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斯旺西大学《理论化的媒体》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2019-02-22胡郑丽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研讨课程课堂

胡郑丽

(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英国斯旺西大学,建校历史悠久、教学水平高、教学资源丰富,曾连续五年被英国《泰晤士报》、《伦敦金融时报》评为全英顶尖50所著名大学之一。近年来,该校传媒专业逐步成为国际学生欢迎和认可程度较高的专业之一。

我校传媒学科领域被细分为很多专业,虽然与斯旺西大学传媒专业并不一一对应,但与之却有不少相似共通之处,研究彼校《理论化的媒体》课程设置,可以为我校传媒相关专业提供多种借鉴模式。

一、《理论化的媒体》课程介绍

《理论化的媒体》(Theorising the Media)是斯旺西大学传媒系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是该校公共关系与媒体、英国语言与媒体、法律与媒体、西班牙语与媒体、法语与媒体、德语与媒体等专业的必修课程。

英国高校每学期时间较短,一年分为三个学期。该课程于大二第一学期开设,共11个学习周,教师每周讲解两个小时的理论知识,学生分组研讨1个小时。期末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2000字的课程论文和两个小时的期末考试,各占50%的分数,期末考试试卷通常设置为主观题且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考核通过后可以获得20个学分。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严格的考试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教学的严谨性与权威性。[1]

二、《理论化的媒体》课程教学模式

(一)“课堂讲座+研讨”模式

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理论化的媒体》遵循传统“课堂讲座(lecture)”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理论讲解、方法应用、观点总结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模式偏重于教师的活动和主导作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其功能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系统的知识或技能。该模式的教学程序主要包含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等四个阶段。

除了常规课堂讲座模式外,斯旺西大学也十分重视研讨课(seminar)的作用。采用研讨课方式授课并非斯旺西大学首创,早在1959年,哈佛大学便开启了一种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小组研讨、探索学习为特点,以培养认知与研究能力为目的的主题式特色课程。四年后,世界上的其他著名高校如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纷纷效仿,可以说,研讨课这一教学模式,对提高美国及其他国家本科教育质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教育改革历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2]

斯旺西大学本科传媒专业,学制3年,其中研讨课在开课计划中占了近1/3的比例,其教学模式值得我校传媒相关专业学习。研讨课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就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讨论进行时,教师需要充分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因此,研讨课所讨论的内容不能随意安排,它必须基于讲授课的知识点展开。教师在第一堂课时会给学生分发课堂讲座和研讨课的课程大纲(syllabus),学生可以提前了解每周的研讨内容和具体要求,并且在课下搜集资料、拟定发言大纲,教师布置的课外阅读内容需要精确到参考书目的章节。研讨过程中,导师会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讨论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歧的意见进行辩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结束时,教师作出总结,也可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通过研讨,师生之间有了更充分的交流,学生不仅对前期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灵活设置教学模块

英国大学中的绝大多数课程并没有固定教材,教师需要根据学科发展趋势选择新知识、新理论或最新发表的科研论文作为教学资料,授课内容紧跟时代发展,同时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参考书目。[3]因此,《理论化的媒体》课程教学内容全部由任课老师掌控,三位老师承担理论教学,一位老师负责指导学生研讨课,每周讲授一个理论点。该门课程的11个教学单元分别为“出版自由”“马克思主义”“符号学”“叙事学”“媒体效应”“消费主义”“受众/用户”“论文写作”“女权主义”“媒介理论”“后现代主义”。这些教学单元看似没有联系,实则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如第七周内容“受众/用户”的研讨课就需要基于第五、六周内容“媒体效应”和“消费主义”来拓展延伸。

当然,灵活的教学模块并非随意设置,这是由专业老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教师自身所学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而成。这些理论知识均与传媒领域有着紧密联系,例如第四周理论知识“叙事学”,它原本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学科逐渐将其纳入研究范畴。尤其是在数字媒体界,叙事学的理论运用已经相当成熟且广泛,它已成为了超越媒体的普遍结构,数字叙事学应该从文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三)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英国大学的科研创新能力举世闻名,其科研水平和质量在世界享有盛誉,在科研创新的经费投入、知识基础、开放性、多样性、激励措施和影响力方面都颇具特色。”[4]在英国的教育体制中,论文写作比重较大,教师和学生都十分重视论文写作,因此,教师在第一堂课就会告诉学生这一学期论文的数量、字数要求以及最后期限(deadline),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电子文档和打印稿,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则需要向任课老师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理论化的媒体》第八周教学内容安排为“论文写作”,教师主要教授学生如何写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设定了10个论文选题。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兴趣,自由选择论文选题。

英国大学对论文写作有着很严格的规定,对“抄袭”是零容忍态度,如果要引用他人观点,一定要标明出处,因此,斯旺西大学的官网上为学生提供重复率检测,学生可以对所写论文自主检测。基于此种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某一理论知识,学生则通过自主阅读教师推荐的参考书目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同时,这些书籍成为论文写作的重要参考,学生根据课堂讲授内容和课外阅读,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四)启发式教学

以第三周内容“符号学”为例,该周教学内容主要强调用符号学的方法分析媒介文本,学生需要掌握一些重要概念,如“符号”“能指”“所指”“外延”“内涵”。教师通过导入威尔士民族图腾——红龙,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进一步展示媒介语言的应用范围。学生首先对“符号”有了感性认识,教师再列举查理斯·皮尔斯、索绪尔等人的理论观点。同样,为了解释“符号=能指+所指”,教师以一颗苹果作为教具,学生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和想象等方式解释苹果代表的意思。通过这一启发式教学,学生的学习情绪瞬间高昂起来,最后教师总结,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外延”和“内涵”。

再如第十周内容“媒介理论和多伦多学派”,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提前要求学生下载APP virtuali-tee,学生打开APP扫描教师身上穿的特制T恤,可以看到人体内部的结构如肋骨、心脏和肺。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此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媒介?

2.使用该媒介的空间影响是什么?

3.媒介如何在空间上定位我们?

4.使用该媒介的时间影响是什么?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进而引出多伦多学派的奠基人英尼斯提出的“传播偏向轮”,再用“virtuali-tee”为例,解释传播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中产生的影响。

三、《理论化的媒体》课程学习模式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辅助学习

Blackboard,作为斯旺西大学运用率极高的网络教学平台,在辅助学生学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师生沟通交流的有效手段。在该平台上,教师可以上传课件、学习资料并且分配作业任务,学生通过该平台获取学习资料,完成并上传作业。

此外,教师还充分利用网络应用程序辅助课堂学习,以Sli.do APP为例,它是一款基于网络的Q&A和投票平台,教师提前设置好一个PIN码,学生输入PIN码进入到指定网络空间参与现场投票或回答实况问题,软件会自动统计投票票数或答题正确率。这是一款实时监控检测学习效果的软件,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Cliker仪器的运用也为课堂增色不少,它是师生之间的一个连接器,学生可通过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Cliker仪器,参与课堂活动。教师通过iClicker可以十分明确地掌握学生的考勤、投票和测验情况。再加上它的匿名功能,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此外,它还可以在几秒钟内重新调整学生的注意力,以保证所有学生在教学或讨论中的参与。教师通过Cliker可以快速地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阅读大量文献资料

英国大学的讲授课信息量非常大,教师讲课的速度也很快,学生的重点不是“听课”,而是“学习”。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是斯旺西大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会提前布置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学生可以从学校官网中的my unin进入ifind页面查阅并下载文献资料。

《理论化的媒体》课程内容涉猎范围十分宽泛,教师在课堂中起引领作用,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来理解不同的知识点。教师提供的阅读书籍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研讨阅读、重点阅读和深入阅读,每周推荐阅读文献在10条以上,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书籍。学生阅读文献的过程,既是对知识点的深入学习过程,也是学术思维训练过程。“学生从前期的选题、查找资料、资料消化、论文写作,到后期的幻灯片制作、实物准备、口头演讲、即席答辩等都必须一一到位。”[5]以第九周课程“女权主义”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讲授西方女权主义媒体的基本理论,然后在Blackboard中布置学生阅读文献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教材、学术专著、期刊论文和网络资料。通过这种学习模式,一方面,学生可以增加专业知识信息量,另一方面,可以为研讨课或者口头演讲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大力提倡团队合作学习模式

“团队合作”理念已经深深植入英国课堂文化中,“自我陈述(presentation)”作为一种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合作学习模式,在英国的课堂中十分普遍。它是一种由教师布置一个学习任务,学生分小组完成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制作幻灯片、上台陈述等方式完成任务,陈述结束后老师会根据陈述内容进行点评,其他学生也可以现场提问,由陈述者或者小组其他成员回答。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据笔者调查发现,教师之所以在课后作业中设置这一环节,是因为“自我陈述”不仅是一项学习技能,更是一项工作技能,它在英国的很多企业中也应用得十分广泛。因此,从实践教学的角度看,“自我陈述”很好地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对四川文理学院传媒相关专业课程建设的启发

(一)相关专业课程打通学习

我校文学与传播学院的专业设置包括文化产业管理、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这些专业均开设《传播学》课程,该课程中有不少内容与《理论化的媒体》课程一致,如“受众”“传播效果”“媒介讯息延伸论”等理论。此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程《文化研究》与《理论化的媒体》课程有50%以上相同的教学内容,如“消费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伯明翰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理论。

《文化研究》与《理论化的媒体》还有一个相似的方面,即两门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文化研究》主要从社会学、文学理论、媒体研究与文化人类学来研究工业社会中的文化现象。文化研究者时常关注某个现象是如何与意识形态、种族、社会阶级或性别等议题产生关联。《理论化的媒体》同样借鉴了语言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内容。因此,《传播学》和《文化研究》课程借鉴《理论化的媒体》课程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根据我校传媒相关专业的实际情况,整合后的课程名字可拟定为《传媒理论》,可以设置为文化产业管理、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的必修课程。打破专业界限,以大传媒为导向,是该门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二)增设研讨课程,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我国大学本科理论课程传统授课方式均为讲授,学生在课堂上单向获取知识。教师在课堂中会设置研讨环节,但是并没有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研讨课程大纲,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系统阅读文献并参与讨论。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增设研讨课程十分必要。在研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跟进、监测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回答教师的课堂问题或者进行小组讨论,可以立即形成知识反馈,从而达到理解、巩固知识的目的。根据我校的教学情况,每周可安排两个课时(45分钟/课时)的专门研讨课,用以巩固讲授课上所学的知识。实践表明,研讨课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队协作、批判性思考与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有益效果。[6]

为了提高学生的演讲和熟练使用PPT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将“Presentation”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尤其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理论讲授相对枯燥,学生不容易对知识形成一个观察、记忆、理解、掌握的过程,这时候就需要通过练习而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会展策划》为例,教师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演示教学法,还可以布置小组作业如“招展方案”“招商方案”“整体宣传推广方案”,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形成PPT,最终在课堂上通过做“Presentation”而展示作业成果,教师可以进一步检验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样,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化学习内容,从而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三)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课程改革应该重视的方面。《理论化的媒体》作为一门专业必修理论课程,教师在课程设置中设计了多处启发式教学环节、学术论文写作和研讨课,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了学术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我国高校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学分,是大学里的“最后一堂课”。然而,很多学生直到开始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才真正接触规范的学术训练。无论是教师的指导还是学生的写作,都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困境。为了打破这一尴尬局面,在一些专业课中单独设置“学术论文写作”环节,由教师主讲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文献搜集工具、写作技巧等专业知识,并且布置与该课程有关的课程论文选题,学生通过实际的写作来锻炼提高科研能力。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阅读大量文献资料,论文的质量是教师对课堂知识的一种有效反馈,这既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延续,也是学生拓宽视野的一种手段。

通常而言,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适合安排“学术论文写作”环节。以《传播学》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布置期中课程小论文,学生围绕“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使用与满足”“符号互动”等理论展开研究。学生通过课程小论文,可以培养学术素养,熟悉学术论文写作规范,为以后的毕业论文打好基础。与此同时,这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术能力的一个过程,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

(四)以“专题”为教学模块

我国高校理论课程授课方式多以“章节”展开,各章节之间紧密联系。对于一些系统性很强的学科,这种授课方式无疑是科学有效的。然而,传媒领域的相关学科界限较模糊,学科之间的交叉性较强,不同理论点的衔接较密切,以“章节”为单元的教学形式就呈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我国高校的部分课程,已经呈现出以“专题”为教学模块的基本态势,例如《美学十讲》、《文化遗产学十讲》、《中国当代文学十二讲》等课程形式。因此,针对传媒领域各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大胆尝试改革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传媒人才的培养需求。

在“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的背景下,我校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传媒理论》课程的改革为例,在充分调研我校的师资力量后,结合每位教师的研究领域和课程的实际需要,该门课可以由3-5位老师同时担任不同教学的专题讲授和研讨课。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整合学院甚至是学校的资源,充分发挥各个教师的学科优势,同时,各专业学生之间也可以有效地交流沟通。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很多新的启发,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此外,根据我校的教学安排,该课程可以设置16个专题,教师每周主讲一个专题,每个专题所讲理论知识需与传媒领域结合,凸显出各个专业的特点。

(五)引导师生利用先进的教育装备进行教授和学习

教育装备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还应包括软件系统,硬件和软件二者各司其职,不可厚此薄彼。“有数据表明,一个学校对学生教育装备的投入与学生校外参赛获奖和信息技术等能力之间在p<0.05水平上表现出显著相关性。”[7]如今,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在线教育方法,引进了Blackboard在线教学系统,但是大多数高校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很多师生甚至并不知情。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生与网络的接触更密切,很多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知识可以跨越时间、空间进行传播。目前,有的教材也呈现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趋势,以《电影艺术概论》教材为例,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扫描书中二维码直接获取影片片段,这种新型教材深受师生的喜爱。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它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教师不用费尽心思找视频资源并且花时间去剪辑。其二,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快速获取信息的渠道。其三,它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除此之外,“慕课”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是一种大规模的在线课程,它的课程范围广泛,授课形式多样,课程资源丰富,各高校应该积极宣传推广并努力建设自身课程资源。以“中国MOOC”为例,它是我国目前使用范围最广、课程数量最多、学习人数最多的慕课学习平台。针对传媒领域的特殊性,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通过互联网掌握学科最前沿知识。

结 语

英国高校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管理,从英国的教育体制不难看出,“有创造力的学生才有未来”。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鼓励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甚至可以对老师所讲的知识产生质疑,通过共同的学习和探讨,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我校现有教学方法多以讲授为主,学生讨论所占比例较小,如何打破相近专业的壁垒,充分利用各专业之间优势资源,加强彼此之间的联合沟通,整合优化大传媒方向课程,是目前我校传媒专业课程改革思考的重点。

猜你喜欢

研讨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