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合璧宁鲁堡

2019-02-22刘媛

文史月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台子长城教堂

刘媛

在山西左云县的长城边上,有一处非常独特的景观,高高的山坡上,耸立着一座尖尖的西洋式教堂,旁边就是长长的土夯长城,蜿蜒向上直至山顶。山是死火山,山脚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名叫“八台子”,附近还有明长城的军堡宁鲁堡、威鲁堡(古称“宁虏堡”“威虏堡”)等,以及山西长城沿线罕见完好的“镇宁楼”。在这一带,不光有“南北通融”的长城边贸口岸特性,还有“古今交汇”的沧海桑田特色,更有极为罕见的“中西合璧”人文风情。

今天的宁鲁堡是一个宁静而偏僻的小村庄,但它在明代却是一处重要的军事堡垒,也是一处繁华的边防口岸。《三云筹俎考》记载,“宁虏堡(嘉靖二十一年土筑,万历元年砖包)本堡边外土城一带,虏酋大兰把喇素部落住牧,虏若入犯,必从本堡迤南而入。嘉靖中由此大举,直掠怀、应、山、马等地方。款塞以后,设有市垣,夷人月赴贸易,一切防范视他堡称难云。”这段文献中“怀、应、山、马”指今天山西省朔州市的怀仁、应县、山阴、马邑,明嘉靖年间蒙古骑兵从宁鲁堡所在的位置进入了这些地方掳掠。“款塞”指明蒙之间的“隆庆和议”,此后长城沿线不再兵戈相见,而是开启了多处马市进行贸易,宁鲁堡就是其中的一处。距离宁鲁堡1公里多的山谷之间、边墙之上,有一座迄今基本完好的高大砖楼,因门额上有“镇宁”二字,被称为“镇宁楼”。长城的关口一般修在易守难攻的沟峪处,因为河沟就是天然的通道。镇宁楼修在河沟一侧的高坡上,被围在一座巨大的土围墙里,一个宽敞的四方形院子,有唯一的砖券门与外界相连,土围墙坍塌得厉害,砖券门也摇摇欲坠。院子里荒草丛生,正对着院门的镇宁楼坐北朝南,高大雄宏,楼门顶的石匾上有两个醒目的大字“镇宁”。进了门洞是一条长长的向上攀升的拱顶通道,有陡峭的石阶。上面一层是砖砌的回廊,四面各有箭窗。在一个角落有向上一层的洞口,可以攀爬上楼顶。楼顶的地面有柱础,可见上面还曾有过一层砖木楼阁。镇宁楼北侧也有一个土围子,长城的长墙从楼的东西两侧延伸,从高空俯瞰,形成一个东西走向、横过来的“中”字。附近有残留的古井口、石头台阶等,是马市口当年的遗迹。

从山西北部明长城的整体保护情况来看,镇宁楼的完好程度可以说是首屈一指。虽然顶端的木构已经不存,但砖、石部分依然是明代原物。类似的建筑在长城沿线曾有过不少,但要么被剥掉包砖失去了原貌,要么被拆除彻底消失了,例如助马堡的马市口,如今只剩下一个残破的土夯堆。而镇宁楼的保存完好,来自一个真实的巧合。当地百姓说,以前镇宁楼也遇到了拆砖的人,但令人惊奇的是,拆砖者刚对镇宁楼动手,家里就开始出事。再去拆镇宁楼,又有意外发生。如此这般,就再没有人敢对镇宁楼下手了。几年前文物部门对镇宁楼采取了保护加固措施,修补了裂缝,使得这座近500年的建筑再次有了足够抵御风霜雨雪的能力。

站在镇宁楼上向东望是一座高高的山峰,名叫摩天岭。长城延伸过去,山顶上有长城墩臺。攀上山顶可以看到整整齐齐的六棱石,这是一种特殊的火山喷发地貌,在这里组成了一片天然的“石林”。尤为令人惊奇的是,山巅墩台的下面,有几块六棱石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宝座”,平展展的座面,刚好能坐一个人,后背和两边都是竖直的石壁,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居高临下,又窝风又朝阳,方圆几十里的风景都在眼前一览无余。从“宝座”上下来,沿着长城走下山,路上会看到一汪清澈的泉水,形成一个小小的湖泊。湖水里倒映着长城,还有一座宏伟的西式建筑,那就是八台子教堂。长城为世人熟悉,教堂也为世人熟悉,但紧贴着长城有教堂,这种景观大概只有到了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的八台子村才能看到了。教堂全部是青砖所砌,精美高大,渐起渐收,顶端尖耸入云,一直指向蓝天。整个建筑全部都是青砖,外侧面仿了圆雕石柱的形象,花纹凸凹有致,尖顶门的边上也镶嵌着砖雕花纹。站到门里向上看,内部都是空的,六边形的空隙一层层缩小收到顶端,最高处有悬挂大钟的木头横梁。

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丛书《大同文物集萃》(三晋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载,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修筑于清代末期。“光绪十六年(1890年)山西北教区驻大同外国传教士及信徒首次传天主教人左云,并建成八台天主教堂,因规模宏大逐渐成为左云及周边各县区天主教徒活动中心。现存圣母堂西式立面,宽4.5米,进深3.6米,高约20米,是大同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遗存,对研究大同地区宗教发展及宗教建筑风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009年12月31日被左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严格地说,如今的残存砖楼只是当时老教堂前面中间的一部分,地方文献有它的“老照片”。八台子村附近,有一个“八台遗址”,是一处重要的金代聚落遗存,地表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片、麦穗纹板瓦等建筑构件、白釉瓷片等,附近村落也有类似金代遗存,均距今近千年。出了八台子村,沿着公路向东,还能看到另外一座明长城的军营“威虏堡”。威鲁堡当然是一座重要的明长城军营,但它更为人所知的,是1956年附近曾经出土一件秦代的大铁权,为中国第一枚出土铸铁秦权,重31.5公斤,上有小篆书体的诏文:“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及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秦权”数据及引文来自《左云县志(1991-2003)》,方志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525页。),为证实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提供了可靠依据。这是一件极为重要的罕见的国宝级文物,今藏于国家博物馆。

关于威鲁堡,明《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本堡设自嘉靖二十一年,万历元年砖包。周二里二分,高三丈五尺。原设守备官一员,所领见在旗军四百一十六名,马一十六匹。分管边墙沿长一十一里九分,边墩一十六座,火路墩八座。本堡设在极边,西南距左卫五十里,足为一障。顾地势平旷,戎马易驰,双井、双沟等处俱极冲,通大虏。边外车寺沟、花山子、齐头山一带,酋首台赖、傻大等部落;秃墩一带,酋首母忽儿、火同部落各驻牧。嘉靖间虏大举,入犯至青圪塔,曾有损将覆军之祸,堡人至今言之犹有惧心,守此地者,所当严加戒备焉。”

威鲁堡所在的位置在明代也曾有关口,其遗址今天有一个颇有风情的名字“月华池”,和附近长城沿线其他关口一样,都是长墙两边筑四方形堡垒,从高空看形成一个局部的“中”字。如今威鲁堡口北侧的堡垒已经不存,南侧的依然高大,成了供后人参观游览的遗址。

如今的宁鲁堡、威鲁堡都是并不起眼的小小村落,包砖都被剥掉了,土夯的墙体断断续续,堡子里的老房子也逐渐破败,繁华边贸的风起云涌早已经消散。宁鲁堡内有一座半个世纪以前修的照壁,一面画着伟人毛泽东的画像,一面是他著名的《沁园春·雪》,其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倒是幾百年来这一带景观的真实写照。附近村子还有类似的建于1968年的“忠”字照壁,同样结构完整,标语完好,时代特征清晰,被左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宁鲁堡附近还有一个三屯堡,“隆庆三年土筑,万历二年砖砌女墙”。“城周七分,高三丈五尺。内驻防守坐堡把总各一员,军二百九十二名,马一十六匹。”“三屯堡分边一里七分,边墩三座,火路墩二座”(出自《三云筹俎考》),如今堡墙也已经凋零,三屯也成了一个不起眼的村子。

宁鲁堡一带的人们以半耕半牧为生,生活并不富裕,环境也颇为闭塞,但文化基因却一直传承着。从2000多年前的秦权,到1000年前的金瓷,到500年前的长城砖楼,到100年前的西洋教堂,所有的这一切都发生在沉寂的火山之上。

猜你喜欢

台子长城教堂
运橙
登长城
台子
暗恋
教堂
河北滦平县周台子村:让农民文化生活“富”起来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长城,长城
关键时刻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