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靠日常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2019-02-25李晓敏谢爱华

湖南教育·A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研究性岩石鸡蛋

李晓敏 谢爱华

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日常训练。笔者就自己10多年的实践创新教育经验,谈谈如何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进行日常训练,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一、认真对待始业课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一定要重视始业课的教学,做一个会讲故事的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常规。我带任何一个班的研究性学习时都会花2个课时给学生讲“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故事、“化学家塞夫斯特姆和乌勒发现矾”的故事、“李怡婷小朋友发现洒金桃叶珊瑚可以作为油漆污染指示剂”等故事,让学生明白坚持是最容易却又是最难的事,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科学实践中坚持做好记录,培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精神。用本校高年级学生做过的课题引导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认识科学实践中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激发研究学习的兴趣,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同时做好研究性学习的分组、分工、纪律、安全、要求等课堂组织教学工作。

二、训练孩子看世界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会播放一些世界前沿科技,如让孩子们观看“杨洋在太空中给孩子们授课”“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宇航员在太空行走”等视频,带领孩子们参观北斗开放实验室和省科技馆,引导孩子们了解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组织孩子们讨论“我眼中的中国”“中国是什么”“中国的进步”等问题,训练孩子们打开视野,全方位看世界。

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之后,我又把他们拉回身边的世界。引导孩子们关注身边的生活、自身的兴趣和社会的热点,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学会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一)以孩子的兴趣或优势为核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身边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关注新闻媒体、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发现问题。如孩子们在浏览《娄底日报》时看到:涟源市六亩塘镇湴冲村、瓦坵村两村总人口4000余人,两村村民除少数家庭饮用桶装矿泉水外,大多数家庭只能饮用污染水。两年内,两村共有50余名村民因饮用污染水患上肝、肠、胃等癌症。这则新闻引发了孩子们对湴冲村、瓦坵村癌症高发问题的研究,最终形成研究性学习课题《湴冲癌症村的饮用水调查研究》。学生李玄黄发现我随手搁置在办公室一个月的半个馒头只干燥不发霉的问题而兴致大发,从而开展了对馒头的研究,最终撰写出研究论文《玉米馒头里的秘密》。学生谢妙明在吃早餐时发现剥了壳的鸡蛋和紫薯混在一起时鸡蛋白会变绿变蓝,心生恐惧的同时也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鸡蛋白遇紫薯为什么会变绿变蓝?变蓝的鸡蛋有毒吗?她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在市疾控中心检验科朱攀叔叔的指导下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最终发现鸡蛋白遇紫薯变蓝的秘密———因为紫薯中含有大量的紫色花青素,它遇酸变红,遇碱变蓝,而鸡蛋白是碱性的。通过引导孩子们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孩子们找到了大量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

(二)培养批判性学习习惯,发展创新思维。

每个研究性学习课堂,我都会用游戏或脑筋急转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5分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我曾经用徐军老师的一幅圖展示给大家,引导学生讨论:水黾为什么能在水面行动自如?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这时,我肯定他们的说法,并说一般教科书也是这么认为的。同时,我会提出问题:水黾还会弹跳,弹跳时它们的腿脚为什么不会湿?为什么不会刺破水表面的张力?学生最后通过回家查阅资料,明白水黾腿部特殊的微纳米结构才是该问题的真正原因。从而打破他们对教科书的盲目迷信,培养学生批判学习的习惯,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三)重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们因为年龄的特点,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所以老师在平时要训练孩子们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的精神,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们提供方法指导,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在《走近创客,体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孩子们对于采访有一定的困难,我就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孩子们的采访能力,让孩子们学写采访提纲,做采访准备,注意文明礼貌,同时给他们提供采访记录表,指导他们采访结束后整理资料,从而学会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四、训练孩子观察与推理的能力

观察是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最基本的方法。人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90%是通过观察获得的。上海三年级学生李怡婷能首先发现“洒金桃叶珊瑚可以作为油漆污染的指示剂”,就来源于她平时良好的观察与推理习惯。所以,在平时的研究性学习训练中,我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如在指导《岩石的秘密》这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时,我这样训练孩子们的观察推理能力。

(一)培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习惯。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在没有明确的感知任务时,对象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明确了目的和任务再去观察某一事物,观察的对象就会变得完整清晰。在研究性学习中,我带领孩子们进行岩石的观察时,会给他们提出观察任务和目的———岩石的形状、色泽、表面特征等,培养他们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二)培养学生养成全面观察的习惯。在提出观察任务和目的之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从岩石的形状、大小、色泽、有无化石、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同时引导学生可以用敲打、划、摸、闻等方法进行观察,谁发现的内容最多,谁就是本堂课的“观察之星”。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全面地观察才能深入到事物的方方面面,才能做到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问题。

(三)观察过程中,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观察时不动脑筋,不积极思考,即使是新奇的东西放在眼前,也会错过捕捉的机会;而处处留心、善于思考的人,往往可以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获得重要的发现。在学生观察岩石的同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岩石的表面为什么会有花纹?在敲打岩石的时候为什么会有难闻的臭鸡蛋气味?岩石中为什么会有化石?化石又是怎样形成的?

(四)观察完毕后,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观察完毕后,学生要真实客观地记录所看到的现象和实验数据,不能凭主观想象任意修正或人为地编造数据。如果实验观察结果与预期的不一致,要查找原因,认真分析,进行重复实验。

(作者单位:娄底市第三完全小学)

猜你喜欢

研究性岩石鸡蛋
库克岩石
第五章 岩石小专家
真假月球岩石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岩石背后伸出的巨爪
神奇的鸡蛋画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从鸡蛋开始
认识鸡和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