并且产生富有层次变化的的音色呢?首先,需要理智分析和实践出适合乐曲的发音技巧,并且在演奏过程中控制各种技法的发音,注重不同臂重与指力的调整,以及触弦速度、角度、深度、位置的合理运用,演奏出统一而又具有变化的音符。使用什么具体的技术手段必然会产生什么音色,用产生的音色来检验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这样学生能理性地建立技术手段与音色的必然关系,从而在演奏过程中不断提高对音色的选择和把握能力。其次,用细腻的感性思维对技术手段进行艺术处理,使音色具有虚实变化、刚柔变化、阴阳变化,呈现出松、通、透的声音。

(三)教师指导学生处理乐曲的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注重统一与变化。首先讲解乐曲的整体设计与铺排:弄清乐段结构、音乐走向与音乐情绪。然后细致处理局部的乐段、乐句,以及段与段、句与句、音与音的衔接。从力度、速度、音色、音乐语气四个方面处理音乐。并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绪、气息带动各种手段的运用,做到无缝衔接,使音乐表现更加流畅。最后站在新的高度审视乐曲,把自己心中符合乐曲的情感因素与音乐表情变化结合,最终用手指、表情、形态表现出来。演奏出具有合理的音乐构思,鲜明的音乐思想,动人心弦的琵琶曲。

(四)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塑造不同的意境与音乐形象。利用想象力,可以让学生进入演奏状态,想象乐曲中的人物与环境,增强演奏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如:要表现“温暖”的乐段,演奏时可以想象自己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这样音乐的性格立刻充满爱意。在演奏时,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艺术构思、思想实质中,全身心投入到音乐表演中,达到精神上的陶醉。

(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艺术修养。鼓励他们从哲学、文学、传统文化、各类艺术领域和生活中获得灵感,并且善于把其他领域知识和生活经验与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演奏中。只有广泛涉猎并且善于积累,同时把自己诸多启示、感受、内心活动等转化成音乐的素材和形成音乐画面,才能提升演奏的情感与思维,最终通过琵琶流露出来。

三、对社会普及琵琶教育的建议:感性教学作为前提与基础,理性作为保障与辅助

由于社会普及琵琶教育的主要教学对象年龄段大概在18岁以下,并且教育目标是美育,所以在此基础上的琵琶教学必然是感受教育、审美教育。我们可以用“感性”来概括这一指导思想。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理性的参与和支撑。

(一)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培养学生对琵琶的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是学琴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目的和策略。用琵琶音乐的美感与演奏技法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琵琶的美,并且能欣赏美和创造美。通过演奏美妙音乐从而获得满足,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形成学习内驱力。教师需要有清晰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和谐的体态与语调,并且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情绪,这样才能使他们喜欢教师、喜欢琵琶,进而产生良好的学琴动机。比如弹《茉莉花》,可以绘声绘色地描绘:一颗种子埋在土壤中,栽培它的人浇水呵护,充满期待,种子多么渴望开花被人欣赏的那一刻……要让学生感受到一盆茉莉花有那么多感情在里面,在演奏《茉莉花》时,情感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享受自己着演奏琵琶的过程。

(二)满足学生心理的亲和需要与成就需要,使之保持对学习琵琶的动机与热情。教师需要理解学习琵琶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对学生多点爱与耐心,对他们的小进步及时鼓励,并且引导学生用客观的指标衡量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需要教师能够通过内部因素与外部刺激,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比如完成一首作品、通过考级、比赛获奖等。这样学生在精神上获得满足,增强学习琵琶的自信心,产生出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形成良好的学琴的动机与热情。

(三)教学过程中,从培养感性认识开始,注重示范讲解的直观性。做到多示范、多讲解,让学生通过对正确演奏法的模仿,从而建立正确的动作感觉。比如教授“轮指”技巧时,学生不明白是右手是一个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可以这样打比方:琵琶一弦为学校的大门,学校值日老师(大拇指)站在大门边组织学生们放学离校,同学们(其他四指)依次走出校门,从一年级同学(食指)开始,然后是二年级同学(中指),接着是三年级同学(无名指),最后是四年级同学(小指)。这样讲解技术难点,学生能理解并且能够按照要求做到。

(四)善于设置情境,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多使用学生现实生活元素为素材,用恰当的生活比喻来启发学生感情,让他们产生想象与联想,从而调动参与乐曲认知的主动性。当学生在演奏曲目时能够投入到音乐的情境中,在感同身受中体悟、理解音乐。让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作品表达的感情产生交流。比如,学习《彝族舞曲》时,用学生都参与过的“班级联欢会”,来比喻他们未曾体验过的彝族人民载歌载舞的篝火晚会。

(五)注重技术的规范性与专业基本功培养,重视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教育。采用科学的演奏法,强调养成正确的演奏手型以及合理发力,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发音状态。演奏练习曲作为技法训练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为了科学锻炼手指机能,系统性的解决一个技术难点,使之能够达到演奏乐曲的能力与要求。把相关的乐理与视唱练耳知识融合在教学中,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一定的音乐基础,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更好地培养其内心的感性能力,启发智力,提高认知水平。

(六)掌握琵琶教学的教学原理,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程度、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进行分析与策划,熟知不同技能与音乐感在学生学琴过程中是以怎样的步骤建立起来的。同时要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规律,及时调整进度和策略,适时奖励。要根据他们的认知、接受能力和感情的发展的规律性来制定整个学习活动的进度、梯度和层次,并且分析、简化音乐的复杂性,把复杂问题转换成分解的小目标,循序渐进、由慢及快、从易到难。

四、结语

不同的教育模式,产生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对比专业音乐院校琵琶教育与社会普及琵琶教育,发现两者具有很多共通性,并且社会普及琵琶教育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之上的。两者对审美教育、琵琶基本功的规范、情感表达、音乐表现、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要求。但是两者的差异性也表现在多方面,如:难易程度、理解深度、评价尺度等。专业音乐院校琵琶教育注重理性与感性并重,对音乐的处理细致而深刻。社会普及琵琶教育的教学模式、内容选择与教学氛围较为灵活,感性教育所占比重较高。

不同教育模式下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从音乐教育的本质出发。理性教育必须以感性教育为基础,感性的思索并不否定在教学行为实施中理性的加入,两者有着密不可分、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需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注重美育,提高能力,开发潜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的琵琶学习者。

猜你喜欢

琵琶感性音色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琵琶老店琵琶声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
我的“反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