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咬人的小男孩

2019-02-25田波

湖南教育·A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前班小男孩男孩

田波

2013年9月,我调任一所薄弱学校任校长,在每天上午、下午、傍晚的走动管理过程中,关注点始终都是问题和教师。因为在我的观念里,要改变学校的不良风气,就必须首先从问题和教师入手。

先入为主的我,再对待孩子时,往往便只剩下无声的一脸严肃,或硬邦邦的批评。

就这样,历经了一个多月的混乱、匆忙,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我每日都感觉疲惫。直至10月16日傍晚,斜躺在椅子上,眼睛模糊地胡乱点击网络新闻时,心中一想法越来越强烈:天气陡然变冷,应该去看看孩子们吧。

或许是劳累的缘故,走进教室看到穿着单薄衣服的孩子,便温柔地询问。

来到九年级教室,学生们正在认真地聆听着物理课,这对于我来说有点意外。站在教室门口环视一周,来到一穿凉鞋的男孩身旁,微笑着说:“怎么还穿‘真皮皮鞋呢?你应该没有后面那位同学强壮(其实较肥胖)吧?”顿时,学生们都笑了起来。于是,我乘机提出同学间要互相照顾的希望。

一路走着,到了七年级教室,我又调皮地对一孩子说:“怎么还穿短裤呢?”虽然,这两位学生似乎有些尴尬于校长意外的关心,但微笑的眼角,透露出更多的是感受到他人温暖关怀的高兴。

不可否认,教师是学校这支交响乐队的主要角色,可孩子们难道只是看客吗?如果没有孩子们的优美伴奏,又怎能共同奏响雄伟的乐曲呢?师生是互相影响的,不能只盯着某一方面,而应该巧妙利用他们之间的微妙影响,并注重有意与无意之间的巧妙协同。

然而,纵然当时有此意识,可是对于那时急着追求显性功利目标的我来说,更多的只是将此视为一种管理技术或技巧而已。

直至收到那提示性短信之后的六个月,我才逐渐清醒起来了。

2017年3月的一天,突然接到原同事发来的短信,里面是一小男孩的照片,下面写着一句话:他说怕您忘记了他的样子,所以要拍张照片发过来。

小男孩是谁呢?

我从两年前的记忆库里找到了他。2015年10月的一天,我正在学校悠闲地走着,突然手机铃声响起,获知学前班班主任竟然在医院打针。尚未知情的我来到医院后了解到,老师受伤源于一位学前班留守男童咬了她一口。由于咬得比较严重,医生建议打针治疗。而小男孩咬人的原因却是,他爬在欄杆上,班主任怕出危险将他抱了下来。

询问男孩读七年级的哥哥,又意外获知,九月份弟弟已经咬了两位小朋友。很快,匆匆赶来的奶奶狠狠地训斥了弟弟,旁边的老师也协助着向男孩摆事实讲道理。他一动不动地站着,没什么反应。

第二周周日傍晚,我刚进学校,就看到小男孩的奶奶和一陌生家长站在操场旁的台阶处,正说着话。走近一听一问,原来是小男孩又咬伤了一位小朋友的脚,受害方的家长前来讨要说法。小男孩仍像上次那样站着不动,似乎并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面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呢?我开始关注小男孩的在校生活。

早晨,他会慢慢地背着又大又旧的书包独自来到学校。于是,利用带七年级孩子晨跑的间隙,我和他进行跑步比赛。渐渐地,又带动了五、六个学前班孩子同我们一起晨跑。一开始,他似乎对于同学的闯入并不满意,举止间常带有驱赶行为。所幸,我的协调能很快阻止他的举动。

课间操时,他要不就趴在栏杆处看高年级孩子做操,要不就是独自走走、到处看看。见他如此,我便或从后面抱着他一起观看,并经常假装说错他哥哥的名字,弄得他不得不严肃认真地重复教我;或精心策划一场“偶遇”,然后牵着他的小手一起散步,期间检查检查,小手是否洗了,牙齿有没有刷干净。

就这样,我和他成为了全校皆知的“好朋友”。

本以为也就止步于“好朋友”了,结果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再也没有听到他咬人的事件。就这样,我成为了可以于无意间影响他行为的“更好的好朋友”。

次年4月的一天,我发现小男孩还穿着不透气的高筒雨靴,便牵着他的手来到办公室,送了他一双运动鞋。

正当我们互动良好时,因工作需要,我调去其他学校。在调走一年之后,街头我偶然遇到了小男孩的奶奶,她告诉我,孩子还挂念着我,嘴里经常念叨着:这是田老师送我的鞋子。

这次偶遇后,我陷入了思考。包括我在内,很多教师在遇到类似咬人事件时,常常会从家庭环境等因素入手去分析成因,并理性地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可是面对部分“野性”尚存的孩子,是不是会陷入“北辕适楚”、荒诞徒劳之境地呢?

这名学前班的小男孩,给予了我教育人生中最重要的提醒。

当一名教师教育教学技巧和经验越来越丰富,当一名教师从教学岗位往管理岗位转换时,如若不能与孩子们一起随意走走、看看、说说、笑笑,如若始终以一种教育审判者的角色去俯视,怎能实现真正的聆听与共鸣呢?又怎能让心灵在互相触动中变得更敏锐、更敏感、更融洽呢?

工作越久就越感到:在任何一项教育任务的实现过程中,师生同行的亲密感始终是教育中最细腻、最生动的润滑剂。师生间教育关系的运转,是因摩擦不断嘎嘎直响,还是因默契而行云流水,都取决于此。

当孩子三五成群的嬉戏或学习时,我们如果只是站在一旁,就仿佛师生间隔着一块隐形玻璃,只能引发他们转头一望;当我们根本无意走近孩子,只是在冰冷的黑板上写着僵硬的知识、说着虚空的道理,教师于学生而言,也不过是一道随着铃声来来去去的身影而已。

这感觉,让我想起了快递。一个只管送货,一个只管签收,彼此只是陌生人。

无数经历,深刻地提醒着自己:只有坚定地走近、走进孩子,才能构建起最丰富、最融洽、最鲜活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奏响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师群体的魅力乐章,并最终引发孩子们的欢快合奏。

教育的回响从不会来自“俯视”,并肩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教育。

(作者单位:吉首市太平希望学校)

猜你喜欢

学前班小男孩男孩
扶起小男孩
幽默故事
小男孩
亲爱的“老男孩”
工资收入
谁救了比丘国里的小男孩
差不多男孩
瓶中妖怪
取缔学前班,利耶?弊耶?
Ten Little Indian Boys十个印第安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