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迈向教育强省的“湖南路径”

2019-02-25阳锡叶

湖南教育·A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湖南教育

阳锡叶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012年11月15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第一天,面对500多位中外记者,习近平庄严宣告,“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谁不向往美好生活?浩浩湘江,巍巍岳麓,洞庭湖畔,雪峰山下,7300多万三湘儿女欢呼雀跃,同心期盼。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的教育被摆在了第一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湖南教育走过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程,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成就。总体来讲,已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步入“上好学”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了从人口大省到教育大省的历史性转变,正处在“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万所,其中,学前教育蓬勃发展,2017年全省有幼儿园14670所;义务教育跨越了“全面普及”和“基本均衡”两大关口;高中阶段教育步入全面普及、协调发展的新阶段;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教育”,全省有普通高校109所,其中4所高校入选“双一流”;职业教育“星火燎原”,目前职业院校达到461所;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近1.3万所。全省在校学生1317.8万人,在职教职工90.19万人,教育总规模位居全国第7位。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年均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4、4.2、3.2、0.58个百分点。

这是湖南教育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为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建设“科教强省”的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迈向教育强省的“湖南路径”。

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018年下半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密集深入高校调研和出席教育工作相关会议、活动,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

2018年9月9日,湘潭大学;10月22日,湖南师范大学;11月12日,长沙理工大学;11月14日,湖南农业大学;11月15日,湖南中医药大学;11月19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两个多月时间,6所高校,省委书记杜家毫如此密集调研高校,迅速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社会热议。同时,他还出席了多个与教育工作相关的会议和活动,并于11月5日在《中国教育报》头版发表了署名文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设科教强省》。

紧接着,11月26日,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先后来到南华大学、湖南科技大学调研;12月12日,他又调研了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强调要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千年历史文脉,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聚焦重大项目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打造全国领先的自主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地、高端人才集聚地。

此外,省委副书记乌兰、副省长吴桂英等也密集深入教育系统调研,召开相关会议,对教育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有观察者认为,省委书记、省长等省领导密集调研教育工作,不仅反映了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教情结,更释放了一个中部教育大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科教强省的强烈信号。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历来不仅仅是一个民生问题,更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教育在湖南人的心中,也历来有着无可比拟的位置和沉甸甸的分量。“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发端于湖南郴州的话,无比鲜明地说出了教育在湖南人心中的地位。

崇文重教,是湖南人的情之所系、优良传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更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浓厚情怀和清醒的战略认知。

早在1978年6月,湖南就召开了全省教育战线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大力提升教师地位。1993年5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不久,省委、省政府就在邵东县和长沙县召开贯彻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暨义务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进入21世纪,湖南把教育工作摆在了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2007年,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把教育作为增强我省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重要基础与关键环节,确保湖南教育在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响亮地提出了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

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大力推动湖南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从人才大省向科教强省转变,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再次响亮地提出了建设“科教强省”的战略目标。

在建设“科教强省”的进程中,省委书记、省长既当“司令员”,又当“吹号员”,甚至还深入一线当起了“宣讲员”。

杜家毫在省教育厅等多个场合强调,湖南是教育大省,历来尊师重教、崇智尚学,要发扬优秀传统,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把教育这项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工作抓实抓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教育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不断提升湖南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自2013年入湘以来,杜家毫高度关注教育工作,多次深入省教育厅、高校、中小学调研或召开会议研究教育工作,并提出和推动了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他许多关于教育的金句被频频提及:“世界上以产业而兴的城市有盛有衰,唯有以教育而兴的城市永不衰落。”“建设‘双一流,不是看学校建得有多大、教學楼建得有多高,关键是看造就了多少一流教师,培养了多少一流学生。”

“对教育怎么重视也都不为过。”刚担任省长不久,许达哲就深入省教育厅调研。他强调,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把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更清晰地描绘了经济强省、科教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等五大强省的目标。要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必须更加充分地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担任省长两年多以来,许达哲密集深入高校、中小学校调研,提出和推动了“芙蓉学校”建设。2017年11月21日,在资兴召开的全省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现场推进会上,许达哲强调,要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同时,他向与会的14个市(州)长、122个县(市、区)长说,“治水修路很重要,办学兴业更重要。”

强基础、补短板、解难题,落实在办学兴校上,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湖南这个中部省份的重教力度:全省教育事业经费五年间增长了40.6%,2017年达到1516.57亿元;全省中小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省义务教育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基本覆盖全省,2018年获批全国首个“国家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

湖南的重教意志,在法律保障上也得到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修订了《湖南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此外,还出台了27个重要政策文件,极大地保障了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省委、省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带动了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教。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涌现了更多的重教书记、重教市长、重教县长,许多地区把教育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坚持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上,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地位。

怀化市为解决县乡村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2018年出台了一系列硬措施推动县乡村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当年9月下旬,怀化市委书记彭国甫要求起草《关于加快县乡村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若干意见》,形成了“1+7”文件体系,即主体部分和7个附件。主体部分体现了均衡优质的主题,重点在因素法考核、教师县管校聘、城乡教师交流等方面探索突破;在乡村教师关爱工程、城乡学校建设、财政优先投入教育等方面加大力度;在防溺水、校车安全、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方面巩固提升;在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督导评估结果运用等方面提出了抓落实的硬要求。7个附件分别是《怀化市财政教育投入绩效管理办法》《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关于加强县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关于县乡村教育学校安全问题整治实施办法》《关于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实施办法》《关于解决农村教师住房困难的实施办法》《关于加强全市乡村中学、小学教学点、幼儿园建设的实施意见》。

这样的力度在怀化历史上前所未有!

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18年底,桃源县第一中学食堂坚持不盈利,为每位学生返充百元伙食费的公告,让桃源县第一中学迅速成为“网红”,引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的集体关注。2018年12月5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再次深入报道了桃源县第一中学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的做法,引起社会热烈反响。

“食堂同样是立德树人的地方。”桃源县第一中学校长燕立国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位教育人的初心。多年来,桃源县第一中学坚持“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坚持素质教育的实践,让学生会学习、敢表达、善分享,学校被评为清华大学等几十所国内知名高校的优秀生源基地。这是新时代湖南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效的一个鲜活案例。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蒋昌忠说,多年来,湖南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时不我待的奋斗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德育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德育内容体系不断丰富,德育实施体系创新发展,德育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德育工作成效显著。

我们先来听听几个故事。

故事一:出身贫寒的他自幼患有肾炎,并且进入终末期,每天用4次透析维持生命。但就是这样一位大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他人,他发明的共享打印机免费供同学们使用,他申请授权的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有6项。他就是“全国优秀大学生”———长沙理工大学2015级研究生邹勇松。

故事二:在一个丁字路口,她看到小男孩周周正横穿马路。不巧的是,一辆满载砂石的大货车正疾驰过来。眼看周周就要被大货车撞上,危急时刻,她飞快地冲向路中间,奋力将周周往回扯。周周躲过了一劫,但她却被大货车撞上,严重受伤。她是“全国道德模范”周美玲。

故事三:她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最多时一周做7份兼职;她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和患间歇性精神病的母亲;她是8岁弟弟的“姐姐爸爸”,带着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弟弟一起读大学。面对生活的磨难,她仍然保持着阳光般的笑容。她就是湖南科技大学学生、“向日葵女孩”何平。

还有毕明哲、彭月丹、何芹姣……他们都是湖南优秀学生的典型代表。这正是我省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下的硕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大德育工作力度,认真扣好中小学生人生第一粒扣子。湖南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湖南省中小学两型教育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确保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湖南还探索建立起具有层次性、系統性、科学性的德育内容体系,推动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各地结合实际,发挥本地区资源优势,在德育内容上做文章,形成了不同的德育特色与品牌,比如郴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怀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岳阳的“生态文明教育”、永州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张家界的“自然文化遗产教育”、湘潭的“研学实践教育”、湘西的“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等。

近年来,全省产生省级德育精品课2000余堂,其中国家级精品课206堂;省级德育优秀案例500余个,其中国家级优秀案例30个;创建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81所,其中国家级特色学校15所;创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体的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70个,其中国家级基地11个;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学校239所,青少年活动中心126个,乡村学校少年宫1615个。全省广大中小学生展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每年有3000余名中小学生获得省级以上三好学生、美德少年、新时代好少年、最美孝心少年、宋庆龄奖学金等荣誉。

作为拥有109所高校的高教大省,湖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推进构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典型经验被推往全国。

2009年,湖南引入项目建设的理念,并以此为抓手着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特色化与长效化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平台、有经费、有声誉。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三年为一个周期,目前已建设三个周期。

9年来,省财政共投入经费7000余万元立项建设省级项目3362项,如第一周期立项建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项目159项、校园文化精品建设项目138项、合格心理咨询室项目113项、德育实践项目577项等,带动立项建设校级项目9000多项,全省高校90%以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参与了项目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虚功实做,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整体水平大幅提高。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给予充分肯定,《教育部简报》多次向全国进行推介。

红色是湖南的底色。湖南各级各类学校充分挖掘丰富的红色资源,积极开拓红色资源育人平台,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

湘潭大学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湘潭,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倡办、亲笔题写校名并亲切嘱托“一定要办好”的大学。学校充分利用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强化顶层设计思路,确立红色育人导向;弘扬红色革命教育传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红色文化学科优势,拓展课堂育人渠道;依托红色理论研究平台,丰富文化育人内容;搭建红色主题活动载体,创新实践育人方式,红色育人成效明显。

近年来,学校涌现出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文花枝、杨怀保,“救火英雄”夏形义烈士,服务老人2万名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百佳志愿者”邓榕,带着“木偶”爸爸上大学的“全国孝亲敬老之星”陈君君,因乐观与孝顺感动无数网友的尿毒症患者“最坚强大学生”胡志鹏,以及坚持公益11年,为他人筹集物资、善款超过40万元的“全国百佳志愿者”王达佳等一大批道德典型,被《光明日报》等媒体誉为“湘大群模现象”。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曾经,“我要上学”的声音,既是贫困孩子无奈的呼喊,也是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心中的痛。如今,“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在湖南已经实现。

龙花是凤凰县落潮井乡牛堰村一位苗族女孩。花一般的年纪的她本该跟同龄女孩一样,无忧无虑地在校园里学习。然而,贫困的家庭条件阻断了她的上学路。2012年,她父亲因病去世,家庭重担全部落在她母亲身上。但祸不单行,母亲不久后也突然病倒,2013年永远离开了她。就在龙花以为梦断了的时候,一系列教育惠民资助政策惠及到她身上,助她重返校园。

像龙花这样改变命运的孩子远不止一个。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学、读得起书,是中央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以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不断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大力实施精准资助,使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及时得到资助,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各个学段全覆盖、公办和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和“三不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前不愁、入学时不愁、入学后不愁)工作目标。

据统计,2014年至2018年,全省共落实各类政策性学生资助资金247亿元,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215万人次,其中发放各类奖助学金和免学费资金216.5亿元,资助各类学生2175万人次;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0.5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近40万人次。全省用于学生资助的资金投入年年增长,其中财政性投入年均增长7%,金融性资金(助学贷款)投入年均增长12.5%。

实际上,地处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湖南,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首倡之地,也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目前,全省还有37个贫困县、3209个贫困村、216万贫困人口,特别是还有11个深度贫困县、549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面对这样的省情,湖南教育人主动担负起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心系三湘父老的情感,充分发挥教育阻断代际贫困的治本功能,打出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教育扶贫攻坚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广大干部师生,从教育扶贫、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等方面入手,发挥优势、挥洒汗水,深入最贫困的地区,书写了湖南教育人脱贫攻坚的壮丽史诗!

以高校为例。2015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全省本科院校驻点帮扶一个贫困村。3年来,29所高校踊跃参与,各高校书记、校长率先垂范,驻点帮扶干部及广大师生积极作为,深入三湘大地最贫困的村落,座谈调研、指导谋划、献计献策,建公路、兴学校,扶产业、提素质,通电商、强培训……各项扶贫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图为凤凰县落潮井乡牛堰村女孩龙花与弟弟龙军合影(图片来源于团结网)

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湖南经验”“湖南模式”涌现。

让我们把目光瞄准广大乡村。

目前,乡村教育是整个教育的“最短板”,而乡村教师队伍又是短板中的短板。因此,对于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来说,当前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彻底改变乡村教师队伍薄弱的状况,抓紧培养建设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队伍。

湖南乡村教育占比大,乡村学校师資缺乏,优秀人才进不来、留不住,一直是乡村教育之痛。为此,湖南于2006年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

特别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调研,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后,湖南深入研究,迅速决断,瞄准乡村教师队伍这一最薄弱、也是最根本的领域,通过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精准发力,进一步加大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规模和力度,多类型、全方位、全覆盖培养优秀乡村教师,从根子上解决农村教育“太弱”的问题。

截至2018年10月,全省共招收培养各类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师范生6.23万人,其中已毕业2.27万人。这些毕业生全部补充到乡村学校任教,深受基层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广大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已成为乡村教师队伍的生力军。

为解决乡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2013年,湖南又在全国率先实施乡村教师人才津贴制度,对43个集中连片贫困县乡村教师按学校在自然村寨、村委会所在地、乡镇政府所在地三个档次,每人每月分别发放700元、500元、300元的人才津贴,并于2016年将这项政策覆盖到所有贫困县。2015年起,为乡村教师落实了每月200~500元的乡镇工作补贴,且不抵扣乡村教师津贴。

消息传来,乡村教师人心振奋,不仅极大地稳住了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很多地方还出现了城镇教师争相往乡村学校任教的现象。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湖南经验”,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肯定。2016年,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工作入选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优秀工作案例。2014年,全国推进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湖南经验”在全国推广。

信息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湖南位于中部地区,何以能在教育信息化这个需要雄厚财力支撑的项目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湖南同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近年来,湖南大力推广以华容县为典型的“企业参与县域整体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探索中西部地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新路,不仅缓解了政府投入的短期资金压力,也为解决“因技术及设备更新换代快导致信息化过于烧钱”难题探索了一条新路。

同时,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网络联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以“1+N”或“N+N”的形式,将优质学校与乡镇中心校、教学点组成一体化的网络联合学校群,实现网络主校与网络分校课堂教学过程同步实施、教师同步研修、教学资源同步共享,目前全省组建中小学网络联校1035所,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优质师资短缺,部分学校开不齐课程等问题。

2018年,教育部立项批准湖南建设全国首个“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

教育优先发展,“一把手”是关键。一个县的工作千头万绪,如何让教育在县级党政“一把手”心中优先?湖南通过“两项督导”做到了。

2004年,湖南创造性地建立起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教育实绩督导考核制度(简称为“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制度),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县委书记、县长工作考核的硬指标,极大地改善了教育发展环境,大幅度地增加了教育经费投入,使教育工作出现了蓬勃发展局面。

“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制度名扬全国。

为强化对中小学校的监管力量,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2010年,湖南省又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域范围内中小学校督学责任区挂牌督导制度,通过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的主体责任和教育督导部门的监督责任,建立起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统筹有力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2012年5月,教育部下发专门文件部署全国推行中小学校督学责任区制度;同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教育督导条例》将“督学责任区制度”列入教育督导的基本制度之一。

目前,为了实时、动态反映学校办学过程,加强对每一所学校发展过程的监管与指导,湖南又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等信息网络平台,构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督导评估空间”,对全省140所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实施“在线督导”。

这一模式又走在了全国前列!

千秋功业,惠泽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教育公平为第一原则,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创新发展突破瓶颈,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一位公民的教育权、发展权,其坚守的原则、奠定的格局、确立的制度、打下的基础,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基石,成为未来社会的助推器、稳定器。

猜你喜欢

湖南教育
为什么久坐久站腿会发麻?
“湖南造”首列CJ6动车组上线运营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
湖南童谣
在湖南
unit 15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