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李修仁和西县工作记事

2019-02-22宣英虎勇

文史月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根据地抗日敌人

宣英 虎勇

1940年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历时5个月的百团大战,取得巨大胜利,消灭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极大地增强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有效地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国际声望,但也激起日军的强烈报复和反击。百团大战后,由于日军调整政治和军事战略,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对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和封锁,再加上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山西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面积缩小,人口减少,生产力受到破坏,财政经济濒于枯竭,人民生活条件恶化。而地处太行二分区中心的和西县,形势更是十分险恶。日军在占据平定、昔阳、和顺、辽县、榆次、太谷、寿阳等县后,继续向这些县的主要村镇、要道扩展,辽县的管头、红都等要塞已相继被占领,很多村庄村无鸡犬,房无门窗,人迹稀疏,蓬蒿遍野,和西的南北军城、柏木寨等村庄,几十里长的地段,已成了无人区。一个完整的太行区被切割得支离破碎,互相难以联系。就在这前所未有的危难之际,1941年7月,李修仁受命到和西县工作。

全国抗战初期,为了适应战时形势的变化,民国政府山西省当局将全省划为7个行政区,和顺县属第3行政区。中共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后,为抗战需要,1940年将原和顺县分置和东、和西两个县,分属太行区一专署和二专署,直到1945年4月和顺城解放才又复为和顺县。和西县属太行区二分区,县委驻前广务村。1941年7月李修仁到和西县后,面对严重困难的局面,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战胜严重困难的方针、政策,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展开了难苦卓绝的斗争。

壮大革命武装。组织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据史料记载,1941年与1942年两年间,日军对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扫荡”达500余次,千人以上的大规模“扫荡”就有19次。

隶属于晋冀鲁豫根据地太行区的和西县,属于“游击区”,是敌人“扫荡”“蚕食”的首选地区。特别是和西县北部的马坊镇,坐落在和顺县西北,南通和顺,北通寿阳,东北通昔阳,位于三县交界之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我據之,则可随时威胁敌人在正太、同蒲铁路及平辽公路沿线地区的安全。敌据之,一则可解除我对其上述地区的威胁,二则可全部控制我二分区地区,故为敌我所必争。敌欲占据马坊,腰斩二分区的阴谋,在百团大战后即明显开始了。昔阳敌人从东向西爬上沾岭,占据了沾尚镇,向和西县马坊镇来。寿阳县敌人从冀家垴,由西向东朝马坊来。二点连成一线,把我二分区分割为南北两块,造成对其极为有利的形势。”(李修仁《和顺马坊对敌斗争经验》)

从1941年4月开始,敌人以大量的兵力,反复对马坊镇进行“扫荡”,企图一举占领该地区,使之成为其统治的地方。敌人事前还收买了地痞流氓分子、腐化堕落分子和对我不满分子,以及党内动摇变节分子等,建立各种特务组织,不少地方还操纵了我村级领导权。2003年7月,李修仁在《怀念李雪峰同志的教导》一文中回忆了当时的情况:“……我新去二地委地区的和西县任县委书记不到半年的时间,敌人便来了一次特大规模的扫荡,这就是在1942年春,敌人集聚了正太、同蒲、平辽、榆辽等铁路和公路沿线四周的兵力,对以中共二地委所在地的和西县为中心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合击围剿,扫过来,扫过去,如同拉锯式的反复清剿,时间之长,竟达40余天。敌人在这次空前的特大的扫荡中,疯狂地采用了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经过这次敌人大规模的扫荡,全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干部和群众的抗日积极性顿然趋于消沉低落。”

为了反击敌人的疯狂“扫荡”,李修仁领导和西县委,把武装斗争提到了第一位。首先是扩军。他在《和顺县解决土地问题所经历的道路》一文中回忆: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地方工作中,扩军、筹粮便是一切工作的中心”。为了扩军,他们加强宣传工作,要求每个干部都当宣传员、教歌员,充分发挥讲演和唱歌的号召作用,宣传党的游击战、持久战战略思想,坚定侵略者必败、人民必胜的信念,使群众由怀疑到信服,由信服到行动。同时,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开会带头报名,入伍率先动身,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扩兵工作的开展。其次是加强各级人民武装工作。他们把马坊区定为全县人民武装实验区,号召党员干部武装起来,带头到民兵中去。由于大力宣传和党员带头,基干民兵发展很快,全区竟达到140余人。为了发展地方武装,太行军区还派了一个排到和西县,与新征招的战士一起,组成县基干队,李修仁兼任基干队政委。

此后,李修仁带领和西县军民进行了一系列对敌斗争:一是开展游击战,组织基干队和民兵昼夜袭扰敌人,使被敌人强拉来为其修公路、筑碉堡的外县民工乘机逃离。二是武装民兵打击出扰之敌,掩护群众种地生产。三是除奸反霸,开展“反蚕食”斗争:抓汉奸,召开锄奸公审大会,镇压罪大恶极的汉奸,将其财产分给群众;有效打击“棒子队”,消灭这些由敌人纠集地痞流氓和被裹胁利诱来的人组成的警备队、治安团、灭共队等爪牙组织。四是组织村与村之间的情报联络网,干部分片包干,民兵站岗放哨,发现敌人就立即组织群众转移,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们还伺机打人敌占区和游击区,帮助群众护粮,宣传争取群众,瓦解敌伪人员。

就是这样,李修仁带领和西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发动和组织全县军民,坚持武装斗争,与太行太岳根据地人民一起,击败了敌人的“扫荡”和“蚕食”,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改造旧政权,进行村政民选,巩固“三三制”民主政权

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提出了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建政原则,逐步建立健全根据地的民主制度,从政治上团结各阶级、各阶层抗日。“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政权政策。根据这一政策,从1940年下半年起,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体制,就成为各个抗日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的中心内容。

1941年7月7日,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在辽县桐峪镇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并就边区政府的施政出台了一系列条例、法令,如施政纲领、组织条例、土地使用條例、进税条例、劳动保护条例、军事支差条例、婚姻条例等。会议结束后,边区政府便开始在各级政权中落实“三三制”建政原则。

1941年7月李修仁到和西县后,便根据“三三制”建政原则,领导村镇进行民主选举。他带头积极宣传实行“三三制”政权的意义,介绍边区临参会发扬民主的情况,动员群众积极参加基层政权的民主建设活动。当时县委提出的竞选口号是当选的村镇长要给群众办三件大事:一是实行减租减息,改善群众生活;二是带领群众站岗放哨,进行“反扫荡”斗争;三是实行合理负担,支援抗战。这些主张深得群众拥护。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领导各村镇进行了民主选举,选举结果基本符合“三三制”建政原则,体现了由共产党领导的有各阶层人士参加的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的政策特点。

这次和西县的民主选举,非常隆重,凡当选的村镇长,都骑马戴花,披红挂绿,穿街过巷,气氛热烈。民主选举,不仅加强了基层政权的建设,而且对动员各阶层人民参加抗战,增强抗日力量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

百团大战后,面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日益严重的困难局面,1942年至1943年间中共中央又先后提出了减租减息,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政策。李修仁带领和西县军民,根据中央指示,自力更生,开展了减租减息,发展生产运动,使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减租减息工作是非常复杂而艰难的。1947年6月,时任和顺县县委书记的李修仁,在写给上级党委的关于和顺县土改的总结报告《和顺县解决土地问题所经历的道路》一文中,回顾了这段工作的艰难和得失:

“双减政策贯彻很费力,农民明减暗不减,此地减彼地不减。原因是对农民思想发动很差,他们……顾虑重重。如土岭村农民赵XX,白天减了租,晚上又给地主送了回去。广务村党员与地主暗中说好明减暗不减,因为不愿做那‘亏心事。当时教育群众,减租是为了改善生活,为了抗日,并没有从思想上教育农民懂得,土地根本上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地主是靠剥削农民生活的,租本不该交,交是为了团结地主抗日而做出的让步。所以农民总觉得种地不按与地主说好的交租是不合情理的。另一个原因是法令条文很多,群众计算不了,错了又纠。工作方式上又片面强调说服地主减租,若遇地主顽抗,农民就没得办法了。有些地方不得不由区县干部代替农民与地主做面对面的说理斗争。例如1942年土岭村开展减租斗争,群众讲不过地主常旺周,就推选了县区干部,还有一专区下来的干部,加上本村积极分子,代表农民与地主讲理,整闹了一个月……将地主说倒。”

面对如此复杂艰难的局面,1942年冬,李修仁带领干部,深入到各村,以减租、减息、保佃、清债、退佃为中心,进行宣传发动。他们根据不同村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工作。在工作基础比较好的村镇,主要采取召开群众大会的方式,同拒不执行减租减息的地主、高利贷者进行说理斗争,让其清理旧债,退还抵押和借约,签订有永佃权内容的新租约。在封建势力比较强大而且一度“维持”过敌人的村庄或接近敌区的村庄,主要从反“维持”、反贪污、反摊派人手发动群众,把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结合起来开展减租减息,使地主把多年该减未减的租额,以土地退还给农民。

通过减租减息,农民得到了实惠,调动了农民的抗战积极性,转变了1940年以来根据地的严重困难局面,支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同时,李修仁又响应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号召,带领干部群众,投入到生产自救的大生产运动中。他们组织各村制订生产计划,开荒种地,组织妇女纺织,帮助农民搞家庭副业。1943年,太行区根据地腹心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疾病流行,群众恐慌。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晋冀鲁豫区党委和政府,先后发出紧急号召和指示,要求以生产为中心,克服灾荒,防治疾病,渡过难关。李修仁带领干部深入灾区,向村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发放边区政府下拨的贷款,扶植灾区生产建设;发动全县军民与旱灾作斗争,担水抢种,担水浇苗,同时兴修水利,开挖水渠和蓄水池,增加水浇地。到1944年,粮食丰收,终于渡过了难关。

参加整风运动,进行自我反省、改造和提高

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前夕,山西各抗日根据地根据中央指示,开展了整风运动。1943年7月,李修仁遵照中共太行分局的指示,到河北涉县参加边区党委的整风学习。1944年5月回到地委,参加地委整风运动。整风运动的开展加强了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李修仁也在这场运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1945年4月28日和顺县城从日寇统治下解放,和西与和东两县又合并为和顺县,李修仁被任命为和顺县县委书记。他带领新的和顺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继续开展反奸、反霸,没收汉奸财产,实行减租减息等工作,直到日本投降,抗战胜利,迈上解放战争新征程。

猜你喜欢

根据地抗日敌人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窗台上的妈妈
稀奇古怪的敌人
稀奇古怪的敌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