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双一流”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问题与对策

2019-02-22杨金焓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育人

杨金焓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双一流”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意义

(一)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到新时代,需要更多先进的科学知识与优秀的创新人才。习近平指出,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1]究其根本,就是通过“双一流”建设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1]我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国情,这就决定着“双一流”建设所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国际视野,更要有中国情怀;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与一定的综合素养。这就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双一流”建设重点工作,贯穿其全过程。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全方位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来,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二)是涵养大学文化,培育优良校风的重要保障。“培育理念先进、特色鲜明、中国智慧的大学文化,成为大学生命力、竞争力的重要源泉”。[2]大学既是教书育人的高等学府,也是一个传承与创造的特殊文化机构。放眼当今世界一流大学,其全部有着自己深厚且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发挥其文化育人的作用,渗透到学校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等各个方面,使师生受到熏陶与感染。因此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校园文化,优秀校风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灵魂所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载体,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指引与导向。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涵养一流大学文化与培育优良校风的沃土,助力“双一流”建设。

(三)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切实需要。“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再是“唯分数、唯论文”只注重专业教育,而是凸显教育温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指出,要“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艺术审美素养”,“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奋发学习、全面发展”。

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双一流”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双一流”建设中开始受到重视,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当前,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予以重视。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到“双一流”建设相关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明确规定与要求。但在“双一流”建设实际过程中,高校关注重点更多集中于一流学科的建设与科研成果的产出。这就导致尽管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真正落实都到“双一流”建设中来,往往是重视学术评价轻视理论引领、重视专业技能轻视政治素养、重视国际化培养轻中国特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并未真正落实“双一流”建设实处,对学生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有限,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双一流”建设中教育效果欠佳,主渠道作用有限。随着新时代到来,大学生的真实需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供给这一新矛盾也逐渐产生。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未能做到及时创新教育内容、更新时代话语,不够贴近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在理论教学中就理论谈理论,在理论中所蕴含的情感极少,无法做到以情感人,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感染力。而新时代大学生往往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价值观多元,生活在具有开放性、广泛性、交互性、时效性互联网时代下的他们,教育学习时空多元,视野境界开阔,爱好新奇独特。因此大学生们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双一流”建设中评价体系不合理,评价方式单一。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开始受到重视,其功能逐渐发挥、内容逐渐增加、范围逐渐扩展,但在实际评价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评价内容仍旧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数为主,评价程序杂乱无章、主观随意,评价标准、模式、原则尚未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这样的评价体系无法检验学生实际知识水平与能力,很难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评价。此外,“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思想政治评价重评价考核学生而轻评价考核教师,这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双一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提升。

(四)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在“双一流”高校教育教学中育人职责难落实。在目前的“双一流”建设中,还存在着相当一部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缺失,这表明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还没有落实到位。首先,一些非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足。因为教学与科研任务较为繁重,外加其主观认识上的不足,这就导致一些非思政课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程度较低。其次,一些非思政课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有限。由于非思政课教师不是“科班出身”,再加上高校对这些教师参与育人素质能力培训不足,这就导致教师们无法较好地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甚至可能出现一些不恰当言行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效力。最后,非思政课教师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缺乏鼓励因素与保障措施。许多高校将工作考核与职称评定做为标准,强制要求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师们的心理压力对他们的思想造成一定负担,大大削弱其育人积极性。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双一流”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对策

(一)凝聚共识:增强“双一流”建设中育人意识。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校“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1]。高校要打破固有的“重科研,轻育人”的传统观念,增强育人意识,把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政策、指导性文件一起同各个高校育人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科学的、可行的、有特色的育人方案。

首先,要坚持育人导向,全面系统地协调规划高校各类育人资源,在建设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目标制定与路线规划中,加强价值引领,使学知识、搞科研与理想信念树立、价值理念形成、良好道德培育等高度融合,使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各项任务都融入具体育人要求。其次,要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将关注点着重放在教师与学生的思想特征及发展需要上。教师作为教育主体,承担着神圣使命,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因此要设计好以“人”为本的育人制度,使其贯穿“双一流”建设的全过程与全方位,让协同育人路径更清晰明了。最后,要加强协同联动,使其共生互促。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中合理融入育人要素。以思想育人来增强学科建设中教师发展的需要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同时学科的建设又能为思想育人提供新内容与新方式,真正做到二者的共生互促。

(二)切实保障:在“双一流”建设中制定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路径。作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效果衡量的重要方法,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各高校应根据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水平的新特点新变化与现代化教育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首先,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校应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相关阐述、国内外高校成功经验等进行深入梳理与分析,为在日后具体路径的制定与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其次,要建构一个能够统筹内外、协调上下的全方位立体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应多元化,管理部门、全体教职工、受教育主体全员参与。要改变以往评价主体“自评”现象,将评价主体多元化发展,实现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上级与下级评价相结合,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等方式,实现评价主体交叉,提升评价的真实度,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真实有效参考依据。再次,要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统筹考虑社会价值和人本价值”[2]。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导向,体现高校育人理念。评价指标体系要包含评价要素、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要有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参考权重、等级标准。[3]最后,要完善保障机制。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校应设置独立于其他机构外、具有权威性的教育评价机构。由一方牵头,整合全校各部门教职工、学生等形成独立化评价机构并制度化。建设一支专业评价队伍,启用职业化评价人员,定期培训。同时高校要加大对评价机构的财力支持,提供必需的设备与工具,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

(三)突出重点:提升“双一流”建设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而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应随着新时代到来与新时代学生的新特点不断改进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首先,要坚持育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良好品德,坚定理想信念。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们学以致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要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入脑,更要入心。其次,要坚持学生导向。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视角考虑问题。根据当今“95 后”“00 后”大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与话语体系,增强课堂吸引力。再次,要树立问题导向。“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与内容,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最后,要坚持参与导向。要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积极开发线上课堂,丰富第二课堂,多多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锻炼能力。

(四)协同推进:完善“双一流”建设中“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育人的补充,也是完善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为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教书育人责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保驾护航。

首先,专业课教师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既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做一名“教书匠”,又要在课堂上融入育人元素,做一名“大先生”。专业课教师应树立“课堂思政”意识,打破传统的专业课堂只教授专业知识的意识。要设深入挖掘所讲授内容中的育人要素,结合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陶冶。其次,要积极开发专业课程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依据学科性质,明确育人导向。如,人文社科类注重政治导向,自然科学类注重创新精神培育等。要严格编制、选用建材,深入挖掘育人要素。采用多种不同形式,不仅在课堂内,更要在专业课实习与实践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后,要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建立“课程思政”的保障制度。学校领导层带头做好顶层设计,设立统一评价标准。针对专业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限等情况等进行定期培训,在学校一流建设重点学科开设试点,打造优秀榜样,形成示范效应。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